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51162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docx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

中国区域高考试题汇编

  篇一:

20XX高考真题汇编专题十三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XX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XX?

新课标全国2)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

  【答案】(24分)

  

(1)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3分)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问题:

泥沙淤积。

(2分)

  原因:

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4分)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3分)

  (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引水渠分布看,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可也得出河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者说西南高,东北低。

  

(2)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因为河套平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很容易沉积,造成灌渠水流不畅。

  (3)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流入乌梁素海,造成其严重污染。

当地工农业一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加重。

  (4)针对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对乌梁素海造成的污染,要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应该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对湖区及时清淤,种植水草,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还要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地势的判读,水污染及其防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点晴】本题我国河套平原引黄灌溉为切入点,运用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1)小题关键是读准图示区域引水灌渠的流向,判断地势特点;第

(2)小题要结合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分析得出泥沙淤积问题;第(3)、(4)小题则要求根据本区域引水灌溉、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该区域水污染原因和具体解决措施。

  (20XX?

新课标全国1)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

  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

  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

(8分)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4分)

  (3)冬季。

(2分)

  依据:

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海拔高是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

和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冬季获太阳辐射量多,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

夏季地表温度高,冻土层融化。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观察图中甲地与五道梁地区的温度和纬度差异。

甲地年均温高于五道梁地区,甲地冻土层厚度变化大,永久冻土厚度较小,地基土频繁的冻融不稳。

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容易频繁的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中期稳定性。

  (3)工作季节为冬季。

冬季高原面上气温低,冷凝段温度低于路基温度,蒸发段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气态物质在此段冷凝转化成液态流回蒸发段。

冬季气温低于低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倾斜设置可增加热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对地层温度的调节作用更强。

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考点: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板块构造

  【名师点睛】该题以“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为背景材料,层层设问,包括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成因、青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热棒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

该题难度大,是本套试题中难度最大的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十四)(20XX?

上海卷地理)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

  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分)

  【答案】

  31、名称:

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2分)

  演变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分)

  32、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1、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

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

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及公里或几十公里。

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3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地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3、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小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

  减少水土流失。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考点:

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以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景观为材料,考查黄土地貌形成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库区,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黄土特征:

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7、8、9三个月);③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强烈、高低起伏、多地震。

④植被:

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有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开垦坡度、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

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应急措施——工程措施——新建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20XX?

重庆卷)13.(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图4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9分)

  

(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

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13分)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4分)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

  篇二:

中国地理部分历年高考题汇总1

  中国地理部分历年高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2分)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1、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A.大体相等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D.难以判断2、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3、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A.南岭B.秦岭C.阴山山脉D.天山山脉

  下图显示的长江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

最大主跨、最深桥基、最高桥塔和最长拉索。

建造该桥经历的挑战是气象条件差、水文条件复杂、基岩埋藏深、航运密度高等。

据此完成4-5题。

  4、该大桥位于

  A.湖北B.江西C.安徽D.江苏5、该桥主跨度大是为了

  A.保证通航顺畅B.降低施工成本C.减轻台风影响D.缓和海潮冲击

  某考察小组在7月份进入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看到谷地中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而目力所及的山坡却寸草不生。

据此完成6~8题。

6、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该地区

  A.昼夜温差大B.年降水量少C.水土流失严重D.地质灾害频发7、该河谷农田用水依赖

  A.当地降水B.远程调水C.冰雪融水D.地下水8、该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A.甘B.新C.藏D.滇9.图4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10.下列人类活动与季节选择相宜的是

  A.长江截流——夏季B.黄河调水冲沙——冬季C.珠江口补淡压咸——冬季D.海河紧急泄洪——春季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11~12题。

  1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1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乘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13.四季如春的“春城”最可能出现在

  A.高纬度、低海拔地区B.高纬度、高海拔地区C.低纬度、低海拔地区D.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14.图10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D.两地纬度差异大图5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

回答15~16题。

  1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温度C.地形D.光照16、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D.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17、《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

下列叙述中,属于其入选条件的有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①④⑤

  18、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19、不同植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

图5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

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A.①—第30天B.②—第75天C.③—第100天D.④—第130天20.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A.指南针设备C.遥感图像D.地下图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2。

据此完成21~22题。

  2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2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3、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B.植被越稀疏C.谷越深坡越陡D.土质越疏松

  24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A.流速降低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D.水污染加重

  25、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土B.发展旅游C.利于浇灌D.便于运输

  26、铁路建设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列铁路对应的线路特征描述最合适的是()A.京哈铁路——以桥代路B.兰新铁路——起伏剧烈C.京沪铁路——迂回曲折D.成昆铁路——桥隧相连

  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综合题:

  27.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是在“十五”期间提出的。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除特别说明外,其余每空2分,共22分)。

  根据上述资料,结构所学知识,回答--题。

  

(1)1996-20XX年,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明显的_______________趋势。

就各地区耕地数量占全国的比例来看,增加幅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在非农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数量最多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年以后,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势头还呈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20XX-20XX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呈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