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916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

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

26′S

依据:

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

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

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23°

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

昼半球上>

夜半球上<

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

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

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

=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

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

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

换算两地时间差;

判断两地东西方向;

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

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

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

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

15°

;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

两地时区数差

①时区数的计算:

当地经度数÷

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

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

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

春秋分日——0°

夏至日——23°

26′N;

冬至日——23°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

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

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

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

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

地均为6:

00时日出,18:

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

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

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

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

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

H=90°

-纬度间隔

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

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

2.3

⑴温度:

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

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DC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

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

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

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

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分类(课本P54

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

3.3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

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

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

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依据:

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例如:

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附

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

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⑴各大洲的分布:

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

⑵各国的分布: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课本P69~70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①岩冷却凝固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

良好的储油构造;

②向斜:

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

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

1.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⑴沙漠中的绿洲;

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气候分布规律图表2.陆地自然带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纬度间隔说明: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