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4946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docx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复习资料

(二)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2.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这是根本原因。

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

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

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

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历史事件

  1、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

  2、《天朝田亩制度》:

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

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64年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5、“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6、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

“求强”“求富”。

、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

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

形式:

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

性质:

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8、“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

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6.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7.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8.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9、历史事件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3、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

1905年,在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4、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

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5、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6、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11.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

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2.历史事件

  1、东北易帜:

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官僚资本:

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

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3、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4、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5、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

特点:

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6、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7、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

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8、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三次“左”倾错误:

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

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

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

  11、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12、伪满洲国:

1932年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

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3、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4、瓦窑堡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16、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和阶段:

1941年,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

  17、教条主义: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13.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有何重大意义

  内容:

1940年前后,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1)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4.历史事件

  1、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2、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

?

《五四指示》: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政协《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5、“一边倒”外交方针: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6、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1950年召开。

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同时强调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16.历史事件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

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

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5、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7、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

  17.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

  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1)内容:

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

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

  

(2)意义:

小平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8.改革开放30年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找到了一条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举起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坚持了一条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4)(得出了一句结论)实践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启示:

(1)(底子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少,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2)(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诸多新的问题。

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在中共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