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
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景观;
国都;
日光
(2)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C
【解析】【分析】
(1)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观”是一词多义:
景观;
观看;
观察。
②则有去国怀乡:
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国”是一词多义:
国家。
③至若春和景明: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景”是一词多义:
日光;
太阳;
大;
风景;
景象。
(2)①注意:
政,政治。
通,通畅。
和,和乐。
具,通俱,都。
兴,兴办起来。
②微,如果没有。
斯人,这样的人。
与,和。
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
⑴景观;
⑵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商人和旅客(一译: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古仁人必定说:
“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
”呀。
唉!
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患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神弗福也(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
”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
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
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答案】
(1)目光短浅;
赐福,保佑;
倒下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B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属于古今异义词,“福”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狱:
(诉讼)案件;
察:
明察;
情:
实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②鼓:
击鼓;
作,振作;
再:
第二次;
三:
第三次。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ACD分析理解正确。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⑴目光短浅;
⑵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3.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③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清河张君梦得:
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
②蓬户瓮牖:
蓬户,用蓬草编门。
瓮牖,用破瓮做窗。
蓬、瓮,名词作状语。
③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始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
③不以谪为患________
④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
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
命名(取名);
忧愁;
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患”,“胜”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句话的意思是:
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
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
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
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⑴才;
美景
⑵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⑶C
⑷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
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
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
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
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
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
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
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
②是进亦忧:
③微斯人:
④性至孝:
⑤以母在时方贫: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3)
【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的形象。
【答案】
(1)思想感情;
指“居庙堂之高”;
如果没有;
非常、极其;
正
(2)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勤俭节约;
孝顺父母;
乐善好施。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不要以今释古。
①以,因为
。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贵:
显贵;
宾客:
招待宾客;
重:
两种以上。
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3)结合语境分析,作者自问自答,先提出“何哉”的问题,接着就做出回答,这个答案是: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甲】文范仲淹要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以看出范仲淹勤俭节约;
从“性至孝”可以看出范仲淹孝顺父母;
从“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可以看出范仲淹乐善好施。
⑴思想感情;
⑵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⑷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理解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内涵并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
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
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范仲淹)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④嗟夫!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①负:
依仗。
②贻:
遗留。
③规:
劝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②连月不开________
④子京忽以书抵文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②愤郁颇见辞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4)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品质。
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文中原话),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雄伟景象;
放晴;
“日光”或“阳光”;
信\书信
(2)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或:
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友善,爱其才;
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1)此题古今异义词,开:
放晴。
观:
雄伟景象。
景:
日光。
书:
名词,书信。
(2)本题注意关键词:
以:
因为。
颇:
很。
辞色:
文章中和脸上。
(3)C项,错误,应是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悲”和“喜”的情感。
故选C。
(4)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
【乙】文,“友善,爱其才”,可见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根据“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可知滕子京的为人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⑴雄伟景象;
⑵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⑷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进行审读,在文章具体落实,仔细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