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3455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14专题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文档格式.docx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领域。

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

开始“西学东渐"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

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

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

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

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

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

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

发动了辛亥革命。

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

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

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

,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

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

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

在外忧内患面前。

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

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

①《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④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

⑤“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957年,“一五"

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⑥“一五"

期间。

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

工矿业成就突出。

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

⑨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

“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

.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二时期:

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

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随着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政治领域。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②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后来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④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⑤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_.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_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⑦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⑧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

31”重要讲话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

明r、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概括。

4.思想领域。

①1957年整风运动;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5.外交领域。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②三个世界的理论;

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l;

④“安邻”“睦邻"

“富邻"

⑤和平崛起。

6.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

7.腾飞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

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①经济领域:

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②政治领域:

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③思想领域:

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④军事领域:

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⑤外交领域:

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

①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

②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

③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

④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

①任务:

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

②出路: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

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

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

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四)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

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

关于两者的关系,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①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

工业化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

②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终目的n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两个问题的内容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人们无法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或者毕其功于一役。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走革命的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中国近化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更新。

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

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

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

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2.准确掌握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

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3.正确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相互关系。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4.掌握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5.比较中国与西方、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苏联走向近代化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启示。

6.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掌握中国现代化与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

三次历史性巨变为: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8.把握历史上现代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中国近代化也就是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转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景式地展现近代历史,并便于把握其发展规律。

10.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找到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切入点。

考点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一)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912~191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

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927—1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937.1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

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区别:

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近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3.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4.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

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5.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

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化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等)②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

(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③寓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摧残。

(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等)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