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1779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学全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20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害者。

21护理心理学:

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2心理护理:

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标。

23个性化心理护理:

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24共性化心理护理:

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25有意识心理护理:

护士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节、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26无意识心理护理:

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对病人心理状况产生影响的一切言谈举止和护理活动,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以产生心理护理的效果。

27心境:

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8激情:

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9应激:

有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30应激源:

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包括躯体性、社会性、心理性和文化性四种。

31疾病行为:

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

32病人角色强化:

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帮助、过度要求亲友照顾等。

33病人角色行为淡化:

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

34病人角色隐瞒:

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35病人角色牵强:

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36情境性心理失调:

特指以情境性因素影响为主而导致个体发生心理失调的一类常见心理问题。

37恐惧:

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38抑郁:

一种情绪低落状态。

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39愤怒:

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40焦虑:

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回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作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41心身疾病:

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病理过程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42护士职业角色化:

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

43道德: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44职业道德:

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5伦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46护理伦理:

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问。

47道德自律性:

通过自我道德教育、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等方式,将外在德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48道德他律性:

通过外部德道德教育或道德影响、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来提高人们素质的过程。

49不伤害原则:

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始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

50病人自主性:

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做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51健康教育: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52健康促进:

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坏境,以促进健康。

53病人教育:

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使病人的行为想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54生活质量: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55健康相关行为:

个体或全体与疾病或健康有关的行为。

56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57沟通:

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58第一印象:

个体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59移情:

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理解的准确性,是否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

60营养素:

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61功能性食品:

除了有适宜的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或)降低疾病危险性的食品。

62能量代谢:

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能量代谢:

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63能量平衡:

能量释放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人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始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64必需氨基酸:

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集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婴幼儿)。

65半必需氨基酸:

某些临床条件下,有些氨基酸叶成为半必需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

66限制性氨基酸:

食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

67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68优质蛋白质:

那些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69蛋白质互补作用:

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各自不足的必需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与接近人体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70氮平衡:

反映的是体内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包括正氮平衡,氮的总平衡,负氮平衡。

71必需脂肪酸:

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72糖类:

来源广泛、使用最多、价值最便宜的功能营养素,参与构成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及组织细胞多种代谢活动,并为氨基酸、脂肪等代谢提供条件,调节血糖,节约蛋白质和防酮血症,在供热量占全天总热能55%~60%时能改善人体葡萄糖耐量。

73膳食纤维:

不能被人体消化酶类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和木质素等。

74合理营养:

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75平衡膳食:

使合理营养的核心,使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76肠外营养系:

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需要。

77肠内营养系:

在病人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经口摄食量不能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时采取的营养供应方式。

78代谢性并发症:

在实施营养支持时因未能制定和掌握适宜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营养素配方不合适或输注速度不当、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和出入量监测系统不完善、代谢性并发症的诊断指标不明确或发生并发症时的处理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低血糖休克、高碳酸血症、高脂血症、脂肪超载综合症、必需脂肪酸缺乏症、高氨血症或氮质血症、维生素缺乏症、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乏症、肝胆系统损害等。

79护士:

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经过护士考试,取得《护士职业证书》,被医疗机构聘用并申请、完成注册。

80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成人总量约1500ml,占体重的4.6%。

81膀胱三角:

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82心尖的体表投影:

胸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83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84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他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85胶体渗透压:

由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他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及正常的血容量其重要的作用。

86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87贮存血量:

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等处的血液,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比较高。

88循环血量:

安静时,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

89血型:

血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90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他主导了整个心脏的兴奋和跳动。

91异位起搏点:

在某些情况下,如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性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

92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93异位心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94期前收速: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人工刺激后哦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速。

95血压:

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6呼吸:

机体与坏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97腹膜腔:

腹膜壁层与胸膜脏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

98渗透性利尿:

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99水利尿:

大量饮清水后是尿量增多的现象。

100近视眼: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眼的折光系统过强,故由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可带凹透镜矫正。

101远视眼: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的折光系统过弱,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带凸透镜可矫正。

102老视眼:

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而视物不清,带凸透镜可矫正。

103脊髓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104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反射活动。

105牵渋痛:

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06梗死:

饮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107不典型增生:

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108癌前病变:

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癌的良性病变。

109原位癌:

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肿瘤。

110热原质: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合成的多糖,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

111条件致病菌:

在特定条件下能过引起疾病的细菌。

112菌群失调:

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

113菌群失调症:

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114菌血症:

病原菌又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其中繁殖,只有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治病。

115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16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

117病毒:

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18垂直传播: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119免疫: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120非特异性免疫:

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皮肤粘膜屏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多种体液成分的溶细胞作用等构成。

121特异性免疫:

个体出生后,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122免疫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生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123体液免疫: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24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25人工自动免疫:

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126人工被动免疫:

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127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28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

129毒性反应:

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129后遗效应:

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130继发效应:

药物治疗作用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132变态反应:

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133特异质反应:

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病态反应性质,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134药物依赖性:

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135首过效应:

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

136耐受性:

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137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38血浆半衰期: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时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139戒断症状:

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的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1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41卫生标准:

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危险因素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内,使其对接触者及其子代的健康不产生危害作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保障居民健康而制定的标准,通过法规形式公布执行。

142卫生立法:

由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称。

143健康危险因素:

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144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145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

146食物中毒:

健康的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47散发:

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

148流行:

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49大流行:

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短时间内越过省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150发病率:

某一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151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152某病死亡率:

在某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

153病死率:

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值。

154生存率:

经过N年的观察,某病病人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

155医院感染:

广义的医院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袭击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狭义的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亦非已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叶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156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

157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158卫生洗手:

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除大部分暂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159清洁:

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物,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160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61灭菌: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易得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62随时消毒:

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163终末消毒: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64消毒剂: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65灭菌剂: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66高水平消毒法:

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167中水平消毒:

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168低水平消毒: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169酸性氧化电位水:

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170等离子体:

高度电离的气体云,是气体在加热或强电磁场作用下电离产生的,主要由电子、原子、分子、活性自由基及射线等。

171七情:

喜、怒、优、思、悲、恐、惊。

172环境:

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173安全环境:

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174医源性损伤:

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的病人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175主动卧位:

病人自己采取的卧位,病人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舒适的卧位,并能随意变换卧位姿势。

176被动卧位:

病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又护士帮助采取舒适的卧位。

177被迫卧位:

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178压疮:

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179疼痛:

伴随现有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时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80睡眠性呼吸暂停:

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两种。

181制动:

即活动受限,指身体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

182肌力:

通过机体收缩特定肌肉群的能力来评估肌力。

183全范围关节运动:

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

184主动性全范围关节运动:

个体可以独立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

185被动性全范围关节运动:

个体依靠护理人员才能开始并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

186稽留热:

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见于伤寒。

187弛张热:

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一摄氏度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188间隙热:

24小时内体温波动很大,可突然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隙,又反复发作。

189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190体温过低: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200体温不升:

体温低于35摄氏度时》

201间隙脉: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个较正常延长的间隙。

202脉搏短绌:

脉率少于心率,脉律完全不规则。

203潮式呼吸:

呼吸由深快到浅慢,然后再由浅慢到深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又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似潮水起伏。

204间停呼吸:

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周期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205低浓度氧疗:

又称控制性氧疗,吸氧浓度低于40%,应用于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

206中等浓度氧疗:

吸氧浓度40%-60%,用于又明显通气/灌流比例失调或显著弥散障碍的病人。

207高浓度氧疗:

吸氧浓度在60%以上,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

208高压氧疗:

在特殊的加压舱内,以2-3kg/cm的压力给予100%的氧吸入。

209便秘:

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210多尿:

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

211少尿: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