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5178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济学最常用的价值标准就是看该均衡是否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

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这样一种状态,无论怎样重新调整既定资源的配置都无法使某个人的效用在不损害其他人的效用的情况下得到增进。

(2)对帕累托最优的进一步理解:

它是经济学对效率的准确理解,是现代经济学家对效率的共识;

它是经济学评价经济、政治制度好坏的最常用的价值准则,尽管不是唯一的;

它意味着根本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机会了,因此帕累托最优并不是什么理想准则,而是一个非常底线的准则,它只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所有的帕累托改进机会;

帕累托最优是个人主义及消费者主权导向的。

(3)一点补充:

帕累托改进是指重新调整资源的配置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某个人的利益;

帕累托改进及帕累托最优意味着对既得利益的认可;

社会改革的技巧之一就是将非帕累托改进转化为帕累托改进,这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智慧之一。

三、竞争性市场均衡

1、竞争性市场:

单个消费者及企业均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从长期看个体进入与退出市场没有任何障碍。

2、竞争性市场上消费者的最优决策

(1)消费者的决策目标:

给定消费者的收入及物品的价格,寻找一个物品购买组合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2)效用及其边际效用

A效用是人们从拥有、消费物品中所获得的主观满足程度。

B效用的两种度量形式

基数效用:

对物品带来的效用用基数来度量;

序数效用:

对物品带来的效用用序数来度量。

早年,消费者行为理论建立在基数效用理论之上,这就面临效用测量问题;

在20世纪初,经济学家用序数效用理论取代基数效用理论,解决了效用度量问题;

今天,消费者决策理论是建立在序数效用理论之上的。

C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

D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物品的拥有、消费给消费者

所带来的总效用变化量,例如可以表示为

边际效用具有递减倾向,它保证了人类消费的多样性。

注意,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有了它,就可以很好地研究如何作出最优决策;

边际思想的核心在于让自变量做微小的改变,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3)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①(回顾)人们进行选择的一般程序:

确定所有可行的备择对象;

对全部的备择对象按照某种标准进行优劣排序;

按照排序选择最优的备择对象。

②如何描述消费者的可行的购买组合——预算线

A预算线:

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相对价格

,表示了一种由市场价格所决定的客观的交换比例;

所有在预算线以内的购买组合都是可行的,有支付能力的,所以,所有在预算线以内的购买组合就构成了消费者

的选择集。

B对预算线的体会:

这是一个消费者的私有财产有保障的社会,因而存在收入与市场价格的强硬约束。

C预算线的移动之一——平行移动:

由收入变化引起的

D预算线的移动之二——扇形移动:

由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

③如何对购买组合排序——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A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购买组合进行排序。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物品购买组合的排序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关系,将这种偏好关系用数字对应起来,就成为了效用函数,当然这是基于序数效用的效用函数。

B理性的偏好:

理性的偏好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完备性,即对于选择集任意两个组合

,消费者

一定有偏好关系:

或者

二是传递性,即如果有:

,则一定有

C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的几何表示方法: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就是所有能够给消费者

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购买组合所构成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具体某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在经济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体现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或偏好不同,即效用函数不同)。

在同一坐标平面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即多多益善);

因此无差异曲线表示的就是消费者的偏好。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向右下方倾斜;

凸向原点;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D边际替代率(

):

它表示消费者为了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每增加一单位x商品所愿意放弃的y商品的数量,通常的教材是这么计算的:

,但是真正规范的计算方法是:

(思考它是怎么来的,),它代表了消费者内心里的主观的交换比例。

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倾向。

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等于边际替代率(即商品之间的边际效用之比),

(4)需求法则与需求曲线

A.需求法则:

假定影响需求的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商品的需求量是其自身价格的减函数。

B.需求曲线:

以数量为横轴,以价格为纵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当然也会有例外,如吉芬商品、珍藏品、炫耀品。

3、竞争性市场上企业的最优决策

(1)企业的决策目标:

给定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生产要素、物品的价格,寻找一个产量水平使该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

(2)生产函数

A生产函数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或服务)的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即给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最大产出;

或给定产出时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的最小投入量。

B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其中

代表产出,

代表劳动要素的投入量,

代表资本要素的投入量,

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技术实际上就体现在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之中。

(3)边际报酬(或产量)递减规律

A边际产量是指在生产技术、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变化量,例如可以用

表示。

B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终归会出现总产量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的现象。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其巨大。

(4)规模报酬递减规律

A假设只有资本与劳动两种投入要素,资本与劳动的投入量同比例变化,即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B规模变化的三种情形: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产量的增长速度快于投入规模的增长速度;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的增长速度等于投入规模的增长速度;

规模不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减——产量的增长速度慢于投入规模的增长速度。

C规模扩大的好处:

专业化与分工细化,节约管理、销售及仓储等费用,大规模企业有利于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D规模扩大的不利影响:

会导致管理、协调、组织的成本急剧上升,出现大企业病。

显然,当规模扩大的好处大于规模扩大的不利影响时,就会出现规模经济;

当规模扩大的好处小于规模扩大的不利影响时,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E不要混淆规模经济概念与范围经济概念。

(5)成本

A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机会成本与沉淀成本

机会成本源于资源稀缺,源于选择,因为要作出选择就必须要有所放弃,即有所得必有所失。

这是决策时千万不应该忘记的成本。

机会成本必须用所放弃的机会中价值最大的机会来度量。

管理者决策时应该具有明确的机会成本意识。

沉淀成本是指投资者退出时无法回收的成本,这是一个必须学会忘记的成本,沉淀成本容易发生在资产专用性程度比较高的领域。

公共管理尤其要重视沉淀成本。

外显成本与内隐成本

外显成本是指企业使用他人的生产要素而支付的成本。

内隐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自己的生产要素而必须支付的成本。

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

A会计成本是指外显成本。

B经济成本则是外显成本+内隐成本。

C会计成本也是机会成本,只不过它没有包括全部的机会成本。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量水平无关的成本。

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B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

成本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成本变化量,它具有递增性质。

(6)收益

A经济学所说的收益是指企业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中所获得的总收入。

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B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变化量。

它具有不变(竞争性市场上边际收益永远等于竞争性市场价格)或递减性质(非竞争性市场就是如此)。

(7)利润

A利润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经济学所说的利润均是指经济利润。

B如何确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一般条件:

C竞争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在竞争性市场上,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可以表现为

(8)供给法则与供给曲线

A.供给法则:

假定影响供给的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商品的供给量是其自身价格的增函数。

B.供给曲线:

以数量为横轴,以价格为纵轴,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当然也会有例外。

(9)零利润规律——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零利润规律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上从长期看,厂商只能获得零利润。

启示之一:

从长期看,真正的、正常的市场经济是零利润的,长期高利润的市场反而是不正常的。

启示之二:

真正的市场经济必然大家都感觉赚钱很难,中国今天的市场大家都感觉赚钱不易,正是市场化改革成功的标志。

中国市场环境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部分行业进入了零利润时代。

启示之三:

在零利润时代,企业唯一能够不断获得利润的途径就是不停地创新。

因此,竞争性市场不存在所谓的高附加值产业,要持续获得高附加值惟有持续创新。

4、竞争性均衡

(1)竞争性市场均衡的基本条件

A每个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B每家企业在生产技术约束下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C市场实现了出清,即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

(2)从局部均衡分析到一般均衡分析

A局部均衡分析:

又称马歇尔均衡分析,该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被研究的市场与所有其他市场孤立开来,在假定所有其他市场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研究某个市场。

(如常见的市场供求图)

B一般均衡分析:

又称瓦尔拉斯均衡分析,该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在所有市场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研究某个市场或所有的市场,既考虑某个市场所发生的初始变化对其他市场的溢出效应,也考虑其他市场的溢出影响对某个市场的反馈效应。

(3)关于均衡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A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能否找到一组价格使得每个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每家厂商在生产技术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出清状态。

B均衡的唯一性问题:

即均衡是否是唯一的。

C均衡的好坏问题,或社会合意性问题。

(4)一些补充问题

A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曲线其实就是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曲线。

将该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加总,就可以得出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B企业对某商品的供给曲线其实就是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曲线(准确说是其中的一段)。

将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就可以得出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

四、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1)第一定理的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就是要求偏好关系是局部非饱和的),竞争性市场所形成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成功证明。

(2)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体会:

竞争性市场经济是好制度,它好在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更在于它是所有理论上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中对人的要求最低的制度(民主制度也是如此)。

竞争性市场经济对人性的要求最低,它不会动辄将社会问题归咎于人性的自私,不要求人们大公无私;

对人们所掌握的信息要求最低,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偏好(或技术),只知道市场价格,它不要求人们全知全能。

尊重自发的秩序,而不是动辄寻求政府的介入和监管。

故而最高明的制度设计应当是对人的要求最低。

(3)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蕴含的政府职能

竞争性市场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

界定与保护产权、维护竞争秩序、强制实施自愿契约。

这是自由放任主义者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即亚当·

斯密的守夜人思想。

这是竞争性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制度基础。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成立还依赖于一系列其他的条件,否则就会导致市场失灵。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1)帕累托最优不等于财富及收入的公平分配。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给定对资源禀赋适当的初始分配(还包括其他一些并不苛刻的条件,如偏好关系、技术关系是凸的;

偏好关系是局部非饱和的),任何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一般)均衡实现。

所谓资源禀赋的初始分配就是指起点状况下资源所有权的分配状况。

(3)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理解:

进一步论证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只要起点是公平公正的,竞争性市场经济一样能够实现结果公平。

它意味着政府除了守夜外唯一要做的事是财富、资源禀赋的再分配,剩余的事情全部交给竞争性市场去做。

(4)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进一步评价:

虽然第二定理为竞争性市场经济的运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辩护,但是,这一理论性结论在实践运用中面临着极大的局限。

A政府或社会计划者必须能够保证支撑该帕累托最优的价格对消费者、企业均是给定的,即保证价格接受者行为或竞争性市场这一假设条件。

B政府或社会计划者必须掌握足够充分的信息,如了解每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禀赋。

C政府或社会计划者必须具有足够充分的执行再分配的能力,避免再分配计划不会导致扭曲。

总之,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高度依赖能够成功地进行一次总付性质的财富转移分配,这个任务通常应该由政府通过一次总付税加以完成,而政府的有限能力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使得一次总付税难以实施。

五.竞争性市场均衡在政府公共政策中的运用

1.对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的进一步理解

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除了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以外,还具有良好的公平(fairness,而非equality)特性,因为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是众多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博弈以后达成的共识,消除了来自垄断市场的偏见。

2.政府应该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吗?

(1)对政府最高限价政策的讨论

A.案例:

面对近年来不断高涨的住房价格,人大代表及有关政府部门一直推崇的干预政策是制定住房交易的最高限价。

B.最高限价政策的后果:

这一政策在无助于保护低收入阶层利益的同时,会导致两个额外的后果,一是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

二是滋生寻租现象,使得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不公正。

C.替代性政策:

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性秩序的同时,可通过扩大供给或压缩投机性需求的方法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2)对政府最低限价政策的讨论

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低廉的粮食价格,我国政府对粮食收购采取保护价政策,即制定粮食收购的最低限价。

B.最低限价政策的后果:

这一政策的额外代价主要是会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非均衡状态,从而加大了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

由竞争性市场决定产品的交易价格,政府则可以选择通过直接补贴目标对象的方法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附:

讨论最低工资制度。

3.政府应该采取暗补,还是应该采取明补方法?

(1)典型案例

案例1:

自从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报告指出:

我国医疗改革市场化道路是不成功的,由此导致社会对看病贵、看病难的关注。

从高层到学界、民间,均力主医疗改革应该由政府主导。

前任卫生部长更是明确指出,医疗改革决不能市场化。

以卫生部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首的课题组主张,为了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和补贴力度,由公立医院以低价或免费方式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

这是一种补贴供给方的做法。

案例2: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通过补贴粮食收购企业的方法来扶持农民和农业,即粮食收购企业以高于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的方式收购农民粮食,国家则对粮食企业的亏损进行补贴。

这是补贴需求方,即买方的做法。

(2)暗补与明补的比较

A.暗补就是指通过间接渠道补贴目标对象。

这种做法通常具有诸多弊端,如导致垄断,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与巨大浪费,新的社会不公正,甚至出现逆向补贴现象。

B.明补则是直接补贴目标对象。

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优点,又能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C.结论:

政府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时应该采取直接补贴目标对象的方法,同时鼓励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3)明补的一些例子:

教育券制度;

美国以及我国最近采取的农民直补措施。

4.政府应该采取实物补贴,还是应该采取货币补贴?

(1)案例: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城市公有制单位的居民一直采取实物分房制度,自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逐步用货币分房取代实物分房。

最近,面对买房难问题,一些城市又开始重新恢复实物分房。

(2)分析:

实物补贴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利于消费者福利或效用水平的提高。

总结前面三个问题,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应该高度尊重竞争性市场,不要轻易废止它,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政府应该借助竞争性市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即政府的作为与市场化并没有冲突;

相反,运用得法,竞争性市场会更加有助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六.比较优势与分工、市场交换的形成

1.形成分工与交换的基本原因:

第一是由于每个经济主体的偏好不同,第二是由于每个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不同,因此,分工与交换的出现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与经济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学会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上展现分工与交换的好处)。

2.比较优势(或称相对优势)理论:

一个经济学理论中少数经得起检验的理论

(1)绝对优势:

在相同投入水平下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实现的某产品的产出绝对地高于另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或者说,在相同的某产品产出水平下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所需要的投入水平绝对地低于另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则就可以说,就某产品的生产而言,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相比另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即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低于另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则就可以说,就某产品的生产而言,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相比另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具有比较优势。

3.决定分工与否的不是一个国家的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对指导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变化应该符合和顺应自己的比较优势,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绩效上的差异与有没有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有极大关系。

战后有些国家采取扭曲性的计划体制就与没有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有关。

4.比较优势的形成: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国家、地区或个人之间的要素禀赋不同密切相关,而要素禀赋本身也是可以内生变化的。

通常,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七.市场失灵

1.第一类市场失灵:

市场运行的结果偏离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1)市场存在垄断因素:

自然与非自然垄断;

寡头垄断是常见的情形;

垄断导致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及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2)存在外部效应:

私人成本(决策者自己承担的成本)与社会成本(决策者的行为带来的全部成本,等于私人成本+转嫁给他人的成本)的区别;

私人收益(决策者自己获得的收益)与社会收益(决策者的行为带来的全部收益,等于私人收益+他人免费分享的收益);

负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了强加的成本,即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它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典型就是污染及生态破坏;

正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免费的收益,即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它导致产品及服务的供应不足,如知识创新。

(3)存在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不同于公有或私有物品;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竞争性(增加一个人享用的边际成本是0)与非排他性(排斥他人搭便车的成本非常高昂);

公共物品可视为极端的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4)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两种情形:

隐藏知识与隐藏行动,前者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后者可能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另一种说法是:

合同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

合同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意味着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因为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并不存在信息优势。

2.第二类市场失灵:

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仅指第一类。

第二类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效率无关,而与另外的两个因素有关。

(1)基于收入分配或公平价值观的考虑

(2)基于政府父爱主义的考虑,因为个人可能对自己不负责(如个人的不良个人习惯),会犯决策错误。

3.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介入

(1)政府的介入是为了矫正市场失灵(政府介入经济的理由不是该活动重要与否,不是该活动是否关系国计民生或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市场失灵不等于一定需要政府的介入(例如科斯对负外部效应的解决)。

4.政府失灵

(1)政府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与被规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即政府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新规制经济学专门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如何有效地规制被规制者)。

(2)政府对自己行动的结果只具有有限的控制能力,一是因为存在博弈的情境下,政府行动的结果还取决于其他博弈主体的决策;

二是即便不存在博弈,政府行动的结果也还取决于许多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

(3)政府代理人是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而这通常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这就是公共领域中存在的代理人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在研究政府行为与决策中有极大应用价值。

(4)政治决策过程存在利益集团操纵问题、投票操纵问题以及策略性投票问题等缺陷:

例如

孔多塞投票悖论;

甲:

xyz

乙:

yzx

丙:

zxy

程序1,x与y先pk;

程序2,x与z先pk;

程序3,z与y先pk。

结论是民主投票的程序操纵结果;

选民会对自己的偏好会策略性的讲假话。

北欧记分方法的悖论:

出现波塔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理:

从良好的个人排序无法加总出良好的社会排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