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410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

(2)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②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③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

[高分素养提升]

(2015·

全国文综Ⅱ,43)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

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

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自然灾害多发区成因的分析思路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框图表示如下: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水旱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1.(2016·

新课标全国Ⅲ,43,10分)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

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10分)

解析 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河南省位于我国的南北方过渡地带,所以该省的气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南北差异,尤其是降水方面,从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的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答案 分布特征:

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

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

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考向二 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成因

2.(2016·

新课标全国Ⅰ,43,10分)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

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 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高了动力条件。

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

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

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

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3.(2014·

新课标Ⅱ,43)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6月份最多。

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8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8月较7月多。

答案 特点:

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

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考点二 洪涝的防御措施

[核心知识再现]

1.工程措施

(1)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2)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3)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4)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非工程措施

(2013·

新课标Ⅰ,4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解析 洪灾的成因应从气候、地形、河流水系特征、居民点位置等方面分析。

针对该区域出现洪涝的原因,措施应从居民点转移和修建水库、大坝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

防御措施

地震

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

提高建筑质量,加固房屋等;

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

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滑坡、

泥石流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报;

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建设护坡工程;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

干旱

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

因地制宜地营造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选择耐旱作物;

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防护林;

改善耕作制度;

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寒潮

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

海上船只提前返港;

事先做好农作物、畜群的防寒工作

台风

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对台风进行监测,加强对台风的预报;

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

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预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性灾害;

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

洪涝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

加强洪泛地区土地管理;

建立洪灾预警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灾害对策;

实行防洪保险

风暴潮

加强对风暴潮的预警和预报工作;

完善防灾体系;

加强对风暴潮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的防潮意识;

加强防潮工程建设,加固海岸堤防;

保护红树林、提高防潮能力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洪涝灾害的防治

新课标全国Ⅱ,43,10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 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

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

修筑蓄洪(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退耕还湖;

加强预报监测;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2014·

福建文综,40B,15分)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1)题,当鄱阳湖的水位低于与之相连的长江水位时,长江水倒灌进入鄱阳湖,鄱阳湖的水难以流入长江,因此滨湖地区会积水成涝,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时间为6~9月。

其原因包括滨湖地区地势低洼,此季节降水多,河水水位高于湖水水位等。

(2)题,防治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如退田还湖、调整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灾害的预报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6~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

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

合理退田还湖;

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答三点即可)

考向二 风暴潮的成因及防御

3.(2015·

福建文综,40B,15分)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时间主要是7、8、9、10月,属于夏、秋季节。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此外风暴潮的形成还与河流流量的大小、天文大潮的叠加有关。

(2)题,风暴潮的防御措施可以从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 

(1)季节:

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

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加固堤防;

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即可)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2016·

芜湖质量检测)

右图为“我国1961~2004年平均各月沙尘暴日数占全年的百分比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发生沙尘暴最频繁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与我国沙尘暴形成无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B.暖锋C.高压D.反气旋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春季(3、4、5月)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最多的季节。

第2题,冷锋过境、反气旋(高压)边缘的大风都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动力。

答案 1.A 2.B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表回答3~4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5.3

24.3

537.2

15.7

2.7

30.1

670.3

19.6

20.0

40.8

1353.7

13.2

4.5

26.1

384.7

20.5

3.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B.②C.③D.④

4.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布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B.风力强弱C.光照强度D.降水量大小

解析 第3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③处集水面积最大,能形成水流;

坡度最大而且海拔高,水流的流速快,冲刷力强;

植被覆盖最差,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大。

第4题,泥石流主要的动力是水流。

答案 3.C 4.D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解析 第5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

第6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

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非工程措施。

答案 5.A 6.B

历史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现代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囤满粮。

”结合图示,完成7~8题。

7.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倒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正确的是(  )

A.洪涝—7、8月B.洪涝—6月C.干旱—4、5月D.台风—7、8月

8.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囤满粮”得益于(  )

A.气候变暖B.红壤的改良C.大量施用化肥D.大力兴修水利

解析 第7题,图示为淮河流域,造成该流域十年九荒的主要原因是淮河洪涝灾害严重,尤其是每年的6月份,处于“梅雨”时期。

第8题,淮河流域因采取了以“兴修水利”为主的综合治理而使得“家家户户囤满粮”。

气候变暖可以增加热量,但不能使农作物明显增产。

红壤则主要位于江南丘陵地区。

答案 7.B 8.D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

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

读图回答9~10题。

9.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B.3年C.5年D.7年

10.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 第9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

第10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

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答案 9.B 10.C

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遭遇旱情。

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12.导致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风势力强,旱区长期受冷气团控制

B.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位置持续偏北

C.亚洲高压势力强,沙尘暴频繁影响我国

D.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暖冬,蒸发量增大

解析 第11题,根据图例可以找出图中干旱最严重的省区。

第12题,冬季风势力强,旱区长期受冷气团控制是导致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

答案 11.D 12.A

二、综合题

13.(2015·

课标全国Ⅰ,43,10分)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

读图文材料可知M城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14.(2013·

福建文综,15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冻害主要会对农业及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

P地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

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

(2)题,农业中冻害的防治措施应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出发,同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一些耐寒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

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

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

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

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