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9298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

,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

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合177.6675吨),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

根据材料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

A.近代逐渐发展衰败

B.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

8.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李鸿章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B.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D.“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9.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清政府角色的变化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民族矛盾缓和D.阶级矛盾激化

10.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1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

坚决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

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

该决议反映了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中共认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

C.红军在陕北的力量发展壮大D.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确立

12.《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

“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

”材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指导方针B.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全面失败

C.中国战场始终坚持独自抗日D.国民政府意识到抗战的持久性

13.下表是某时期我国翻译外来著作情况简表,其最有可能出现于

A.新文化运动后期B.抗战胜利后初期

C.新中国过渡时期D.改革开放后初期

14.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5.《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

“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小岗村的变革反映出

A.农村生产关系要适时调整B.“大包干”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C.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16.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②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大国崛起》记载了近代欧洲大国的兴衰历程。

依据所学知识下列大国崛起中空格处应填入的正确内容是

A.开辟新航路B.工业革命C.发动鸦片战争D.获得“一战”胜利

1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等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B.世界市场的形成

C.金融中心的转移D.中国市场的扩大

19.“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苏联)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支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A.斯大林时代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赫鲁晓夫时代的农业改革

C.勃列日涅夫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加速发展战略”

20.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一做法

①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②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

③是“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④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

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完成下面小题

22.为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先后加入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组织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3.对上述①②③这三大区域性经济组织共同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区域内部的政治一体化进程

B.推动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C.加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24.有学者指出:

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

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A.经济区域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中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C.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等

材料二1945年,工党执政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

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979年,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

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

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

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

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

这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宁领导下的苏俄(联)在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政策转变?

(2)根据材料二,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措施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历怎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

综合上述材料,苏、英、中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围绕怎样的共同主题展开?

26.(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制定了一套规范官吏行事的“守常之法”,使官吏在从事政务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达到“以法治官”的目的。

唐太宗对中央官员的编制仅定额为730员,并从一开始就将官吏的一切政务活动都纳入法治轨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对各级官吏选拔、任用、考课、奖惩、监督和体制等管理制度。

唐代统治者在行政法律上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警戒官吏的作用。

但在实际执行时,却承袭了西周以来“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对官吏的行政失职与渎职的处罚,往往采取“赎刑”、“官当”等方式具体执行。

这既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又能达到惩治行政失职与渎职行为的目的。

由此不难看出,唐初统治者在行政立法上考虑得是极其周详的,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统治的维护也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行政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的行政管理方式。

三、论述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

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状况。

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历史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

(要求:

结论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西周设立各种官员对市场进行管理,这反映出西周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即西周的“工商食官”的制度,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故D项错误。

2.B

【详解】

材料中赵襄子一日提拔两名平民出身的读书人,并且给他们土地宅邸,这不符合世卿世禄的原则,平民百姓依靠才学而不是贵族血统就可以出任高官,这属于破格提拔,是对原有贵族政治的冲击,故B正确;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材料中的晋国是春秋晚期,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

材料体现了晋国对人才的重视,而不是对农业的重视,并且这一做法使“民弃田圃.....”,不利于农业发展,故C错误;

宗法制度在唐朝末年瓦解,宋代,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材料体现的是选官,而宗法制不是选官制,故D错误。

故选B。

3.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由“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等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

因此,A“西域”说法错误,B“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东汉”说法错误;

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工具

4.D

从材料中的“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来看,材料揭示出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

故答案为D项。

宋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

“强干弱枝”反映的是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

C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5.B

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

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B

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

依据题中材料得出①④两项结论,故排除。

7.D

洋行四处派人收购中国农产品,导致苏南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苏南地区的养蚕业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商品体系中,故D项正确;

材料说明养蚕业的发展,不是衰败,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信息,故B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8.A

根据材料中的“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说明李鸿章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从材料信息来看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开展,因此“受人凌辱”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D项。

点睛: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9.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等条款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这反映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其实质是中国主权丧失殆尽,故B正确;

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代理人和统治工具,清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这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A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民族矛盾缓和阶级矛盾激化,故CD错误

10.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是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AB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排除;

C项,1912年辛亥革命后已经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1.B

根据“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可以看出,在革命失败之后,中共认识到农民革命和农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井冈山,排除A;

此时红军还没有长征到陕北,排除C;

材料不能反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已经确立,排除D。

1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因此根据材料“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可知体现的是国民政府意识到抗战的持久性,D正确;

材料是国民政府的政策,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中国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相互配合,C排除。

故选D。

13.C

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对俄国工业技术的学习,这主要和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对工科人才的需求有关,这一时期处于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14.C

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

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

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

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

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

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

15.A

材料“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体现的是小岗村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A正确;

“大包干”仍然属于小规模经营,B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中国的土地性质属于国有,材料体现的是土地经营权的变化,D排除。

故选A。

16.A

根据所学可知,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材料并没有体现服饰深受政治生活影响。

故①②③A正确;

④错误,排除BCD。

17.B

结合所学可知,荷兰是17世纪成为海上霸主,而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成为海上霸主,期间正值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故B正确;

A项是15世纪开始,排除A;

C项是19世纪40年代,排除C;

D项是20世纪,排除。

18.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可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标志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所以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故A正确。

19.A

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在短短的十年间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故A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工业,不是农业,排除B;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D项最终失败,排除D。

20.B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带头提高关税转移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冲击,这种做法是“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也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③④正确,B符合题意;

材料明显与世界自由贸易无关,①错误,AC排除;

此时的美国总统是胡佛,②错误,D排除。

21.A

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1949年,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

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2.C

23.A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相继加入的国际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

中国为加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ABD排除。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促进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但是区域集团化组织也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BCD不符合题意;

A只适合欧盟,错误,符合题意。

24.D

经济区域化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并不是到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与题中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的说法不符,故A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并不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化浪潮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故B错误;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依然属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消除了障碍,是导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故D正确。

25.

(1)观点: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探索:

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2)不同:

二战后初期的改革: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有化;

发展福利制度。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

削减福利开支。

相同:

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在四川、安徽展开,后逐步推广到全国;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由最初的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到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主题:

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

(1)观点:

根据“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根据“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可得出二战后初期的改革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有化、发展福利制度。

根据“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

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可得出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

结合材料信息可得出相同点是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结合所学可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回答。

根据所学可从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等方面概括。

26.

(1)精简人员,法律化,制度化。

(2)精简人员,规范运行制度,行政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以法治官”,一定程度上保障官员廉洁,利于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但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并不能真正实现“以法治官”。

(1)依据材料“中央官员的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