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1天津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1天津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1天津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解析】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
材料中“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说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说农村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故D项错误。
4.下表为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主要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大、小商人及子女
官宦之子女
侠士
皇帝、皇后、太子
出现人数
21
142
52
6
25
据此可知(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创作B.古代侠义精神日益走向没落
C.官宦文学被平民文学所取代D.世俗文学是明代文化的主流
【答案】A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出现最多的是大、小商人及子女,这和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蒙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答案选A;
只从明代“三言”“二拍”是无法看出文化主流和时代精神的,所以排除BCD;
5.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根据题干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知,这一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与土地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
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与国民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抗日战争,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D项错误。
6.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
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
比如:
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
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
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
A.三权分立原则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制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7.从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
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
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
A.极端的掠夺性B.无限的扩张性C.竞争的有序性D.统治的残暴性
【解析】依据“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等信息可知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无限的扩张性,故B项正确;
残暴性、掠夺性等都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而这些都表现在扩张性当中,没有资本的扩张,就不会有全球化,故ACD错误。
8.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当时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故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题干未体现出南北经济的对比,排除C项;
随着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业的兴盛,使大量手工业制品纷纷销往国外,因而D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9.“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
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
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
”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B.时间的不断更替
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D.国际关系的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对20世纪国际关系的变革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是围绕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时期;
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相互对峙时期;
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是指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据以上分析可知,这种时期的划分,注重了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变革,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划分主旨。
10.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D.“冷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都推到了战争的爆发;
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使得世界长期不宁;
三者都威胁到了世界和平,A正确。
B只符合“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C只符合前两者,D只符合后者,所以BCD不属于三者的共性。
故选A。
1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
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D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而且只是反映材料一部分信息,应排除。
12.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解析】”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
欧洲一体化形成于1967年,故B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3.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
D项也是无关项。
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
14.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目中的“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均体现了列宁、毛泽东、罗斯福和邓小平从本国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与之相符的经济政策或革命思想的实事求是的品质,这表明“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故D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的表述
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不符,错误,排除A;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故B项的表述错误,排除;
C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排除。
15.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构建民权政府B.批判神权统治C.鼓吹人性解放D.主张平等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A项符合题意;
BC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第II卷选择题5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
16.(20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8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人资本雄厚;
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
政府开放(放松)海禁;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
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
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
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解答的关键从“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切入,结合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进行思考;
(2)解答的关键从“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切入,结合明朝海外贸易进行思考;
(3)解答的关键是从积极作用入手,结合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7.(20分)近代以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材料一
十九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当世界上其他国家,至少就自由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经济陷入一片停滞之时,唯独苏联……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
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
同一时期,美英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
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
于是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被当时的评论斥责为是“由莫斯科之手”签署的“带有苏联印章的红色新政”,是要以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现象?
结合所学简述这一现象形成的过程。
(8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英法三国经济的不同发展趋势。
“以苏联为师”主要是指什么?
(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时评对于罗斯福新政所持的观点。
你是否赞同?
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1)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初具雏形)。
②16-19世纪,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正式(最终)形成。
(2)苏联工业化快速发展,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美英法三国陷入经济危机,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出现下降;
“以苏联为师”是指美国等关注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观点:
罗斯福新政采取了苏联式经济手段,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
答案1:
同意。
因为新政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其他如限制私人企业的自由经营、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等皆可),这在形式上带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
答案2:
不同意。
因为新政虽然采取了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的调整和改造,这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天壤之别。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示意图可知,该图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依据所学从开始形成、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4个方面说明其形成过程。
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英法三国经济的不同发展趋势,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
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得出:
苏联工业化快速发展,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依据材料“美英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得出:
美英法三国陷入经济危机,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出现下降。
依据所学得出:
“以苏联为师”是指美国等关注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步骤:
先提炼观点,再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言之有理即可,必须能自圆其说。
就本题而言,依据“是要以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得出观点:
如果同意,可回答出:
新政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在形式上带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
如果不同意,可回答出:
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的调整和改造,这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天壤之别。
18.(15分)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19世纪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
1845年,英商约翰·
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
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98年创办大生纱厂。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1871年德意志统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1832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
密尔发表《论自由》。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
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
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
此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
以表中紧密关联的历史信息为基础,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答案】示例一:
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
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
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
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
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
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旨在考查准确从表格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史学论证的能力。
本题以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中外关联,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论题;
其次,结合所学进行阐述;
最后,进行小结。
如由“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等信息,可拟定“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论题。
。
然后结合所学,围绕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产生的影响等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