《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即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
属性。
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A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产生、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意识是的主观印象。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B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考点二.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有两方面的含义:
(2)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
而静止是的、暂时的和的。
(3)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考点三.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而不是、、、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的存在着;
规律是否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够存在。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引起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
(2)普遍性:
、人类社会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
三.释疑解惑
1.物质是永恒的,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也是永恒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3.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4.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等属于规律。
6.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处于绝对静止状态的东西。
四.典例解析
1.“道,犹行也;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2.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4.《吕氏春秋·
察今》记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
所防;
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将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奖送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
这强调了
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B.火山活动没有规律性
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具有特殊性
6.……其中尤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泥石流灾害为重。
强大泥石流下泄致使1456人遇难、309人失踪,沿河房屋被冲毁。
经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认为,舟曲高山峡谷的地形,是当地灾情严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但根本的原因是植被被破坏,造成当地土地裸露,突发强降雨的时候,很容易诱发泥石流并沿山谷倾泻而下。
材料中对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从唯物论的角度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
①影子 ②抗震救灾精神 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 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①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②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③朴素辩证法思想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该观点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的表现 ④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
“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
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
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
5.“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
A.
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
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
6.从哲学角度看,右图这幅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承认矛盾的客观性
D.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7.“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第一篇里就强调指挥作战,“不可不察”的五件事是“天、地、道、将、法”。
从唯物论角度看,他之所以强调“查此五事”,原因是
A.这五件事是战争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
B.这五件事是多变的,具有无序性
C.这五件事是构成战争的主要因素,决定了战争的进程
D.这五件事共同构成了战争这个整体,了解了“五事”就把握了整个战争
8.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预测
C.自然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10.生物进化论指出:
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揭示,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A.生物的祖先是非生物
B.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存在,没有自然界人也能产生
C.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1.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
“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
”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1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
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14.长久以来,人类有一条关于生命存在的“铁的法则”:
生命只能存活于有水的环境中。
但之后人们从第五次登月活动——阿波罗15号采集的月球矿物中发现了前几次登陆月球后被宇航员带到月球的地球微生物在数年后仍然存活。
从唯物论看,这一事实
A.证明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证明了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说明关于生命的观点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新
D.说明人们关于生命的观点应根据生命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15.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
16.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
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7.星际航行是人类的梦想,但是首要的大难题就是超远空间中的续航燃料问题。
为此,人们在寻找了化学、核动力等能源之后,又有了关于太阳帆、粒子脉冲、中子对抗推进等设想,其中有些设想已经付诸实施。
材料说明
A.梦想都可以引领人类的科学探索
B.只有成功之后,太阳帆等设想才具有合理性
C.对规律把握得越深,科学幻想的合理性才更大
D.以科学幻想为开始的科学探索才能事半功倍
(二)简答题
18.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为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
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
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
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
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
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
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
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1)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2)请列举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或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一个建议。
19.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二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
恩格斯说: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说: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0.材料一 青岛地区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海洋养殖业,特别是滥用无机化肥和有毒农药,致使近海水质恶化,浒苔再度爆发,截止2010年6月26日,已发现浒苔覆盖面积约38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12900平方公里,并将陆续登陆城区近岸。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浒苔入侵内海。
材料二 2010年6月30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麋鹿放养区10公里海堤公路上的警示牌、减速带、警示灯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这标志着野生麋鹿“绿色通道”体系工程建设拉开序幕。
自从1986年8月引种39头麋鹿到保护区,经过20年的努力,麋鹿种群发展到1618头。
运用所学的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四.典例解析1—5CDADD
1—5BDDBC6—10AAACD11—15CCDBD16—17CB
18.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世情、国情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要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科学发展的主题、经济政策的思路等的不
变。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2)措施如: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或循环经济;
调整优化需求结构等。
列举一项,并指出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即可给分。
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建议,言之有理,亦应给分。
19.答案: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2)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20.解析:
注意从题干给出的答题范围“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进行解答。
注意课本知识点与材料的结合。
答案: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又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由于人们的活动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浒苔入侵内海”事件的发生;
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麋鹿放养区麋鹿种群的扩大正是人们尊重了客观规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