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1263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启东中学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

(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要求:

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

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

逻辑清晰合理。

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

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序号:

4,5,6②主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序号:

3,5,11③主题:

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序号:

3,5,9,10,11,12

补充的新资料:

(略)简要阐释:

(略)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2)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的全球史观

(2012广东卷)(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0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

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传统手工业。

(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

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

(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3分)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

(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以小见大,生活化试题—茶叶

(2010北京卷)(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

“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

(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答案】①史实:

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

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②条件:

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

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答案】①作用:

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②原因:

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

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

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

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8分)

【答案】①原因:

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

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②影响:

进一步激化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

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

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世纪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答案】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股份制企业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

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

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

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

三大改造完成;

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国企改革深入

(4)以小见大,生活化试题——水折射的历史

(2012北京卷)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

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

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12分)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主题立意明确;

关键词选择准确;

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

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

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

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4)示例:

主题:

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

漕渠

简要阐释:

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

(5)以小见大,生活化试题——词语和概念反映的政治现代化

(2012广东卷)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1)科举制度(2分);

“究天理”(2分)

(2)变化:

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2分)

原因: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

(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

(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

(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

(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

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

(6)solo题——中国古代科举制

(2012上海卷)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理由是什么?

(1)A答案l: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答案l:

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其他答案

(2)答案l:

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

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

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

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

观点与证据不一致;

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7)小切口,大视野的solo题——妇女解放(2012上海卷)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l: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

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答案2: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

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答案3:

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4:

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8)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式

(2012山东卷)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_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9)注重学术倾向的试题——辛亥革命新思路

(2012浙江卷)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

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

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

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

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

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

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