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2681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docx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生命意识”“主体性”“自主参与性”日益受到重视。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为此,教育教学理念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活动。

社会学中的“互动”范畴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后,互动教学研究也成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互动式教学基于对话理论、主体性教育、合作学习理论,互动双方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体现了尊重、自由和民主,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参与功能”。

本课题的思想和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契合一致的。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正逐渐走向科学化。

但不得不承认,高中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

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失衡,教师以其主体性压迫或取代学生主体性,学生自主活动缺失,创造力缺乏。

面对这种情况,构建和谐、民主的“互动式作文教学”就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力求探讨互动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为调整教师与学生的错位关系,建立互动、平等、合作式的作文对话关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互动式作文教学是遵循教学相长、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创造性能力培养为目标等教学原则,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融为一体,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营造互动式教学民主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2.课题的界定: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人文主义思潮,促使了教育领域人文性的回归,学生

的“生命意识”、“主体性”、“自主参与性”日益受到重视。

互动式教学着眼于教学主体的对话和交流,体现着自主与民主,自我完善与欣赏共享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互动式教学基于对话理论、主体性教育、合作学习理论,互动双方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体现了尊重、自由和民主,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参与功能”。

互动式教学思想和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契合一致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人文主义思潮,促使了教育领域人文性的回归,学生

的“生命意识”、“主体性”、“自主参与性”日益受到重视。

互动式教学着眼于教学主体的对话和交流,体现着自主与民主,自我完善与欣赏共享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互动式作文教学是互动教学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以“互动”理念指导作文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着积极的探索。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主要指发达国家)的作文研究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立体化和开

放性,学生是写作教学的主体原则贯穿得比较彻底,作文教学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有关互动式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1)   讨论法的探索与实践

班级教室是几十个学生集体学习的场所,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制度下的集体教育功能,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日本倡导“集体作文”“小组学习”,美国提倡“小老师制度”“开放课堂”“合作教学”。

毫无疑问,名副其实的“讨论法”,绝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快捷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方法。

日本讨论法实施的步骤是:

首先教师提出要写的题目或题材。

接着请学生分组讨论,围绕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写哪些内容,每部分写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顺序安排这些材料,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及语言等问题。

然后学生分头收集材料,共同设计文章结构(可以有多种),列出几种主要的结构提纲。

各人写出文章,并自行推敲修改,抄好交小组,小组传阅交流评价,装订好作文交老师批改。

老师改完后编成文集在全班传阅,学生以他人作文为镜,对照自己的作文,评出优秀文章交学校出集或宣读。

国外专家主张,要建立作文反馈小组处理学生的作文。

教师并不是学生作文唯一的反馈源,教师一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交谈”。

帮助学生建立作文反馈小组,就是让班上同学分担起反馈的任务,使他们不仅是作文的作者,同时也是其他同学作文的读者或听众。

(2)更加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文评价是评价主体对写作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态度、情感及反映。

评价主体

的知识背景、能力结构以及社会观念、思想认识等力面的差异会影响主体的判断。

日本国语教师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 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

美国有同学互评、师生讨论、使用记分卡、用磁带评(口头评)、设计读者(有文化的家长)等方式。

为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日木作文教学特别重视整合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即日本的“作文环境战略”。

例如,金诚则子为了使学生能从父母和长辈对战争的体验中获得写作素材,专门向学生家长发送了通知单,请求予以协助。

在学生写作《童年时代的回忆录》的作文之前,她在《家长通知单》里请求家长谈谈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感想,并勉励孩子继续进步。

学生的作文完成以后,教师常常请求家长对孩子的作文予以评价。

这样,就建立了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体系,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几个栏目。

同学和家长的意见可以不拘形式,既可谈对作文思想内容的看法,也可以谈对作文词句和章法的看法,不求全面,有什么感觉就写什么感觉。

老师的意见则可以全面些,并有一定的综合性。

这种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式,促进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感情的交流,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反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国外作文教学相较于我国的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生活化”写作能力,

同时讲求“实战”,强调为有效的表达而学习写作,所以,学生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主动性较强,创造力强,思维比较活跃,因而在“互动”学习方面是比较深入而具体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发展,互动思想逐渐被引入到教育中来,且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相关于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互动式作文评改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写作目标的概述中凸显了作文修改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提出了: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目前,从理论到教学实践,“学生自改”“互改互评”方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一定程度上的推广,尤其在生生“合作——互动”评改方面出现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在这条摸索的道路上,较早把评改的主权还给学生,并做得大胆而彻底的,

要数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

魏书生从1979年3月起,就彻底放手让学生互改,并将自己的操作于《作文——学生互相批改》一文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以他的大胆革新为评改教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到了九十年代,学生的互批互改实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21世纪初较成功的有浙江大学教育系祝新华的“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的三人小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有光、郭红军的“流水作文”,黎唐的“模拟编辑部”等写作评改改革尝试。

这些教学改革大胆创新,但也存在着评价标准模糊、忽视写作弱势群体等不足。

总体看来,互动作文评改研究在体系的完备上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2)   网络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在作文教学之中引入网络的教学手段,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社

会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写作“教学建议”中对如何合作交流提出了具体的做法:

“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网络以其独有的交互性优势为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明窗。

姚海婴老师将传统的评改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帖子式”的评改方法。

这种评改方法利用BBS平台构建作文评改情境,让学生将作文上传到网上作为主帖,其他同学以跟帖的形式来评改文章。

这样,一次评改就完成了修改、交流、展示、评价

等四个层面的要求,使得作文评改的形式更趋灵活,有效地提高了作文评改的质量和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

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体现在:

写作动机的自主化、写作资源的丰富性、写作过程的开放性、作文修改的便捷性、作文讲评的高效性和作品的成果化。

因此,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研究就不能不关注网络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总之,目前国内对“”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可是我国教育领域关于“互动教学”的本体研究较少,“师生互动”、“课堂互动”研究者较多,与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也还属于初始阶段。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笔者试从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系统的研究。

在理论层面试从教育学、心理学、写作学及语文教育学方面来构建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层面,试从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方面是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力求探究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互动策略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互动式作文教学实例研究,通过对实例的展示、分析、评判,寻找其优缺点及可行性,明确互动式学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思考其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

通过这两方面研究,力求改变工作中作文教学机械、低效的教学现状,营造有活力、开放的作文教学课堂。

具体拟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在作文教学的多维互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2.通过互动式作文教学,改变教师的写作观念,让教师由写作中的全程包办改为师生双方互动合作写作,发挥教和学的双方积极性,师生共同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通过互动式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共享资源,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视角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视角是本研究的指导方向。

试结合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和有关高中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研究,整理归纳出有关理念和视角,明确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其必要意义。

2.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层面

试从教育学、心理学、写作学及语文教育学方面来构建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形成互动式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即对互动式作文教学的内涵及其变量进行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基础,这部分研究拟为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互动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层面

在实践层面,试从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方面是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力求探究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互动策略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互动式作文教学实例研究,通过对实例的展示、分析、评判,寻找其优缺点及可行性,明确互动式学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互动式作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在前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互动式作文教学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如何使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论哪种成功的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原则,没有兴趣,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文章是学生个性体验的结晶,写作的本质就是要尊重个人的心理体验和审美意识。

如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麻木地接受作文教学,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外化内心体验,并乐于交流各自的审美体验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不会有真正的自觉和主动,同样地,只有从内心乐于参与才会在兴趣中不断提高自己。

2.如何为教师找到一条实现作文教学生动、开放、高效的可操作的途径。

   对作文教学的批判往往聚焦于“机械”“僵化”两个词上,批判教师的权威角色。

不过,从教师的角度考虑,作文教学也使得语文教师不堪负重。

如何让作文教学低耗高效?

如何寻求到一条有效可操作的途径?

如何让作文教学在开放、立体的环境中有生命力地开展?

这些是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力图在这方面找寻到一些有价值的策略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正逐渐走向科学化。

但不得不承认,高中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

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失衡,教师以其主体性压迫或取代学生主体性,学生自主活动缺失,创造力缺乏。

面对这种情况,构建和谐、民主的“互动式作文教学”就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力求探讨互动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为调整教师与学生的错位关系,建立互动、平等、合作式的作文对话关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组织培训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将进行三种类型的培训活动。

一类是关于“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理论培训,主要采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一类是关于“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带动的方法进行;一类是关于“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的方法进行。

2.开展教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研究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实验班级每月都要填写教学效果的反馈表,并提交研究情况报告。

3.中期检查

对各实验班级,将在适当的时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中期评估检查。

4.归纳总结

2010年6月,召开本课题研究的总结会议,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完成结题工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是查阅1994年-2007年各类教学杂志中关于互动式作文教学的文章,并学习了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写作学及语文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为本研究做好扎实、有效的理论铺垫。

2.案例分析法

主要收集运用互动教学法进行作文教学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各地教师在互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反思,为本研究提供经验总结和反思提升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

笔者将在教学工作中潜心研究,从实践中探求、摸索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策略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反思互动式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提供更深一层探讨的问题。

(三)技术路线

按照从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顺序进行分析研究。

(四)实验方案

第一步,拟出大体研究方向。

   第二步,搜集相关材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确定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第四步,解读材料,形成研究层次,分析框架并得出结论。

(五)可行性分析

互动式教学基于对话理论、主体性教育、合作学习理论,互动双方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体现了尊重、自由和民主,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参与功能”。

互动式教学思想和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契合一致的。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时期。

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活动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也逐渐显露个人的特征:

学习动机比较稳定,学习兴趣明显分化,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理想富于现实性,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

针对高中生的这些特点,进行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本课题研究学术主持人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比较关注写作教学。

2001—2008年参加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中常熟市个人2个,参与研究苏州市个人课题4个,全国级个人课题1个,具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较高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能力。

现继续参加该课题的“十一五”研究。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在作文实践中也有了一定的探索和发现。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们相信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有其可行性和实效性。

六、关于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特色

互动式作文教学以“互动学习观”为依托,着眼于主体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参与性”是互动教学的精神实质。

本论文的特色在于将围绕“互动”这一核心概念,力求全面探索展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模式和策略方法,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网络互动各种互动模式的特点、可行性、操作策略等展开积极的探讨。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往就作文教学方面的论文研究大都是从批判作文教学的现状展开的,就现实中的不足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就互动式作文教学的研究,小学涉及的较为广泛,策略方法较为具体,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涉及的比较模糊。

所以,本论文将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的特点,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整理归纳出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视角,并以此为研究的指导方向,明确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其必要意义。

在我们看到的有关互动式作文研究的论文中,都注重了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实践,就互动主体的情感性交流关注不够。

本论文将就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七、关于课题研究的预期进展和成果

第一阶段:

2008年4月——2008年6月

阅读有关论文、专著,了解、熟知国内外作文教学前瞻信息。

搜集资料,

提炼观点,初步构建全文的框架,并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2008年7月——2009年6月

继续学习理论,在实施研究中不断获取新的研究信息,调整方法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及时积累经验、反思问题。

最后将论文的内容组织成文,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

2009年7月——2010年4月

摸索高中互动式作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有效机制,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四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6月

整理课题相关材料,向学校教科室领导作总体汇报,接受市教育局教科室领导的验收,上交有关论文及教学设计。

八、教学实验对象:

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初二年级各两个班级。

九、主要参考文献

1.论著类

(1)[英]戴维·伯姆著:

《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巨瑛梅、刘旭东编著: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约翰·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卢家媚著:

《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张天宝著:

《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6)刘森著:

《写作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7)韦志成著:

《写作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9)倪文锦主编: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0)张天宝、王攀峰著: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2005年1月

(11)郑金洲主编: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12)郑金洲主编:

《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3)魏国良著:

《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4)朱绍禹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5)于漪著:

《中学作文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期刊论文类

(1)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2)黄忠敬: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七期

(3)李国霖:

《关于交往教育论构建与实践的思考》教育特刊2002年8,9期

(4)叶子、庞丽娟:

《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版第4期

(5)彭小虎:

《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9期

(6)李保强:

《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与外部特征》,《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7)袁维新:

《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教育理论研究》,2002年第9期

(9)冯建军: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0)刘森、王香平:

《合作写作—元认知支持应用于作文写作教学的尝试》,《学科教》2002年第8期

(11)王海金、卢孝华:

《多向互动教学作文》,《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3期

(12)阎军、赵建华等:

《师生互动双主体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实践》,《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13)文卫平:

《师生互动中信息传递操作误差与课堂窘迫》,《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14)张成华:

《突出主体,多元互动》,《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5)张彬、邹红娟:

《在师生互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0期

(16)袁维新:

《教学交往:

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4期

(17)李如齐:

《论师生互动型教学的基本条件与实现条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

(18)王芳:

《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

(19)姜洪永: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20)许华南:

《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地位问题的认识》,《教育探索》,2001年第6期

(21)苏伟林:

《中学写作教学心理初探》,《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期

(22)查有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4期

(23)李虹: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24)李志强:

《学生写作过程研究及其教学意义》,《教育研究》,1993年第9期

(25)祝新华:

《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26)祝新华:

《青少年作文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3年第3期

(27)李宝光:

《论叶圣陶的作文教学观》,《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8)白淑英:

《网络时代师生互动的结构简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9)毛荣富:

《香港的写作教学》,《语文学习》,2000-9,上海

(30)祝新华:

《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31)李白坚:

《〈语文课程标准〉对当前写作教学的启示》,《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10月

(32)赵庆梅: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作文》,《现代语文》,2006年0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