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大全文档格式.docx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大全文档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
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
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 )。
A.维多利诺B.伊拉斯诺C.拉伯雷D.蒙田
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以分解为( )。
A.理想成分B.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D.价值成分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 )。
A.传递功能B.深化文化C.构成文化本体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主要体现在( )。
A.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B.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教育的极高的社会效益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D.坚持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5.普通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有( )。
A.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C.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D.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6.下列属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有( )。
A.教学相长B.循序渐进C.长善救失D.藏息相辅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师的任免
8.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
A.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B.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C.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D.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9.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下列哪些客观条件?
( )
A.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B.文化发展的要求
C.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D.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10.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A.受教育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2.学校文化主要是指教育与学习的文化。
3.学校教育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5.教育理念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6.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人的发展,为此,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7.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8.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对象的特殊性上。
9.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
10.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它不仅对个人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产生影响。
11.“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王夫子的名言。
12.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其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13.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是课程目标。
14.道德讨论中“引入提问”的策略是澄清与总结。
15.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一)
彭老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突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
“哇,好大一只鸟啊!
”同学们立刻把目光都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
“在哪儿啊?
”显然,他们的注意力转到教室外那只大鸟上。
彭老师灵机一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
“在哪里?
”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飞走了。
同学们只好回到座位上,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啊?
”“因为很好看,因为它长得很大,很美丽……”学生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
下课铃响了,彭老师笑眯眯地对学生们说:
“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
1.彭老师的做法符合现代教学的什么理念?
( )[不定项选择题]
A.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B.利用教学机智,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C.适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D.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彭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何积极意义?
A.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抓住学生的兴趣B.因势利导,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
C.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D.将突发事件巧妙转化为积极有用的课程资源
(二)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很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
你等着受处分吧!
”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1.张主任的做法对吗?
( )[单选题]
A.对B.不对
2.请指出张主任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
A.张主任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B.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
C.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危害,而是简单地批评处分学生
D.未能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做法武断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
2.A【解析】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两者相联系而不是割裂。
3.C【解析】略。
4.C【解析】略。
5.B【解析】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6.D【解析】“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的道德规范,这说明道德具有继承性。
7.C【解析】《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汇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也包括了他的教育思想。
8.A【解析】校园文化是学校创立的为保证各种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文化形态。
9.A【解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顺应这些特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10.B【解析】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故科技进步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11.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可以互相补充。
12.D【解析】二者都过分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3.D【解析】学生文化与成人价值观,既有差异又有相同的地方。
14.D【解析】夸美纽斯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识开始的。
”他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5.A【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维多利诺、伊拉期诺、拉伯雷、蒙田、尼德兰。
2.ABCD【解析】学校的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方面:
理想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价值成分。
3.ABC【解析】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指教育的传递、深化功能和构成文化主体。
4.ACD【解析】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教育目的也有不同,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教育的极高的社会效益和坚持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等方面。
5.ABCD【解析】普通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有:
一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是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三是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四是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五是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6.ABCD【解析】《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
7.ABC【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8.ABCD【解析】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主要体现在身体发展、认知、情意和自我教育能力四个方面。
9.ABCD【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
10.ABCD【解析】学生享有合法的权利:
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身心健康权,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和人身自由权等。
三、是非判断题
1.×
【解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2.×
【解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创造出来的,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组成。
3.√【解析】略。
4.√【解析】略。
5.×
【解析】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
6.√【解析】略。
7.√【解析】略。
8.√【解析】略。
9.×
【解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10.√【解析】略。
11.×
【解析】这是朱熹的话,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12.√【解析】略。
13.×
【解析】教学计划是全面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必然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14.×
【解析】在“引入提问”中,教师可采用的策略有:
(1)突出道德争端;
(2)询句“为什么”的问题;
(3)使情境复杂化。
15.×
【解析】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效率的再生产。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BCD2.ABCD
(二)1.B2.ABCD
[中学教育学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洛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A.一致的,可以等同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包容的关系
3.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
A.检查复习B.组织教学C.讲授新教材D.布置课外作业
4.“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存l9世纪初的( )。
A.德国B.法国C.英国D.美国
5.道家主张教育要( )。
A.“有教无类”B.“非攻”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 )。
A.文法学校B.琴弦学校C.文士学校D.骑士学校
7.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的是( )。
A.交流B.沟通C.激励D.控制
8.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类型C.课程标准D.课本
9.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B.后者包括前者C.整体与部分D.前者包括后者
10.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B.德育内容C.德育目标D.德育任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12.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 )。
A.杜威B.布鲁纳C.克伯屈D.赫尔巴特
13.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A.现场教学B.复式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
1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洛克D.杜威
15.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技能型课程
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
A.有责任B.有幽默感C.主观偏心D.耐心周到
2.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特征:
( )。
A.对学生的研究B.对教师的研究C.对社会的研究D.对学科的研究
3.学生学习的特点是( )。
A.独特性B.稳定性C.发展性D.灵活性
4.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
5.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的形式是( )。
A.练习B.制度C.委托任务D.组织活动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包括( )。
A.时限性B.具体性C.预测性D.操作性
7.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有领导的认识
8.讲授法的具体方法有( )。
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
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10.班级目标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有( )。
A.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B.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的方向
C.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改进行为动机D.有利于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6.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7.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8.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0.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1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1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1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15.课程目标的确立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题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下面是这一情境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
他们唱的好不好?
学生:
好!
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女生声音大!
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
是吗?
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
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计算,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
我们来一块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1.材料中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一种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2.这位老师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
A.讲授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谈话法
3.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优势?
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引起学生的思维兴奋C.通过启发让学生一步步获取新知
D.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
上课不到十分钟,王明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地摆弄试题,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
过了一会儿,他又在下面翻找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明”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地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
“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竞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
”我故做轻松地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出现这种情况时,你认为老师应该如何做?
A.提倡民主教学B.师生之间应该换位思考
C.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D.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
1.C【解析】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解释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概念,而且他主张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的过程。
2.B【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努力去践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B【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
4。
C【解析】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5.C【解析】道家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6.C【解析】“学为文士”是古埃及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7.B【解析】沟通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8.B【解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可设计课程的种类。
9.C【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0.C【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1.C【解析】这是对学校贯彻教育目的的具体诠释。
12.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学者克伯屈提出来的。
13.C【解析】题干所指是分组教学最突出的优点。
14.B【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5.C【解析】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注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很多方面,如有责任心、有幽默感、耐心周到、公平客观等。
2.ACD【解析】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方面:
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ABCD【解析】学生学习有四个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4.ABCD【解析】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主要有: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5.ABCD【解析】锻炼法主要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6.ABCD【解析】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7.ABCD【解析】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四方面: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8.ABC【解析】讲述、讲解、讲演是讲授法的具体方法。
9.ABCD【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ABCD【解析】班级目标对班级集体建设的作用主要有:
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改进的行为动机、有利于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
【解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解析】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
【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
【解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解析】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