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物传记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记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
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
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
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
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
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
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1)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2)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请简要论述。
(6分)
(3)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1、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答:
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
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2、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
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
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3、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谈判态度要诚恳。
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
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
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
②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
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观点三:
要学会克制忍让。
①无论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
②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
③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8·
山东高考)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
“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
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
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
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
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
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
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
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
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
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
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
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
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
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
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
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
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
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
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
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4分)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
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
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4分)
「答案」有真知灼见:
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个体行动。
「解析与启示」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理解时把题干返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进行分析,尽量化用原文词句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显,由题干的提示,答案在第2段中就可以找到、找全。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中事是有家庭传统的:
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
使读者对人物更全面。
「解析与启示」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理解本题时,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谈及“作用”,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本题设题比较灵活。
实际上,在第4段中写的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它是一个事例、一个论据,这样,本题就转化成了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在寻找答案时,就要抓住中心观点的句子。
据此,参考答案中的前两个要点就很容易落实到位。
至于第三个要点,则要考虑到文体特征。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记叙事件就是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的更全面、更直观,故要点三也就不难理解了。
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
他的不足之处个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
《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困说因”;
晚年观念已老;
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根据题干的提示,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显,在第7、8段。
关键是答题要点组织的要有条理性,如第8段中就涉及两个要点,特别要看清其中的“也”字。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
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⑶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与启示」本题有两问,既考查了“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又考查了“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也考查了“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将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兼容起来了。
虽然本题考查的能力点较多,但题目难度不大。
第一问的考查,其答案非常明显,文章第1段就以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展示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写作角度:
“学问”、“人格”。
第二问结合文体特征和文本特色即可作答。
不足之处是22题的第二问。
其中“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这一答案要点在文本中表现不明显,命题人忽略了评传性文章的一个重要东西,即真实、客观地表现人物。
如果将“真实、客观地表现人物”替换“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则答案就具体全面了。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在文体特征方面下功夫。
要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及其基本的写作思路;
加强对文本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某一段上下句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也要考虑到段落之间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答案力求概括和全面;
探究性题目既要有发挥也要有限制,要依据文本进行探究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能成为无源之水;
答案的组织要条理化、要点化、简洁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
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
马云有一个绝活:
单手倒立。
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
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
他说:
“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马云有句口头禅:
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
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
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
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
于是马云悟到:
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
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
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
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
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
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
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
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
“走,跟我去淘宝!
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
”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
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
马云甩下一句话:
“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
”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始终走的是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
马云有很多奇特的“倒立观”,他信奉这样的理念:
永远不做大多数。
“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都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他扔到垃圾桶里去。
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机会肯定不属于我们。
”于是马云没有投身热门的门户网站的红海,而是看中了国外市场上运行失败的B2B模式;
没有擒贼先擒王,而是专攻中小企业;
没有虚张声势打造影响力,而是出其不意得玩起了“西湖论剑”,来的宾客里居然有美国总统克林顿;
没有在互联网急速膨胀烧钱的年代跟风,而是把高盛公司1999年的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到了2005年。
逆向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这是马云倒立后得到的逻辑,所以他总能把自己置于冷静旁观者的角色,游刃有余。
伴随着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马云也一直以“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成为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
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马去还将倒立不断延伸、扩展。
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客户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客户也是你的员工。
对于经理人而言,大部分人的思路是先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学会站在公司立场上考虑问题,反倒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
他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逆反思维、反教条、出人意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思维的商业逻辑体现了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马云的倒立,用熊彼特的话说就是“创新”,用汤姆?
彼得斯的话说就是“颠覆”,用安德里?
格鲁夫的话说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用柳传志的话说就是“重新写一份菜谱”。
结果倒立着的马云和倒立着的阿里巴巴人,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神奇地走向了成功。
(摘自《格言》2010年4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马云“倒立看世界”的独特思维是受到他儿时偶像小鹿纯子的启示而产生的。
B.“永远不做大多数”的理念是马云奇特“倒立观”的反映,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之道。
C.马云倡导“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指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应站在客户的立场、公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D.马云做事不钻热门,不跟风,不造声势,这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竞争力不行而做出如此抉择。
E.马云是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其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就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概括其作为“异类”的具体做法。
(3)“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阐明马云的这句口头禅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及商业优势。
(4)着重阅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对“马云的倒立”加以评价。
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做此评价的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A
D
(2)①单手倒立方面:
练就单手倒立的绝技,并以此作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
不仅自己练,还以此对员工进行特殊规定:
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否则卷铺盖走人;
临时抽查淘宝网高管的倒立技术,对不合格者进行限期整改。
②商业抉择方面:
否定有90%的人都认可的方案;
投资时不钻热门,不跟风,不虚张声势等;
多立场、多视角看问题、考虑问题。
(3)①即换一个思路,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②走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
“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让其在商海中游刃有余,不断获得成功。
(4)示例:
笑傲网络行
这是一个思考致富的时代,智慧是我们成功的唯一保证。
马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成功属于那些永不墨守成规的人,属于那些敢于追求梦想的人,属于那些想到就会付诸行动的人,属于那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人。
“阿里巴巴”是马云创造出来的中国神话,它不仅是马云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文中还有马云的许多商业策略,如避开红海,畅游蓝海;
避开大企业,专攻中小企业;
主办“西湖论剑”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此生惟愿长报国——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
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听到钱老逝世的消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十分悲痛。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
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
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
在一次亲自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学森发现,许多听课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
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的学生买学习用具。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
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
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
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他的秘书代他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在将奖金捐出时,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钱老“不爱钱”,也不爱所谓的“名誉”“地位”和“待遇”——当年他毅然决然挥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名扬四海后,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
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
“我没有功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钱学森在多个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91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
在涂元季记忆中,钱老一生就激动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955年,钱老把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
卡门手里。
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
钱老看到自己为中国人争了气,非常激动。
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钱老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得睡不好觉。
第三次是钱老得知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的心情也十分激动。
也许,这三次激动时刻正是一位科学泰斗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钱老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
涂元季说,钱老晚年不提过去的事情,不写回忆录,“他常说我没有功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节选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11月)
(1)文章第二段中叙写钱老的去世时强调“静静地”“悄然”有何作用(5分)
(2)本文对钱老的一生做了怎样的概括?
又是从哪些方面加以体现的,请分条陈述(6分)
(3)这篇人物通讯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钱老?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钱老去世后,网络上有人将他和在科学史上同样作出过巨大贡献却加入美国国籍的科学家杨振宁作对比,认为钱老更高尚,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
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
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