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发展的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错误及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表明(B)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万物的根源归结为(A)
A.始初物质B.原子C.灵魂D.神灵
1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D)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6、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是(B)
A。
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理性主义D.旧唯物主义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B.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特殊规律
C.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发展的所有规律D.自然、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和基本规律
18、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D)
A.意识和物质是世界的两个本原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C.世界是神创造的D.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19、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
20、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D)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21、科学证明,人脑是(B)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器官C.思维的产物D.思维的对象
22、下列哪一种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
A.吾心即是宇宙B.相反相成
C.一日行窃,终生是贼D.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
23、把唯心主义比作“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的花”,这是因为(C)
A.唯心主义华而不实
B.唯心主义方法上有可取之处,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C.唯心主义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类的,而是从人类认识本身产生出来的“畸型儿”
D.唯心主义犹如罂栗花,有很大的迷惑性
24、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B)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2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
A.形式和内容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是指(B)
A.二者没有区别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用一定的方法论去分析、观察世界D.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服务于方法论
27、“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28、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A、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B、世界发展源泉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D、世界的有限和无限的问题
29、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AB)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孤立的
E.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AD)
A.世界的可知性B.世界是不可知的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E.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BDE)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D.把物质的特殊形式与物质一般混同
E.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混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E)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CE)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7、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它们是指:
(A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具有观念的特性
8、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是因为(ABC)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B.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C.时间和空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D.物质、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
E.物质、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9、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指(ABCDE)
A、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C、无限包含在有限之中,无限由有限构成D、有限是局部,无限是全体
E.有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限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0、唯心主义都认为(AB)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B.精神决定物质C.世界是不可知的
D.世界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1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ADE)
A.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B.把物质和运动绝对对立起来
C.把运动和静止绝对对立起来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E.最终导向唯心主义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ABCE)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B.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
C.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D.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E.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1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BC)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E.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14、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决定性环节(BCE)
A、由没有反应特征的物质发展为具有反应特性的物质
B、由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由刺激感应性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由一切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E.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5、意识是(AB)
A.人脑的机能B.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的分泌物
D.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E.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6、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CD)
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E.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的
1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
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B.规律是人的理性创造物
C.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D.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E.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18、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物是感觉的复合
19、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CE)
A.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活动
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E.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20、物质是运动的(BCE)
A.形式B.主体C.内容D.属性E.基础
21、下列成对的范畴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
A.反映论与先验论B.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
C.宿命论与唯意志论D、唯理论与经验论E.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2、哲学的物质范畴(CD)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三、辨析题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
错误。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
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哲学就是世界观
因为
(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
(2)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坚持唯物论;
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坚持辩证法。
因此,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同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5、“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
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这一命题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6、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2)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7、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8、可知论是唯物论,不可知论是唯心论。
唯物主义主张可知论,但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其区别仅在于知什么和如何知。
只有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问题,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
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1)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
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做出评价性认识;
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
(2)创造客观世界包括:
第一,创造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第二,创造客观世界未来的蓝图,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
第三,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
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创造世界表现出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
创造客观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
10、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就是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1)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识,同错误的意识作斗争。
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意义上揭示了意识的本质。
这种比喻歪曲了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人脑是通过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以后才产生意识的,它不是分泌意识。
其次,这种比喻不是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而是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而且犯了把意识和物质相混淆起来的错误。
因为胃分泌的胃液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果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岂不是把意识也当成了一种物质了吗?
四、论述题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
两者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科学概括和抽象。
它不仅适用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物质形态,而且适用于人们尚未认识而今后将被发现的物质形态;
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因而它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指物体、物质结构及其具体属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深化;
它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界,不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因而它是个性,具有相对性。
把两者混淆起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归结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就会以个性代替共性,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
(2)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和物质结构学说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提供新的科学材料,进一步证明和丰富哲学的物质范畴;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①认识根源。
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入。
在认识过程中,如果把认识过程简单化,纯属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就可能导致唯心主义。
②社会根源。
唯心主义最初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压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为唯心主义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③阶级根源。
认识根源为唯心主义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社会根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剥削阶级的需要,才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把它变成了现实,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
自然界、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或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感觉或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
3、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1)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
近代唯物主义是在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以科学反对迷信,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对社会进步起了重大进步作用。
(2)近代唯物主义有三个根本缺陷:
①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②形而上学性。
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运动;
③不彻底性。
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自然观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4、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需要澄清?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只有一个本原这就坚持了一元论。
二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精神。
这就坚持了唯物论,反对了唯心论。
三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辩证法,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
(2)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科学证明了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识不过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社会科学证明了社会是特殊的物质体系,也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哲学长期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和科学性,并接受了科学和其它实践的反复检验。
(3)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的观点有:
①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错误在于颠倒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是反科学的。
②旧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统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解释社会历史的物质性问题,存在着以个性代替共性的局限性,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不能彻底解决统一性问题。
③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观点解释世界是根本错误的,它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必须倒向唯心主义。
④当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在这个问题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根本对立的。
人本主义思潮坚持把单独的个人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从而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经验的结构,经验是世界的本原,暴露他们在对待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和实质。
5、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是怎样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是神灵的“创造”或主观自生,它的产生以物质自然界的长期高度演化和发展为物质前提,它在物质生产劳动和物质性语言推动下产生和形成,意识的表达也离不开它的物质外壳(即语言)。
因此,意识是最高级的物质反映形式。
这就在意识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①人脑是最高级的物质形态和物质机能体系,它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承担者;
人脑内部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意识不过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形态的反映形式和功能。
②意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就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意识固然对客观物质具有巨大的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为前提。
它为外部物质世界所限定,只能实现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
它必须借助于物质力量,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而且,这种反作用不过是改变了物质的存在形态,不是脱离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凭空创造。
这就在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6、什么是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静止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在一定范围、时期,具有某种物质的稳定性;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合规律的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的形式。
表现在:
①静止是物质在总体运动中的局部情况;
②静止是仅就未发生机械运动而言;
③静止是指未发生根本质变而言。
承认相对静止有着重要意义。
①相对静止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使人们有可能认识和利用不同质的事物;
②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保持事物稳定性,为事物的向前发展准备条件。
7、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
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什么?
(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指导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具体表现为: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选择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
根据人的需要对客观事物做出评价;
能动地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
能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动性。
(2)发挥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