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6851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9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这几个问题是怎样呈现给学生的?

是怎样的物理情境?

3.这几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采取了哪些师生互动的形式?

学生参与程度如何?

4.这几个问题学生落实得怎么样?

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怎么样?

学到了哪些过程与方法?

四、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惑疑点,寻找发展点

附录1:

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征集与评选工作方案(选录)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单元)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

6.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

请用300~500字简要描述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

附录2:

2008-2009学年海淀区基础教育物理教学设计评选

课题

学科

物理

学校

教师姓名

教材版本

职称

年级

性别

学历

年龄

课题:

XXXX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5)

 

二、教学背景分析(5)

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法分析: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10)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教学资源:

(2)

实验仪器:

媒体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想与教学流程(图)(5)

六、教学过程(6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七、教学评价(5)

八、板书设计(4)

九、本教学设计特点(300-500字数)(4)

十、教学反思(授课后补上)

3.案例说明

案例一:

(缺三项内容)

课题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的内容本身是光学的重要知识之一,从探究本身来看,是一个大探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在分析和归纳方面有待于提高。

1.关于引课:

我设计的演示实验

①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③为实验研究中引入光屏做伏笔。

2.关于分析论证:

①将实验信息形象化,利于学生归纳总结。

②充分合作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③学习归纳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缺)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②会用光具座来研究凸透镜成。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实验记录中分析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通过向学生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可以不分开说明。

四、教学资源

演示实验教学用品:

大孔径透镜(f=35cm)、

学生实验教学用品:

光具座、凸透镜、发光二极管组成的高度为3格的“上”字、有着与光源相同大小的格的光屏

分析论证:

彩色纸带

五、教学思想与流程图

1.教学思想(缺)

(教学理念及转化成教学行为的实施)

2.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引入

看一看

试一试

新课教学

一、探究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

(三)设计方案

(四)收集证据

(五)分析论证,交流讨论

(六)评估应用

师:

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凸透镜,下面我们用这个放大镜观察一下我这个屏上的奥运会徽图案。

演示实验:

装置:

在教室窗户对侧放置绘有奥运会徽标志的白屏。

在窗户与白屏之间靠近白屏一侧放置大孔径凸透镜。

(此处画示意图说明更好)

教师将凸透镜由屏向窗户一侧缓慢移动。

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

通过透镜观察奥运会徽像的变化。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指导学生再次观察在屏上有何现象?

(提出问题)

分组实验:

1.用眼直接观察发光二极管经凸透镜所成的像,

2.利用光屏接收像。

引导学生体会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位置才是像的准确位置。

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的条件是什么?

与哪些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哪些?

为了让实验更精确,可操作性更强,我们用光具座来研究,将发光物、凸透镜、光屏都摆放在光具座上。

发光物是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旁边有刻度,正好3格。

光屏上也有格,格的大小与量度物的格大小相同,像承接在光屏上,可以用格来量度像的大小。

先组装仪器,做实验在光屏上找像,体验总结找像的操作技巧。

结合问题猜想设计记录表格。

师:

请做实验来研究凸透镜成三种情况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请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按照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应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把成像情况用纸条贴在黑板上凸透镜的主轴上。

大透镜贴右面的图,小透镜贴左面的图。

根据贴图的情况,能得出什么结论?

为什么不同透镜分界点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还与什么有关?

给出两种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观察:

用眼睛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所成的放大、正立的像,用光屏能否承接到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f时,成的像是什么像?

给出物距、像距的概念。

让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不同时,像距也在变化,像距影响凸透镜的成像吗?

②物体从远处靠近凸透镜,像的大小、位置、虚实、正倒怎么变化?

用实验验证一下。

观看课件,请体会“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

③让学生举例哪些仪器用到了凸透镜,播放常见的利用凸透镜的光学仪器的图片。

学生观察到:

正立放大的会徽、倒立放大的会徽、倒立缩小的会徽。

发现在屏上出现了窗户的像。

用眼睛直接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二极管的像还可以成在观察者的脸上——屏上。

知道实验中关于像的清晰性的认识(注意:

光屏上成像最清晰时是像的准确位置)

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有关。

凸透镜、被观察物、光屏、刻度尺

学生操作。

操作技巧:

发光物、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最好在平行于光具座的一条线上。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做实验。

各小组上黑板上来贴图,根据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将相应的物与像标上相同的序号。

成放大像用红色的纸,缩小像用蓝色的纸。

用不同颜色区别放大和缩小的情况。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1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等于(20cm)1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像;

小于(20cm)1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小于(10cm)5cm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

在光屏上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到透镜的距离正好是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分界点到凸透镜距离的二倍。

不同透镜,分界点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猜想:

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得出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像;

小于2f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小于f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

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用光屏接不到,这时所成的像是虚像。

结论: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f时,成实像。

焦点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

当u>

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v<

2f

当2f>

u>

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

当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f是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

清晰的才是“像”,一个物距只对应于一个像距,像距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

成像情况只决定于物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与像距无关,像距决定于物距和焦距。

当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

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像由实像变为了虚像,随着物体靠近,虚像越来越小,离透镜越来越近。

学生通常认为放大镜只能正立放大被观察物,而对另两种情况没有认识,三种情况的出现,引发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明确什么是像;

知道像可以由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利用光屏接收,为后面实验设计中的“用光屏研究像”奠定了基础。

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知道像的实像既可以由眼睛看到,也可以用光屏接收。

同时训练学生利用光屏确定成像位置的方法。

学生由体验提出猜想。

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的选择与确定,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较精确的物理实验来研究,体现了一种研究方法,是对学生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的熏陶。

由学生体验,总结共轴调节的实验技巧,保障了实验顺利进行。

用贴图的呈现方式,将实验信息形象化,利于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采集不同小组大量的数据,对于归纳结论的正确性更有说服力。

指导学生观察虚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同时更进一步体会虚像和实像的区别。

进一步理解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实验和课件,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为下节课学习照相机、幻灯机的调节作铺垫。

另外,通过实验,巩固和熟练了利用光具座找像的实验操作技能。

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价值,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教学评价(缺)

八、板书设计(缺)

九、本节教学设计特点(缺)

十、教学反思(关于本课的几点思考)

学生对凸透镜的生活感知一般是从放大镜来,在使用凸透镜的时候是用眼睛“看”,而不会想到用光屏承接像。

如果探究的问题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观察光屏上成像的不同来提出问题,就显得有些突兀,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设计了本课的引入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从“眼睛看”来发现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同时这个演示实验又利用“意外”发现的白屏可以承接像,为后面实验研究将“眼睛看像”转换到“光屏承接像”作了一个自然的过渡。

八年级的学生正在由经验型的具体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规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我用贴图的方式,将实验信息形象化,利于学生归纳总结。

小组内两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一起贴图、两个大组之间互相比较成像的相同与不同

由多组的孤立的数据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体会和学习这种由大量数据和现象归纳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案例二:

复习课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圆周运动规律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的是以学生交流解题方法为主,指导学生主动复习。

说明:

缺乏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的说明,更像教学背景分析。

最好不要写“中考必考、高考必考”这类语言。

建议:

复习课的任务是梳理知识结构和体系,落实重点知识内容,突破学习难点,解惑学习疑点,寻找方法和能力的提高点。

要完成这一复习的任务,需要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安排,设计一系列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达到复习课实效、高效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以一个带电粒子的物理模型(不计体积大小)为线索,组织学生讨论它在匀强磁场、非匀强磁场的运动规律,把学过的知识在应用中掌握,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活化中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短缺)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知识目标:

复习巩固物体作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进一步巩固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判断物体运动性质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的处理方法,学会一些复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此教学目标不够恰当,表现在,知识目标中有能力;

能力目标中有方法;

并且不具体,如“学会一些复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目标更是通用的标签。

复习巩固物体作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熟练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运动规律,应用几何、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带电粒在匀强磁场中的问题。

通过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带电粒在磁场中运动一系列问题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性质的分析解决方法,带电粒在磁场中运动情景的建立。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和实验设备)

图片、实物投影、学案

五、教学流程(图)(缺)

1、教学思想(缺)

(一)课题引入:

利用激光现象的图片引入课题,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能了解产生激光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

过度:

利用磁场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这在近代物理实验和生产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

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电磁流量计等。

那么带电粒子进入磁场后,在磁场力的作用下作怎样的运动呢?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学习

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

判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0运动,不计受到的重力。

(1)如图甲所示,带电粒子沿磁场方向(x轴正方向)进入匀强磁场,该粒子做什么运动?

(写出规范答案)

(2)如图甲所示,如果匀强磁场方向沿y轴方向,粒子运动方向沿x轴方向,该粒子又做什么运动?

(3)如果该粒子象图乙那样进入匀强磁场,那么该粒子又做怎样的运动?

(4)如果该粒子象图丙那样平行于长直通电导线射入,电线中的电流恒定,那么四个运动轨迹a、b、c、d中哪一个可能是粒子运动的轨迹?

(5)在第

(2)问中,如果磁感应强度为B,那么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运动周期T、运动角速度ω、绕圆心转过θ角所用时间t各是多少?

前两问课前发给学生提前准备,课上由学生用实物投影讲解。

后3问在课上提问,课前不发给学生。

在图乙中让学生回忆哪里用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点评:

设问具体、成系列,由浅入深有梯度,学生思维有台阶,基础复习有方法。

总结归纳:

(板书: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螺旋线运动、一般的曲线运动的条件。

过渡:

下面重点复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此过渡生硬且有不妥之处。

例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条件不充分,在匀强磁场中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前面我们定性研究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各种运动,下面我们定量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问题二: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计算(板书)

如图所示,矩形匀强磁场区的长为L,宽为L/2,磁感应强度为B,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不计受到的重力)。

电子沿着矩形磁场的上方边界射入磁场,那么请问:

(1)电子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做什么运动?

电子从d电穿出磁场时的轨道半径Rd及运动方向偏转角θd各是多大?

(2)电子由cd边的中点h穿出磁场时的轨道半径Rh及运动方向偏转角θh各是多大?

(3)电子由c点穿出时的轨道半径Rc及运动方向偏转角θc各是多大?

(4)欲使电子由下方边界穿出磁场,电子速率v的取值范围怎样?

(5)欲使电子由下方边界穿出磁场,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变化范围怎样?

(6)在第

(1)问中,如果让电子从c点沿出射方向的相反方向返回磁场,呢么电子能原路返回吗?

(对以上问题都要写出规范答案)

前两问课前发给学生提前准备,课上由学生用实物投影讲解,重点讲作图的方法。

后四问在课上提问学生,课前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总结出找圆心、画轨迹的方法。

三、学生课堂落实

学生练习1:

如图所示,半径R=10cm的圆形磁场区域(在圆周上午磁场),边界跟y轴相切于坐标系原点O,磁感应强度B=0.332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在O出有一放射源,可沿纸面向各个方向射出速率均为3.2×

106m/s的α粒子,粒子质量m=6.64×

10-27kg,电量q=3.2×

10-19C,(不计重力)求:

(1)进入磁场的α粒子在磁场中做什么运动;

(2)画出α粒子通过磁场空间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点么轨迹;

(有难度,可以探究)

(3)沿半径OC方向射出的α粒子穿过磁场时的运动方向偏转角度θ;

它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t;

(4)α粒子通过磁场的最大偏转角β。

让学生体验自己总结的方法,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前三问课前给学生,提前准备,课上用实物投影讲解,第4问课上提问学生,展开讨论。

点评:

此种方法很好,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物理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外学习物理时间是无限的,只要学生汇报交流的机会,每个学生都不甘心落后。

学生练习2:

(备用资料)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绝对值为q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x轴上的P(a,0)点以速度v,沿与x轴正方向成60º

角的方向射入第一象限内的运强磁场中,并恰好垂直于y轴射出第一象限。

求:

(1)粒子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做什么运动;

判断粒子的电性;

(2)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

(3)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射出点的坐标。

(点评:

课堂进程控制有预案)

让学生体验自己总结方法,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前2问提前给学生,提前准备,课上用实物投影讲解,第3问上课提问学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出本届克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磁场中运动的判断

v0∥B,匀速直线运动

v0⊥B,(匀强磁场)匀速圆周运动

v0与B(匀强磁场)斜交,螺旋线运动

v0⊥B,(非匀强磁场)一般曲线运动

2.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运强磁场中运动的处理方法

找圆心、画轨迹、利用几何关系

板书设计不够全面体现课堂进程,应有副板书,用于画图写重要内容。

九、教学反思(授课后补上)缺

*教学设计案例举例

课例2:

200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

小四号字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耿红

北师大版

高级教师

初二

硕士研究生

39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从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本节有两个内容:

认识惯性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分两课时进行.这里主要介绍第二课时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通过建构物理模型,从大量现象中抽象出概念,用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物理结论的教学法及电教手段的运用,发展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突破学生总认为物体只要受力就会运动,只要运动就会受力,不受力的物体就应该保持静止状态,而受力的物体就应该保持运动状态这一错误思维定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内容设置上体现了三方面的教学基本理念。

(1)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的观点质疑,提出了一种纠正前概念的学习方法——矛盾冲突法。

(2)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教材从生活概念为基础,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实际现象将物理还原于生活。

(3)注重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提供了学生经历实验与数据分析、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自我表述,培养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的条件,“惯性小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实验验证方法,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认知。

(4)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落到实处

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人计划采用课堂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定律的理解及举例示范等教学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可靠信息,便于调整。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初学物理,头脑中略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即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