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5311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4、好感效应

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九、教师的能力包括:

(一)教师的智力(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注意分配力)

(二)教师的教育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因材施教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6、自我教育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8、教育机智)

十、教师的三种教学水平(简答/论述)

1、尝试式教学

没有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常规,不了解学生心理,不懂得“如何教”,教学效果少、慢、差,学生学习负担重。

2、因循式教学

只能根据现有的框框、死板的理论、已有的常规进行教学,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育情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特点,灵活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策略式教学

教师在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的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灵活地,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有效性教学3、把握学生学习风格,进行个别化教学4、根据教学内容性质,进行针对性教学5、适应教学情境变化,进行灵活性教学6、改善自身教学风格,进行创造性教学)

十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十二:

何谓专家型教师:

1、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加以有效运用2、教学领域内问题解决效率较高3、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十三、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学观摩2、微型教学3、教学反思)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次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

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简答,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3、课堂学习和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三、学习的类型: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四、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律:

(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

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

(1、强化2、消退3、自然恢复4、泛化5、分化6、高级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说:

他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类(刺激型的条件反射/反射型的条件反射),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

强化物可分为一级的初步强化物和二级的派生强化物。

五、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态度和方法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是积极主动地过程,课程的学习要反映认识过程本身的性质。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简答)

1、动机原则:

动机是推动人行为的动因,学习动机是激发人去学习的动因;

2、结构原则:

学习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结构,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年龄等结构;

3、程序原则:

心智的发展不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不是联想或刺激—反应的联结,也不是手段—目的地准备或其他等等;

4、反馈原则:

为了达到对某门课程的掌握,要给学生以反馈,使他们了解自己掌握得怎么样了。

4、提倡发现学习

其主要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规则)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

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布鲁纳所谓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并不是仅仅形成刺激-反应之间一系列的联结。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发挥作用,他们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和启发的情境,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1、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置学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之产生问题。

2、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要回答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

3、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推测出各种答案。

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和下断语的依据。

5、组织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

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布鲁纳认为有效地使用发现法要注意几点:

1、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有逻辑性,又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能独立解决3、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4、选择的课题要有系统性5、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始终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进行。

布鲁纳确信发现法有四点好处:

1、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智慧并发挥其潜力2、因为学习有所发现,就会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3、学会发现的试探法4、能巩固对知识的记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五、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着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简答):

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3、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洛斯/罗杰斯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主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主要内容如下:

1、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2、学习是愉快地事情3、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4、强调学生自己评价5、学生自我引导6、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一、学习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界定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

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三、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比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较低。

五、弗洛姆动机期望理论:

用效价、期望和激励力量构成人类的动机作用模式,激励力量=效价×

期望。

在学校中,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

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应使那些因成功而期望过高的优秀生适当降低期望值;

使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差生,适当提高期望值。

六、成就动机理论:

默里将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好又快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

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八、成败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具有两种需要:

1、理解世界2、控制环境。

维纳从三个维度将行为结果归因:

内部和外部、稳定和非稳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

将失败原因分为六个: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的价值:

1、有助于了解心里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九、马洛斯自我实现理论:

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十、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1、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和惩罚

2、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十一、学习动机的激发定义: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论述,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并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来实现的。

一般认为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1、学习的准备2、知识的感知3、知识的理解4、知识的巩固5、知识的应用

一、知识学习的准备:

1、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的准备2、知识基础的准备3、学习动机的准备

二、知识的感知:

(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观察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确

2、大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和精确性增强

3、大学生观察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严密

3、大学生观察的稳定性和坚持性加强

(二)促进大学生有效感知的条件:

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3、拟定周密细致的观察计划

4、认真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四)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三、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思维而实现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它反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理论型思维占主导地位

2、创造性思维的高速发展

3、思维的元认知开始形成

4、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知识理解的基本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三)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

1、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的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四、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就是通过记忆把感知和理解的知识牢固的保留在头脑中,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一)记忆与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实质:

记忆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

2、记忆按内容分:

1、形象记忆2、动作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情景记忆

记忆按时间分:

1、瞬时记忆(0.25s-2s)2、短时记忆(7±

2组块,≤1min)3、长时记忆(5w-10w组块,≥1min至终生)

(二)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全面发展

3、有效掌握多种记忆方法

(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很多。

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的速度减慢,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

(四)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简答/论述)

1、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对学习活动而言意义重大;

2、复习时间的适宜:

复习时间和次数的正确分配,是记忆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3、复习次数的适宜和过度记忆法:

复习次数越多,效果越好,以150%的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又较为经济;

4、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反复阅读是记忆的一种方法,但机械的重复不一定有效,这就需要在反复阅读的同时试图回忆所识记的材料。

5、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乏味,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超抑限制,不利于知识联系的巩固。

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感知活动比单一感官进行感知活动的效果要好的多。

五、知识的运用

(一)知识运用的基本形式

1、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口头或书面作业问题

2、应用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操作问题

3、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二)知识运用的基本过程(简答,简述知识运用的基本过程?

1、审题

2、课题归类

3、重现知识

4、解题

(三)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运用的条件

1、指导学生审题

2、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

3、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技能的概念和类型

技能的定义:

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特定目标的操作程序,它是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

技能的类型:

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一)动作技能的分类

1、连续性动作技能与离散性动作技能

2、精细动作技能与粗壮动作技能

3、简单性动作技能和复杂性动作技能

4、开放性动作技能与封闭性动作技能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1、认知阶段

2、动作分解阶段

3、动作联系阶段

4、自动化阶段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2、利用线索的减少

3、动觉控制的加强

4、运动图式的形成

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一、学习策略的基础-元认知

元认知定义:

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

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监控

学习策略定义:

就是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二、记忆策略训练

(一)记忆编码策略

1、组块:

将看似分散的无关信息加工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以扩大记忆容量、

2、替换:

将不易记忆或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

3、联想:

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建立一定的联系

4、理解:

对记忆材料深层加工

5、记忆术:

在识记某些无意义材料时,人为的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

6、编织知识网络

7、描绘事物形象

三、解题的一般策略

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语语句,而不匆忙解答

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关系

3、在理解题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

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

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重点,简答/论述)

定势是人们在解决问题之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有时能促进人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但是有时又会对人的思维和解决问题产生不利的消极影响。

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收到定势的影响,或“钻进去后出不来”,则应设法摆脱它,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散性思维就是由某一个问题出发,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发散的量越多,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越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一般或稍差一些的学生,解题时往往只考虑一条思路,当这一条思路解决不了问题时,就感到束手无策。

而成绩好的学生总能考虑几条不同的思路,并最终在多次尝试以后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从多角度看问题,寻求多种解决的途径。

6、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进行解题

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应试策略训练:

1、统揽全卷2、紧张适度3、量体裁衣,看分花时4、先易后难5、简明扼要6、卷面整洁7、力求不丢一分8、检查修正

五、学习迁移的涵义、作用和分类

涵义:

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作用:

知识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学习的迁移要达到“应变”的目标。

分类:

1、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6、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六、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简答/论述)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结构化就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应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应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教材的网络化是指沟通教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也应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根据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不是在于学生掌握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是训练学习的能力。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解析

(一)什么是问题及问题解决

问题:

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着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

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问题的意识和提出

2、问题的确定

3、形成假说

4、假说的检验

5、最佳途径的选择

二、创造的心理过程(通常认为,创造过程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含义?

通常认为,创造过程或者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并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意识的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2、酝酿阶段

可以借着“背景加工”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一个人表面上是在休息或者做别的事情,但头脑中关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却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得到加工。

3、豁然开朗阶段

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4、验证阶段

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已经解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造过程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都经历这四个阶段。

创造性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的心理过程主要特征是独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

三、创造性的心理场研究:

1、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非线性关系

2、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有待研究

3、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创造性与个性品质的关系

有创造性的人倾向于:

有主见,有洞察力,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言语流利,兴趣广泛。

5创造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创造性而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主要内容。

1、注重创造性心理氛围的营造

2、注重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培养

3、注重创造性心理潜能的开发

4、注重创造性心理素质的拓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重要,简答/论述,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有些因素能促进大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些因素则会妨碍大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影响大学生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它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与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等。

2、情绪状态

一般来说,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会抑制大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问题的解决,而适度的愉快高兴等积极情绪状态则会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3、动机强度

太低的动机强度不能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思维活动,但过高的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