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9434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固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市辖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境内居住着汉、回、满、东乡、裕固等38个民族,户籍人口322万,常住人口361.18万人。

兰州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的城市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峰,既体现着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被称为“西部黄河之都”、“西北山水名城”。

兰州的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但大陆性特征明显。

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10.3℃。

年温差、日温差均较大,夏季稍热,最高温约30℃左右,冬季寒冷但并不奇冷,最低温约-10℃左右。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

(二)地理位置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地处东经102"

30"

-104。

、北纬355"

-38。

之间,因正好处在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的“陆都”。

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

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

(三)交通枢纽

公路有六条国道在这里交汇,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有四条已竣工通车。

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距市区38.5公里,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是目前西北地区一流的机场。

优越的区位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兰州成为大西北的交通和通信枢纽。

(四)旅游资源

兰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西汉时设立县制,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制兰州总管府,史称兰州。

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当代作家陈运和笔下文写“遥远往事,征西的汉将,奔东的番商,甚至取经的唐僧,无不坐牛皮浑脱由此渡河而去”。

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兰州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横跨西北、青藏和西南三大旅游区,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以兰州为中心出发,可以体验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彩陶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神奇魅力,可以一览高原风光、戈壁风韵、草原风情。

兰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据史料记载唐僧玄奘西去印度,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兰州都是必经之路,又是丝路、黄河、西域、中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从旅游文化上来说,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是兰州旅游的三大特色文化。

二、兰州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交通

文化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兰州市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等广开门户,是我国大西北的交通权纽和物流中心。

我国四大铁路干线陇海、兰新、兰青、包兰铁路等交汇于此;

数条高速公路已建成,并与中国高速公路联网;

兰州中川机场已开辟30多条航线,其中,中外航线20多条,并开通国际定期旅游包机航线,境外游客可在香港或者新加坡转机直达兰州。

与西北地区周边旅游城市相比,兰州市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和较强的可进入性。

(二)经济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和旅游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承载并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向高层次发展,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和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城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较去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

到2011年,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较去年增长21.6%。

2011年兰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3000万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市旅游业的发展,2011年超预算共投入旅游发展资金3870万元。

8个县区也由县区级财政分别配套100万专项资金用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上资金均已全部落实到位。

(三)地理环境

城关区地处兰州盆地东部,是兰州市的中心区,全区面积220km2,其中城区面积60km。

有汉、回、满、蒙古、藏、维吾尔等36个民族,总人口88万人。

该区介于南北两山之间,海拔高度在1503-2171m之间,最高点营盘岭海拔2171m,最低点北面滩海拔1503m,地形分为山、坪、川三类:

皋兰山、将军山、九州台、白塔山及徐家山等,既是兰州的天然屏障和游览地,也是省市区政府部门和企业绿化的重点;

大砂坪、伏龙坪、桃树坪、古城坪、白道坪等二级阶地为工厂、郊区居民区;

河川地带主要是街区、重要的工业建筑和商业大厦、城市居民分布地。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城关境内,全长23km.。

(四)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1,森林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是为了达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对于某一给定区域而言,旅游资源评价往往在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及规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旅游资源的数量仅仅提供了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背景,而这些资源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在占有率,这是决定该区域旅游资源是否值得开发的重要因素。

在兰州市旅游资源中,由于兰州独特的地形原因,兰州市森林公园较多,在兰州市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凤凰台森林公园在兰州市旅游影响较低,在本文所研究区域的森林公园共选取6个,即:

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关山省级森林公园、兰山省级森林公园、石头坪市级森林公园、五一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在兰州市区的旅游地位比较显著。

兰州南北两山主要以森林旅游为主,根据兰州市旅游局所提供的资料,在2008年与200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兰州市区森林旅游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五一山,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3A级景区,旺季时其客流量不足两百,其旅游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

(五)客源市场

2015-2020年间,兰州不断加大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与促销力度,各旅行社在省、市旅游局统一安排下,多次赴港、澳、台、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宣传促销,参加在北京、上海、昆明、大连、济南、烟台、杭州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北方旅游交易会。

通过旅游大篷车、中国国际旅游网上交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宣传促销,成效显著。

省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完成了兰州旅游宣传VCD光盘的制作;

编写出版了《游在兰州》一书;

在中央电视台台《家园》栏目录制播出了《丝路重镇一金城》,有效地提升了兰州的城市旅游形象。

经过努力,兰州入境旅游市场形成了以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市场为主体,欧美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局面。

(六)文化交融

近年来,兰州市文化旅游企业稳步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从业素质稳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高。

目前,兰州市拥有星级旅游饭店50多家,旅行社160多家,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商店、旅游餐馆等旅游企业50多家;

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注册导游3800多名,文化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8万多人;

开辟旅游线路50多条,精品线路18条,与国内18个旅游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

“十一五”时期,兰州市各级文化旅游部门注重把加强人才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作为提升文化旅游业素质的关键,全行业累计培训从业人员3万多人次,吸纳就业1万余人。

“十二五“时期,兰州市文化旅游就业的容量将进一步增强,每年解决城市和乡村直接就业人口5000人以上,间接就业人口2.5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不断积聚要素,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集群,即以金城关兰州文化产业创意园、新丝绸之路览胜园、九州台文溯阁、兰州碑林、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为核心景区的丝路金城文化和以连接区外红色之旅、道教圣地、黄土高原风情旅游线打造的以永登县鲁土司衙门、白塔山公园、新丝绸之路览胜园、黄河风情线等为核心景区的梦回金城文化。

(七)旅游业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发[2007]5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82号)、《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兰政发(2009)38号)、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兰发(2010)22号),特别是《兰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八)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绿化面积小,环境污染严重

兰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气候干旱决定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演变又直接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

近几十年来,兰州市在取得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尽管有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但生态环境问题仍处在尤为突出的位置,并成为制约兰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市城区沿黄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使得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兰州市绿地面积(1707公顷)和绿地覆盖率(25.28%)很低,而且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尽合理。

尽管黄河穿城而过,为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湿地资源,但目前由于个别地方存在乱挖滥采、违章建设和污水排放,导致兰州段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

(九)旅游产业与人才

文化旅游人团培育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文化旅游业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实用性人才,导致文化旅游行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三、兰州市旅游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区内交通网密度较大,但是在兰州市南北两山地区通达性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景区的可进入性,以五一山为例,景区级别较高但是客流量及旅游收入较差;

而像兰州西北高原滑雪场属于冬季专项旅游,其客流量和收入在同级别的景点中属于较高的景点,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没有合适的交通,大大的限制了滑雪场的发展。

(二)客源市场的限制

兰州旅游处于旅游形象感知的灰度区1361,旅游形象不鲜明,知名度不高。

虽然一直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来给兰州旅游定位,但由于丝绸之路的范围较广,加之省外客流上游的洛阳、西安,客流下游的鸟鲁木齐,乃至省内的敦煌、酒泉、嘉峪关的竞争,单以丝绸之路作为旅游形象立意很难在旅游市场上确立自己的品牌!

形象。

兰州作为旅游集散中心,但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游客大多是过路客,很难产生经济效益,这是由于旅游组织协作上的问题,主要还是兰州旅游-特别是兰州地区的旅游景点建设和资源整合及1场宣传上存在着弱点。

首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开发深度不够,重复投资,景点规模小,没有很好地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这样就使得游客游玩的场所和时间有限,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形成游客过境效益很小的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在旅游形象的宣传上存在力度不够,没有统一的旅游形象理念统领,宣传的着力点分散,导致兰州旅游形象在旅游者的心目中模糊,旅游形象的导引作用难以发挥。

(三)缺乏宣传

宣传:

旅游宣传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兰州地区某些景点宣传力度不够,例如至公堂在市翠英门路,为清代贡院应试之堂,其具体位置在兰州二院其中,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的老兰州知道。

(四)缺乏保护意识

一个景点的保护,对于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兰州某些景点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至公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人为破坏严重,只是被当作医院中的会议室,已经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另外,天斧沙宫属于宫殿式类丹霞地貌,该资源区位于兰州安宁区大沙沟内,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安宁区大沙沟“天斧沙宫”是兰州最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区,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可惜的是,大沙沟“天斧沙宫”并未被充分重视,由于开山挖沙,破坏仍在加剧,同时堆放的垃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五)季节因素

旅游季节较短,利润较少。

旅游季节主要集中在4月-11月,其他季节则无人问津,例如兰州植物园,旺季时或者有特色展出时,一天的客流量能超过1万人,而平时周末大概是4-500人,进入10月份以后每天在50人左右,而其客源主要是附近居民以及学生。

另外,兰州的森林公园例如徐家山和五一山等,进入10月中旬左右也开始封山,来年4月份开始对外开放,其季节性旅游相当明显。

由于受到季节性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经营者的利润,

(六)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近年来,虽然兰州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础施建设滞后、落后,可进入性、可利用性较差,导致景区景点比较分散、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出现了“近看一朵花,远看一盘沙”的现象,无法形成集群优势,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层欠需求,严重制约了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七)人才的缺失,经营管理水平低

由于目前旅游人才偏少,还在处于发展阶段,经营水平也平平无奇,管理水平也较落后。

(八)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不新奇、单一

由于缺乏利润很难提高旅游的配套设施,也影响到旅游服务的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考察和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

兰州市周围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但是旅游产品因缺乏创新而变得日益老化单一,并且存在着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

四、兰州市旅游发展的完善建议

交通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因此要增加市内各部门的合作关系,开辟更多的旅游专线,发送更多的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

与公路交通部门合作,改变旅游交通现状,改善重要景区点的公路运输条件。

(二)市场

不断提高景点的可进入性;

搞好景区、景点内的道路建设和设施的改造,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航运,大力发展黄河旅游水上观光项目;

发展旅游专项车辆,提高旅游出租车档次和运力,解决旅游车辆更新问题,力求达到满足市场需求。

(三)增强宣传力度

开发重点是做好大力宣传,扩大景区影响力,将黄河旅游作为一个重点,加强游客对兰州的印象,进一步加强各景点(区)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景区标志的综合运营能力,加大旅游精品的力度

加强对老景区、老景点的旅游环境整治,加强对新景区点开发建设的规划指

导,促进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加强距市区较近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适应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的需求;

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参与性强、知识性丰富的人造景观、特色景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对旅游景区内部的环境保护,兰州旅游景点内部环保设施不足,垃圾箱配置不够合理,尤其是在滨河路两侧,景点较多,游客众多,而垃圾箱数量太少,造成环境污染。

(五)政策提供支持

通过政府的投资、补贴、多渠道融资支持、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方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进行严格管理,具体规定资金的来源、投入的对象、具体的金额和比例,以保障对人文旅游景观的保护。

(六)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完善相关旅游的法律法规

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市民的素质、硬件建设以及城市的管理状况。

兰州的形象和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了很大改观。

有原来的“靠法制立规范,向管理要文明。

”变成由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社会管理合理格局。

在人文景观发掘与保护方面,兰州市已经取得了一些代表性的成就,如成立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简称申报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文物局和博物馆等,专门负责管理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

对全市现有的文化遗产和新挖掘出土的历史文物都要经过登记、编目、输入数据库;

建立了专门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监督的部门,由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行政人员共同组成。

兰州拥有为数不少的建筑物及历史遗迹,如:

金城八景(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河楼远眺、梨园花光、古刹晨钟、莲池夜月、虹桥春涨)、青城古镇、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妙因寺、显教寺、屏山寺、摩崖石刻及引大入秦工程)金崖古镇、白塔山、五泉山、中山桥等等。

部分古镇是兰州具有历史意义和风貌的建筑群,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街区。

因此,对它进行法律的制定及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七)贯彻可持续发展,加强绿化,呼吁保护生态环境

兰州市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必须坚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旅游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顺应国际潮流,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积极倡导绿色生态旅游,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内涵,使绿色生态旅游成为兰州市旅游新的精品,全面提升兰州市旅游的品牌价值;

使旅游活动的食、行、住、游、购、娱、学全过程都建立在生态环境友好和绿色消费基础之上,实现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促进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9.培养和引进旅游方面优秀人才

人文旅游方面稍显不足,其旅游景点没有足够的特色,交通也是该旅游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作为休闲区主要服务本区市民。

需要培养和引进旅游方面的优秀人才得以宣传。

五.结语

人文景观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旅游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兰州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人文景观资源类型齐全、文化特色鲜明,但兰州人文资源的开发大都处于较浅层次。

因此,开发兰州人文景观资源对加快兰州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对兰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发与保护好人文景观资源,不仅有利于提升兰州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而且还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其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榜样作用。

研究兰州市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能够给人文景观的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提供参考意义。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美丽而丰富的城市景观,能够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向他们普及历史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兰州市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也能更好地保存兰州的历史遗迹和地域性特色文化,真实地反映兰州独特的风貌特征。

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的开发,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让他们在充分领略兰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同时,领略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对提升兰州城市旅游形象,增强兰州的旅游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从多方面将兰州市人文景观旅游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

第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的人文旅游现状进行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成功地将人文景观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理论应用于实证分析。

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偏重于定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及相关数据的支持,对兰州市的调查还不够全面,影响了实证分析内容的研究深度。

总之,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要遵循灵活多样、方便实惠的原则。

在开发景观时,要立足本市,放眼全省、全国。

把市内市外的景观联系起来考虑,加强横向联系。

还要注意长短线结合,组织活动与自由活动结合,豪华旅游与廉价旅游结合,玩、看、吃、听结合,以满足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旅游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