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生代农民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走近新生代农民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新生代农民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之所以称他们为新生代农民工,一是因为他们出生、成长、受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都在改革开放后,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老百姓得实惠最多,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年代;
二是因为他们的户籍仍然在农村,但是就业基本上在城市,或者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解释,“主要是指的八零后、九零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从幼年到十年阶段,在农村受教育,成年后外出到城镇务工的人,他们或许保留着一定的“土地情节”;
第二大类是自幼跟随父母外出,甚至在城镇出生、长大、上学,成年后留在城镇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农村已经非常陌生。
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简称“农二代”。
但“新生代”只是要强调农民工之中已经在进行代际更替了;
强调他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与早期的农民工有许多不同之处。
这个“二代”与“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不大一样,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代”——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
“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90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与城市出生长大的80后和90后、我们80后、90后大学生具有相同的特征。
2、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近62%。
进一步细化,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16~25岁年龄段的所占比重近42%,26~30岁年龄段的所占比重为20%。
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
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不同地方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及其在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大致来说,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吸纳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及其所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则相对较大,当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也相对较大。
据资料显示,广东省共吸纳了大约2600万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重达到75%,高出全国近13个百分点。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
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
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2)、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
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
从全国农民工整体来看,尽管比较多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是,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更多的人接受了一定的技能培训。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在文盲半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到26%,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到36%,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到48%,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5%和63%。
可见,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高。
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比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提高。
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3、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
实践表明,广大农民工实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农民工,在过去的僵化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城镇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工进程,才有效地增补了我国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型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
正是大量农民产业的岗位空缺,使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城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
这不仅为东部地区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把握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大量农民工的流动,使我国工业发展形成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创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就进入进城务工的老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他们渐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越来越快的城镇生活节奏,逐步返回农村。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活跃,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应该说,在如今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里,林立的高楼、繁荣的商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等,无不凝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
2009年,“中国工人(Chineseworker)”以一个群体形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
《时代》周刊评论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工人。
而我们要知道,这个群体“拼图”的大多数“图块”属于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最好的方法是对新老两代农民工进行对比。
与新生代农民工对应的农民工群体,如果按照十年为一个代际来划分的话,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农民工不止一代人,所以我们姑且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的巨大反差来划分代际,将年长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那个群体划成一个集体,称之为“老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受教育状况以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不同,他们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促进他们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好他们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
1、“进城”的目标:
从求生存到重发展的转变
从整体上说,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从老一代农民工的“有工就打、有活就干”向“学技术、重发展”转变。
为了便于区别,可以将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商作为生存型的,外出打工主要是凭借强壮体力劳动养家糊口,解决温饱问题。
而新生代农民工有知识、有文化,进城打工就不再把赚钱作为唯一目的,还包括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前途的转变,属于发展型的。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他们更加关心培训机会特别是接受继续教育,希望学习技术,拥有一技之长,以便未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于农民工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目的和动机,据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选择“出来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到76.2%,70年代出生的占到34.9%,而80年代后出生的仅仅占到18.2%。
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71.4%。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希望能够寻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中有超过62%的人梦想未来当老板,“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他们更加关心培训机会特别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他们中不少接受过驾驶、烹饪、维修等技术培训,他们中有许多人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外语、会计、电脑等课程,他们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学习技术,拥有一技之长,以便未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形象和自我身份定位:
从农村人到融入城镇的转变
在形象和自我身份定位上,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人们往往将老一代农民工界定为“抗麻袋进城的”,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称之为“拉皮箱进城的”。
老一代农民工一般认为自己就是农民,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工人和市民。
第一代农民工挣钱一般是为了用在农村的家里,盖房子或者更新农用器械,他们把回到农村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虽然户口在农村,但他们一般都没有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
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他们的就业居住地更加熟悉,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社会。
与老一代农民工多有城镇“过客”心理、过着城乡流动“候鸟”式的生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中更多的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留城生活的愿望,希望融入城镇主流社会。
据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中27%的人希望在务工城镇买房成为市民;
50%的人表示在城镇干得好,愿意留下来;
仅有不到两成人有“干几年回家”的打算。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有意愿进入城镇的群体,为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如果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就可能会拖延我国城镇化进程,进而可能产生一个规模很大的缺乏归属感的人群,游离在城乡之间,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事实上,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与农民的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
但是,我国农民工总体上仍然面临着“职业是产业工人但身份依然是农民”的二元身份。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没有把他们当做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敞开胸怀,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
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处境,既不利于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的作用,又不利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正因为如此,国家正在采取更加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身份难题。
3、职业和薪资:
从无条件到讲条件的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已经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老一代农民工多数长期依附于土地,认为有份比种地收入多的工作就很满足,劳动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都能忍受。
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更加看重职业类型和工作环境。
与老一代农民工多集中在建筑、矿山、搬运、城镇清洁、家政等偏重体力付出的“苦力型”行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偏重选择到酒店、宾馆、商贸、制造等行业工作。
与老一代农民工只要有工作就愿意干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一些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一部分人在找工作时提出,上班地点距离居住地不能太远,工作环境不能太差,劳动强度不能太大的工作。
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
用他们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机会)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
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
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权益相对较高的主观诉求,既体现为当所在单位与自己的诉求存在一定差距时“用脚投票”催发的高跳槽率上,又表现为对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和单位正规程度的更高要求上。
不少招工的私企老板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招工比原来难多了!
以前来应聘的只要求解决吃和住,对开出的工资没意见,很多农民工老师本分得都不敢提意见;
如今来应聘的不但提工资要求,还对吃住条件挑三拣四,就这样还留不住人呢!
过去,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力市场背景是劳动力供求关系极其宽松,甚至给人以“无限供应”的感觉。
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基本具备了商议薪酬和福利待遇的条件。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对薪酬水平的形成和福利待遇的提供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一些对薪酬和福利待遇给予面议的企业可能更加容易找到工人。
4、观念和意识:
从满足温饱到精神追求,从忍气吞声到敢于诉求
老一代农民工生活节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
他们进城打工所挣得的工资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支出外,其余工资的大部分寄回农村老家。
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追求个性,追求时尚,他们的消费方式跟城里的年轻人很相似。
以广东为例,有近70%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他们的通信费占月消费比例高达15%~25%。
手机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工具,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和精神需求的提升。
两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出现巨大区别。
老一代农民工消费往往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目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这两种消费理念的变化,表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镇生活更能得到满足,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逐渐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方式,注定了他们是潜在的最大消费群体,凸显了他们在扩大国内需求中的重要性。
老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时为了养家糊口,通常视就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或培训权、利益表达权等为“身外之物”,往往在工作中对于自身的正当权益重视不够,即使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也经常是以“失语”的姿态处置。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正当的权益一旦得不到保证,他们往往不会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逆来顺受,而是选择“用脚投票”,换工作、换老板,甚至寻求外界帮助来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
“开胸验肺”的张海超
河南省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从事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被多家医院诊断患有职业病----尘肺,但其所在企业却拒绝为其做劳动损害赔偿。
在多次向有关部门投诉、求助后,经过前后3个月的时间,他终于获得做正式鉴定的机会。
然而,为其鉴定病情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却开出了一纸“肺结核”诊断。
无奈之下,这位28岁的年轻人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顾医生劝阻,执意要求“开胸验肺”,终于换来一个明明白白的真相----确为肺尘。
2009年,张海超得到赔偿共计61万余元。
不论是务工动机、选择工种薪资还是意识观念的更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新”改变,一方面得益于这个群体受过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社会进步使得年轻人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等都和老一辈产生了很大差距,加上我国法律体制逐步完善,相关部门和一些社工组织开展各种维权宣传和公益资助,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促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好他们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
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优势时,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问题
对于农民,土地就是保障;
对于市民,社保就是保障。
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反正不是“久留之地”,干不动了就回乡,继续依附土地生存。
但是对于与土地产生“断裂”,更渴望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表疗保险;
其二为解决失业后暂时生活困难的失业保险;
其三为防范沦入贫困境地的最后一张或缺的基本条件。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要想实现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目标,必须至少享有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
其一为解决年老和疾病时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和医明,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是农民实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一个不可保障网——最低生活保障。
然而,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3%、34.8%和8.5%,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2009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仅占农民工总量的11.5%,表明大量的农民工还未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
参保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极其复杂。
仅举主客观各一个原因来看。
客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民营企业,企业方雇佣他们图的就是工资低,因此缺乏为他们缴纳保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缺乏农民工参保的强制性规定,给一些不正规企业钻了空子;
即便有少数地区出台了一些临时性的强制用人单位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投保,他们还是有“对策”----采取不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办法来逃避责任。
主观方面,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在城市生活的信心不足,致使他们中有很多人产生这样的想法:
与其挣一分看不见的保险,不如把现金拿在手里更实在。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产生这样的想法,根子在于他们的工作流动性大、收入普遍偏低。
劳动权益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难题。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的花招很多,比如通过计件形式结算工资等方式延长劳动时间,想多挣钱就得多加班,双休日和法定的节假日都得不到保证。
有些企业设备陈旧,安全隐患大,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病发生率高,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
而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困扰着这个年轻的群体。
据全国总工会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
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
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
维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尽管近年来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中央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在推动GDP的“指挥棒”下,一些地方政府庇护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给维权造成了困难,以至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厦门,出现了从“老乡会”逐渐演变而来的“民间工会”,靠老乡之间帮忙来维权;
维权中出现一些极端案例近年来也并不罕见,前文提到的“开胸验肺”的事件。
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维权的艰难。
2、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
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
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
同时,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的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工作强度也比较大,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同时培训机会少,费用昂贵,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
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
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制约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的阻碍更直接地来源于收入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外出全国从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收入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
一般来说,由于工作经验、技能熟练程度和工作年限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水平比老一代要低。
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结果,2008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是1156元,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为1016元,低于老一代农民工月工资的平均水平。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不高,除去在城镇生活的各种开销,所剩无几,难以承受更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培训机会的能力,更不说完成创业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
2009年10月份发布的《广东消费蓝皮书》指出,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说明钱被这些年轻人“享受”掉了,快速上升的城市生活水平和普遍偏低的工资水平,使得他们无法不把工资用于昂贵的生活成本尤其是租房成本上。
遗憾的是,即使是拼命节俭,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当老板”、“有自己的事业”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对于很多不愿意再务农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农村是“回不去的家”,而在城市的发展前景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3、情感和心理问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有不同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年龄较大,大多已婚,他们为了实现挣钱的目标,大多不得不对情感精神生活采取忽略或无所谓的态度。
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务工的年龄不足18岁,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可是他们中一部分人长期处于夫妻分居状态下,一部分人由于工作环境(以建筑业为代表的)或收入低,导致缺乏和异性沟通的机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