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9297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Word下载.docx

  1995年日本的《青少年白皮书》披露,日本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具体表现为:

(1)校内暴力事件增加。

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的斗殴行为、学生对教师的暴力行为以及破坏公共财物等行为。

据日本警方统计,1990年,日本全国中学共发生各类校内暴力事件780起,2500人受到侵犯,其中以教师为攻击目标的暴力案件466件,受害教师达900多人。

[1]1993年在发生校内暴力的公立学校中,初中1285所、高中597所,因此而触犯法律的少年234人。

[2](P192)1998年日本公立中小学共发生校内暴力事件29685起,比1997年上升26%,其中初中生占77.5%。

校内恃强凌弱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据文部省的调查,1999年在全国公立中小学以及盲聋哑学校中,有欺侮行为的学生高达36396人。

[1]由于校内暴力增加了对生命和安全的威胁,“防刀衣”在日本中小学盛行起来。

据日本媒体2004年12月23日报道,自从2001年日本大阪一所小学发生学生被刀刺死的事件以后,日本中小学的学生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学生穿的“防刀衣”也应运而生。

防刀衣是用玻璃纤维和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比钢要强韧10倍,刀和剪刀都不能把它割开,销路甚好,但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2)犯罪率升高。

据日本199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1000个犯人中有18.6人为犯罪青少年,而近7万名不足14岁的少年犯罪者中,小学生占29.8%,初中生占70.2%。

[1]1993年的统计表明,因不良行为受到警察训导的青少年为64.3万余人,吸毒和服用麻醉品的犯罪少年逾万人,因性问题受到管教的女学生达4000人左右。

[2](P192)另据日本警察厅1999年的调查,该年度尽管少年刑事犯人的人数比犯罪率较高的1998年减少近10%,但杀人、抢劫等性质严重的刑事案件却有上升趋势,这种性质严重的刑事案件大都是3人以上的集团犯罪,手持刃器的严重犯罪与往年相比也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1](3)自杀率上升。

据日本文部省调查,1998年日本公立中小学共有192人自杀身亡,比上年增加59人,增幅为44%。

在这些自杀者中小学生自杀人数4人、初中生69人、高中生119人,除小学生比上年减少2人外,初、高中生的自杀人数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初中生增幅达68%。

[1]

  

(二)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对该国道德危机作了如下描述:

“对相当多的儿童来说,应成为其保护者的家庭本身就处在放任堕落状态中,从来没有一个应有(保护其)的家庭;

邻里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场所,街道是一个充斥暴力之地;

儿童饿着肚子,蓬头垢面、胆战心惊地来到学校;

吸毒、酗酒、肆意行凶,青少年怀孕、艾滋病等瘟疫侵蚀着儿童”[2](P57)。

克林顿当政时也曾感叹:

犯罪浪潮威胁了美国人民的安全,在我国许多地方,犯罪、吸毒与暴力充塞着工作、家庭与社会活动所占据的空间。

[2](P59)另有研究报告表明:

通常儿童用于与父母进行有意义的交谈时间为38.5分钟/周,33.4小时/年;

用于学校的时间为900小时/年;

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为1500小时/年,而在电视节目中,通常儿童与青少年每小时能看到32个暴力场面,一年中能看到超过1000个谋杀场面。

关于对青少年暴力的调查更令人吃惊。

美国《时代》杂志最近的研究报告表明:

1998年有100万12年级学生带枪上学,有6093名学生由于携带武器去学校而被开除。

几年前对美国教师的调查表明:

66%的被调查教师说他们曾遭受到学生的辱骂,32%的被调查教师说他们曾被学生恐吓、侮辱。

美国教育部调查表明:

在1996—1997年间,10所公立学校中就有一所学校至少报告有一起严重的暴力犯罪。

Josephson道德机构最近的研究还表明:

47%的高中学生承认曾在商店有过偷盗行为,70%的高中学生承认曾在考试中作弊,33%以上的高中学生承认为了找到工作曾说过谎。

[3]2005年3月21日下午,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一名高中生在枪杀了家中的祖父母后,来到学校行凶,造成了包括凶手在内的10人死亡、14名至15名学生受伤的惨剧。

这是继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发生校园枪击案以来,美国发生的最血腥、最恶劣的校园惨案。

这起枪击事件引起了美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直至惊动了美国总统布什。

  (三)法国

  法国青年被人们称为“被牺牲的一代”,他们昏头昏脑,吸毒、搞打砸抢、搞自我破坏。

[4]在处理有关传统社会公德的问题上,当今的法国青少年的兴趣、语言和习惯令社会深感震惊;

他们并不像一般民众那样把缺乏公民责任心的某些行为看得很重,如砸碎一个电话亭、偷税漏税、欺骗雇主、在超级市场行窃、用假文件逃避兵役等;

政治信仰比前辈更模糊不清,他们是“政治边际”人。

[5]

  (四)英国

  德育状况同样不佳。

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人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

[4]早恋引发校园暴力,40名英国女孩群殴“情敌”。

英国《卫报》曾评论说校园暴力泛滥。

英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英国有三分之一的初中学生曾经被人欺凌,四分之一的小学生有过在游戏中被人欺凌的经验。

一半以上的受访孩子认为,校园欺凌事件是“一个大问题”。

数据表明,大部分的欺凌事件都是在午休时或课间休息时发生的。

在英国,这些校园暴力事件平均每年约导致20名被欺凌的孩子自杀。

据统计,英国11—16岁的学生,有四分之一的人携带刀具上学,在带刀的人中包括女学生。

  二、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

  

(一)主动而深刻的反省学校德育危机的根源

  面对德育危机,国外尤其是西方各国进行了深刻反省,普遍认识到,德育危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它更有着深刻的价值根源,那就是他们长期坚持的个人本位教育理论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这种观念的母体则是存在主义的德育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1.“自由”是存在主义的最高道德标准。

“自由”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自由”是人的规定性,“人注定是自由的”,道德价值纯粹是个人主观的东西,“存在”是“潜在”的“存在”。

这种“潜在”的能力为人们自由地创造、规划自己提供了可能。

这种自由的创造与“自我存在”联系在一起,所以人的“自我存在”就是充分“自由”,没有约束的。

人可以自由地、不顾环境的约束来“自我实现”。

  2.道德选择的“自由”与后果自负。

“自由”就是意味着“选择自主”、“选择自由”,人生就是自己不断作出种种选择的过程,个人“自由”就是人在一定“境遇”下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不受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完全出于自己的主观意向,决定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只要人敢于选择自己的行动,他的行动就是正当的、善的。

绝对“自由”地选择一切,都是值得赞扬的。

每个人可以通过连续不断的决定,来选择自己的行为,选择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而选择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选择的普遍性、选择的无条件性和选择的偶然性,且人的选择只能是人在当时、当地具体情景下的一种内心的主观抉择。

同时,存在主义者把道德选择的绝对“自由”与自负“责任”联在一起,强调人的道德选择的后果自负。

承担行为后果被看做是负起自由的责任,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盲目顺从社会和别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的干扰,为自己的自由选择开辟更宽的路径。

  3.个人道德标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对立。

强调个人的道德选择和人的内在道德价值、道德情感,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看成是与个人道德标准相对立的。

认为只有人的内心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而任何“外在道德”,即社会道德规范,都是欺骗和伪善,都不是真正的道德。

一切社会道德规范都是社会、他人从外部强加给个人的东西,其目的则是限制个人的自由。

为了自由,人就要摆脱这种道德约束。

人的真正的德行在于他善于冲破道德规范的约束,以自己内心的行动来指导道德选择,而这种内心动力是不受社会影响的。

  4.用“自我实现”取得任何社会教化形式。

反对班级授课和集体的影响,主张个人进行“自己的哲学探讨”,以免造成“成批的头脑”,扼杀“个人权利和尊严”。

他人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强迫他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和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多。

  正是由于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理论的指导,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学校教育长期强化所谓的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而弱化纪律性、约束性,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学校普遍出现了暴力、犯罪、自杀等现象。

  

(二)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以“淡化个性、个人利益、个人主义,强化共性、共同利益、利他主义”为原则,调整德育策略

  1.重构德育目标体系,重视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

确定这种新的德育目标,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具有符合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会“好公民”。

其中特别把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意识作为评价“好公民”的主要标准。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民族精神是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国家。

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灵魂,大力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美国宣扬“美国精神”,强调要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让青少年成为有民族精神、勇于开拓的人,培养青少年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自豪的思想,即“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的思想,因此美国造就了一批敢做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

德国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德意志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

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

爱劳动,具有勤业思想;

讲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

有信念,不管在困难时期还是顺利时期都具有乐观精神,为信念而执著追求。

法国从育儿学校开始就进行民主权利的启蒙教育,强调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突出公民的权利教育,要求青少年通过公民教育课程的学习,了解共和国的艰辛历程、伟大的革命精神和绚丽多彩的法兰西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恢复法国人的信心和希望”(法国总统希拉克语)。

日本强调发扬民族精神,抵制盲目西化,突出集团意识和家庭意识。

韩国强调民族的德育第一,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勉性、奉献性、效率性,强化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弘扬民族传统,注重振奋民族精神。

这些国家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

在道德教育中强调培养民族精神的国家、对培养民族精神越突出的国家,道德教育就越有成效。

这种“寻根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2.重构德育内容体系,凸显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为一体的健全的人格教育。

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怎样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并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及适应社会的状况。

从道德的角度讲,一个人的人格又是最基本的道德,没有人格,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爱国爱民就无从谈起。

当前,核威胁、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格问题,成为全球性的时代问题。

对此,各国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将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性教育和塑造健全完整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文化价值教育、科技道德教育、反对暴力教育等都融入到德育内容体系之中,特别是将健全人格教育列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都被看做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少年个性自由、人格发展、自我完善。

德国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正等个人品行方面的教育,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远比传授知识技能重要。

日本重视培养集道德、伦理、心理品质于一体的人格特征,日本在《所期望的人》的报告中阐明了“日本人”的这种人格特征,如作为个人,要自由、发展个性、锐意振作、有坚强的意志力、有小心谨慎的意识;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要忠于职守、增进社会福利、富有创造性、尊重社会规范等,倡导“尊重人的精神,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培养自主性的日本人”。

韩国以培养“新的韩国人形象”为目标,加强道德与心理于一体的现代人格教育,以期真正改变国民消极、落后的恶习,唤醒人们“实现自我”、“完善人格”的意识,培养能主宰信息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高度发达的21世纪社会的,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道德的韩国人。

“新的韩国人”的标准是:

(1)健康的人——有强健的体魄、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

(2)独立的人——有自信、自主决策力、进取开拓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

(3)创造的人——有基本学习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理智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倾向;

(4)道德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的认同感、优秀的公民意识、关心他人的精神。

新加坡则要求“新加坡人”要具有国家意识、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修养、明辨是非等品质。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明确提出:

理想、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

  3.重构德育模式体系,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这种取向一是表现为从“德目主义”①与“全面主义”的对立趋向两者的综合,即既开设专门讲授道德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德育课程,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二是表现为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

例如,日本在学习、吸收东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注意拓展现代德育内容,一方面学习西方个性教育的思想,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

另一方面学习东方儒家教育思想,坚持个性教育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

这样,日本的个性教育既含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的内容,又含有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

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三是表现为从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的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有关应付现实问题的道德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想与实践能力。

在日本,道德课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要求中小学生每学期都要实践一周左右的“自然教室”生活,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并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定期参加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每年有7—10天的“耐苦生活体验”,教育下一代从小就要有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在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不断翻新,“理论教育”模式已被“价值澄清”、“道德推理”、“价值分析”和“社会行动”等模式所代替,如在德育方式上注重层次性,中小学“公民学”课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广泛采用正面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如采用谈话的方式联系实际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学生旁听判决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演讲及联合国大会等。

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在1989年的研究报告中特别地强调了两条:

一是使道德教育超越认知领域,即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让学生自己对善恶作出评价;

二是道德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美国波士顿大学K.瑞安(Kevln.Ryan)教授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所提出的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即取“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体验”(experience)五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更是被称作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整合的新产物。

可见,强调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代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它能较好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与水平。

  三、启示与借鉴

  国外德育危机矫治的有效策略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当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我们的德育问题与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德育危机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学校的德育问题主要是由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形成;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家庭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出现空白点等造成的。

针对这一特殊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在社会层面,要坚决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德育环境,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片蓝天

  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改造和适应着环境,环境也影响和改造着人。

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风尚和理想选择。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危机,与我们不甚优良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密切相关。

当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制度尚不完善,原有的道德观念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冲击,而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造成诸多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

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

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6],这些都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因此,我们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育、根治道德危机时,必须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重点惩治或纠正政府官员渎职腐败,缺少官德的行为;

个别工商业主制假售假,缺乏信用的行为;

一些公民的环保意识较弱,缺乏公德的现象;

包二奶和婚外恋等违法和不道德行为;

公民心中仍存有的“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淡漠化倾向”、“躁动化倾向”等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淆,公德心普遍缺乏,个人行为失范等偏向。

只有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成为人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积极因素,商品经济繁荣有序,民主法制严整完备,社会教育发达合理,那么摆脱道德困境,走出道德困惑,进一步实现德育的高效才会成为可能。

  具体说来,就是要坚决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提出的“三大管理”,即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

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扬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

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要按照取缔非法、控制总量、加强监管、完善自律、创新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互联网的经营管理,向“黑网吧”和未成年人同时亮黄牌。

加强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坚持校园周边200米之内为不良社会文化场所经营的禁区。

运用“绿色”上网软件,封堵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坚决查处和清理少数管理人员为虎作伥致使文化场所出现了黄、毒禁而不止蔓延泛滥的现象。

同时,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如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教育科普基地的建设,坚决改变以往适合青少年学生活动的场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缺少必要的人员辅导和专人管理的状况,改变那种场地、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和更新的现象,坚决改革活动阵地缺乏吸引力,主题创新不够,形式千篇一律,地点缺少变化,活动长期一个模式、一个场景、一个步调、一种结果的弊端,使青少年乐有所往、乐有所学、乐有所为。

  

(二)在学校层面,改革学校德育,改变缺乏稳定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状况

  当前,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德育内容体系庞杂,缺少科学性、层次性,呈现智育化倾向;

德育过程与未成年人主体存在脱节,未成年人不参与或者参与度低;

德育形式和社会现实之间也存在着脱节,造成未成年人道德“知”、“行”的脱节等弊端。

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营造一片适合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学习环境。

  具体说来,首先,要树立和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价值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把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拓展弘扬民族精神的立体式道德教育内容。

努力做到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反映社会生活基本知识的学习、道德技能技巧的学习、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四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健全人格教育,如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正、锐意进取、意志坚强等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为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真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其次,创新道德教育模式,通过“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和“制定出一个修身要则,改掉一个坏习惯并养成一个好习惯,读一本好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参加一项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的“五个一文明工程”等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引导青少年培养健全性人格、自由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和谐性人格,促进当代青少年的人格现代化。

再次,优化德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努力实现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实践。

在道德教育教学上,坚持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及道德实践行为的训练相结合,道德教育类课程、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大力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

改革教育方法,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重在说服,坚持疏导,坚持从小道理入手,用直观的典型事例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