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7638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个世纪以来物理科学的思路开展Word文档格式.docx

它們之間有什麼為媒介?

探討這樣的問題,向來是人類最感興趣的事情。

然而心靈是什麼?

大家很難有共識,因此不易從這個方向來討論生命的科學觀。

如果我們能從物理科學的思路發展上,將物質層次的觀念稍作認知上的提昇,與意識的層次互相連結,心物互動的生命奧妙,或許可以被揭露。

本文想回顧近三百年以來物理科學的思路開展,企圖找到心物合一的可能線索,以幫助我們解釋生命的宏觀現象。

二、牛頓集大成的運動學

延續亞里斯多德、伽俐略等人所留下來的物理科學,經過牛頓全面的思索和整理,對於物體的運動他終於集成著名的三大運動定律。

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書中,他闡述物體的慣性、力與運動、作用及反作用等運動三定律。

慣性定律在說明物體的動靜本性,任何物體在沒有外來的作用下,會一直保持它原本的動靜狀態。

這種慣性隱含了質量的概念,在《楞嚴經》中則稱這種慣性為「質礙」。

慣性定律對物體動靜的辨識,同時也隱含了參考的坐標,以及等速度和靜態的相對關係。

第二定律是在因果律的概念推理下,界定物體的受力(F),此力導致它的運動產生變化量(dp/dt線動量的變化率)。

彼此有成正比的關係,即所謂F=dp/dt的公式,後人簡化它的條件,改寫成F=ma,這個公式中的a是質量m的物體受力後所具有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是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它在說明兩物體之間施力和受力的互動關係,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發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直線上分別作用在對方,所以不會彼此對消掉。

有了牛頓這三個定律,所有生活上所接觸到的物體運動,幾乎都可以理解和掌握。

然而更進一步從物體受力的作用,想當然爾必有某種不知名的東西轉移到此物體上,由這樣的想法出發,於是引進了功與能的概念。

所謂作功就是一個力如果影響物體的運動速率,則此力即對物體作功。

功就是力加諸在物體上的作用量,它會等於物體的動能變化量。

能量的概念和計量,成為了解現象的新思路,這樣的思考模式使運動現象的認知,提昇到更理論化的結構上。

於是在數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應用正則方程式和變分法,就建立起哈密頓力學(HamiltonianMechanics)。

這樣的理論發展,推動著動力現象的高階思惟,讓力學的認知與數學有了緊密的結合,從數學的推演中可以預料現象的發生,形成物理科學決定論的思想發展。

牛頓在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書中,另一項重要的貢獻是寫下萬有引力定律。

這個定律在說明,任何兩物體間由於質量所產生的吸引力,與質量的大小成正比,與相對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配合前述的運動三定律,於是天上星體的運動,一如地上物體的運動,毫無天壤之別,天體與地物的動態,從此統整在相同的定律下。

因此人體的身軀在地球上,雖然小得不見影跡,卻可以藉著這些定律的推算,得知星空中遙遠和無數星體的動態,牛頓的努力大大拓廣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範圍,使人的心靈知覺能夠縱橫在千萬里的太空中。

三、「天道好還」是真的嗎?

冷熱的知覺是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早在15世紀的達文西(L.DaVinci,1452-1519),以及在1593年伽利略都曾發明過溫度計,可是直到1760年布萊克(J.Black,1728-1799),才將溫度和熱量的概念分開來,用溫度代表物體的冷熱程度。

後來,倫福德(CountRumford,即B.Thompson,1753-1814)發表摩擦可以生熱的實驗,而戴維(H.Davy,1778-1829)於次年提出熱是物體微粒振動的證明。

於是熱量從原先的物質觀,轉而成為能量的觀念。

既然熱(heat)是能(energy)而非物質(matter),那麼對物體作功轉換成熱能,這中間的轉換比例又是多少?

焦耳(J.P.Joule,1818-1889)從四百多次的實驗裡,終於測量出這個比例值,我們稱它為熱功當量(1878),獲得這個值前後歷時40年。

焦耳的結果告訴我們,功和熱是可以彼此轉換的能量。

凱耳文(WilliamThomson,即LordKelvin,1824-1907)在1851年更進一步,明確說明如今稱為內能的物理量,是用來描述物體的狀態所需要的能函數,這個認知再促成1842年梅耳(R.Mayer,1814-1878),以及1847年赫姆霍茲(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分別都提出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轉化和守恆的根本概念,直到如今此定律還是物理學認同的基本定律。

可是反過來想,熱能轉變成為能夠做事的功,是否也可以達到百分之百轉換呢?

比焦耳的功熱轉換還早半個多世紀,在1824年卡諾(S.Carnot,1796-1832)即已提出所謂「卡諾循環」,以描述熱能驅動的循環機所能表現的機械效率。

於是,形成了克勞修斯(RudoffJuliusEmanuelClausius,1822-1888)對於冷凍機,以及凱耳文(LordKelvin,1824-1907)和普郎克(M.Planck)對於熱機,分別提出了等義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在說明什麼呢?

它告訴我們宇宙的熱能,並不能完全回復為功,在一個循環過程後,總有一些熱能我們用不到它。

熱功這樣不對等的轉換現象,從玻耳茲曼(LudwigBoltzmann,1844-1906)的統計力學來看,宇宙的總體亂度必然會逐漸增加。

所有的物理系統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指示下,都表現同樣的趨勢,即給宇宙帶來更大的亂度。

對於生物體的生理,以亂度增減的觀念來看,薛丁格(ErwinSchroedinger,1887-1961)在《生命是什麼?

》的書中,說到生物的新陳代謝可以減少體內的亂度,生物體能在飲食作息之間,能讓生理混亂的信息撥亂反正,恢復它比較有條理的狀態,每天的活動和休息,生物體內的生理即呈現一治一亂的變動規律。

如此有規律地小幅度變動著,直到死亡的一刻到來時,這個治亂更迭的變化,才往亂的方向一去不復返。

所以養生保健的目的,無非在使某些混亂的生理信息,恢復它應有的條理。

在認知愈趨向微觀時,我們會發覺所有宏觀的系統,其實都是由許多極小的粒子所組成的,每個粒子都不斷地在運動。

如何把眾多粒子的動態,統計成宏觀的狀態表現?

這是上個世紀已至本世紀中,許多科學家所關切的問題。

1827年,布郎(R.Brown,1772-1858)發現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一直持續胡亂運動的現象,給分子運動論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1846年,瓦特斯頓(J.J.Waterston,1811-1883)從分子運動論的假說,推導出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式,並且提出能量均分在各相度的定理。

1858年,克勞修斯引進了氣體分子的自由路程概念,以描述分子間的空間自由區。

1859年,馬克斯威爾提出氣體分子的速率分布律,讓我們了解分子的運動雖然看起來很混亂,可是它們的速率分布,其實還是亂中有序的。

玻耳茲曼(LudwigBoltzmann,1844-1906)對馬克斯威爾的氣體分子速率分布定律大感興趣,他試著從統計學的概念掌握各種系統的分子速率分布,於是他獲得了重要的玻耳茲曼分布定律,建立起統計力學的基本架構。

他把能量做有限份量的切分,以進行統計的分析。

當各份量的值小到趨近於零時,份數即趨向無限大,玻耳茲曼的分布就變成了馬克斯威爾的分布,這種能量的有限量的分法,後來被普郎克用來做為能量量子化的假說。

在進一步的研究裡,玻耳茲曼發掘任何氣體的系統,當它趨向平衡態時,即會趨向馬克斯威耳的分布。

他找出一個量稱為H值,隨著系統的趨向平衡而接近一最小值,這個認知被稱為H定理。

它說明系統的過程是有方向性的變化,這就相當於熱力學的第二定律。

後來,他寫下有名的數學式,一個系統的熵(entropy)與該系統組態數的對數值成正比。

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的自然趨向,就用總熵值趨向最大值來表示。

我們終於了解宏觀的現象是不可逆轉的過程,百餘年來的科學,畢竟弄清楚了「天道不好還」的事實。

四、馬克斯威爾的無中生有

雷電交加隨時都發生在地球上,這樣平常又浩壯的自然現象,過去的人認為是天威的告示,可是透過庫倫定律(1785)的說明,讓我們明瞭這是陰陽電互相吸引達到中和的現象,即使是在實驗室裡,也可以用人為的方式仿造出來,天威雖然依舊雷霆萬鈞、威力懾人,可是比起以前可親近得多了。

電荷的聚集和流動不僅見諸於大自然的現象,在生物體上也屢見不鮮,伽伐尼(AloisioGalvani,1737-1798)在青蛙腿上就發現了電流所引起的抽搐(1780)。

隨後伏特(AlessandroVolta,1745-1827)利用化學物質的堆疊,做出了能產生穩定電壓的電池,掌握到電壓推動電荷形成電流的認知,也讓其他研究者察覺到生理機能,可能是許多電性的機轉。

在偶然間,奧斯德(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發現電流會影響導線旁邊的磁針,使它發生異常的偏轉。

這項無意間的發現,揭露了電磁本一家的關係,也就是電荷運動會產生感應的磁場。

藉著電流產生磁場的強弱,即可度量電流的大小,安培(AndreMarieAmpere,1775-1836)為說明這樣的關係,於是從兩個電流環的相互作用中,寫下了安培定律,它描述了磁場受電流的大小及布局的影響。

也由於電流的磁效應發現,1826年歐姆(GeorgeSimonOhm,1784-1854)才寫下電路的基本定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歐姆定律(Ohm’slaw)。

電動既然能夠生磁,就在此時思維敏捷的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立刻想到,反過來是否也行得通?

磁動能生電嗎?

在他的巧思所安排的實驗裡,磁鐵的運動或磁場的變動,果然在線圈中感應出電流來,推動電流的感應電動勢,就等於在回路中抗拒磁力線數變化的值。

電磁相生的統整,到此已毫無疑義,電磁的動力學也應運而生。

從電磁相生所引發的應用,不僅讓人類能控制電磁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於能源的運用,產生了全新的轉變,人類從此擁有非常便捷的能源,直到如今電磁能仍然是最好用的能源。

現代人的生活能有如此大幅度的改善,不能不歸功於電磁現象的發掘,由於有了它,才促成了人類整體活動能力的躍升,開創出全新的電力時代。

在許多研究結果的彙集下,馬克思威耳(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一再思索和統整電磁的問題,終於在1864年提出了電磁場的方程式組,用四個方程式完備地描述了電磁場的性質。

他更進一步推導出電磁波的存在,發現其速率和光速相等,因此他預測光是一種電磁波。

這樣的統整和進展,為如今的光學奠定了電磁的理論基礎,將光的現象統整入電磁現象中,這是繼電磁整合之後,再度獲得的光電統整。

馬克思威耳的電磁波推論,在23年後經赫茲(H.Hertz,1857-1894)的實驗,量到了電磁波的波速確實就是光速,證實了馬氏的電磁波理論。

電磁波存在的確證,使人類了解靠近地球表面的虛空中,不僅有肉眼不可見的空氣,還有五官無法感覺的電磁波,這些波動隨時隨地都以光速在奔馳往來。

赫茲在他的實驗裡,也同時發現了光電效應,為量子力學找到了微觀世界的現象。

如今我們已經能妥善地掌握和運用電磁波,建立起全球的溝通網,甚至在星際間飛行的太空船與地球的訊息,也都是應用電磁波來溝通,把廣袤的太空和地球緊緊的連著。

「天涯若比鄰」不再是想入非非的玄奇幻想,而是在真實的生活裡常用的通信方式。

如今的人類活動,無論哪一種行業的活動,都藉電磁波的溝通而活絡地發展著。

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識、視野、活動和能力,跟著開闊和提昇,如今的生活若突然沒有電磁波的溝通,已經是行不通的時代。

馬克斯威耳的成就,足以與牛頓的貢獻互相媲美。

五、光的奧祕

光學是很早就研究的學問,遠在公元前中國就有《墨經》《反射光學》《光學全書》等的著作。

直到荷蘭的斯涅耳(W.Snell,1580-1626),從實驗得到光的折射定律,幾何光學才建立起來。

光的色散是牛頓利用三稜鏡做實驗,讓陽光通過三稜鏡投射在牆壁上,才認識到光具有彩虹樣的光譜。

光到底是什麼?

它的成份是什麼?

光的本性什麼?

大家都想弄清楚,笛卡兒和虎克(RobertHooke,1635-1703)主張波動說,而牛頓傾向於粒子說。

荷蘭的物理學家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發展波動說,解釋了波的交會、干涉和繞射的現象,所以十七世紀末以後,光的波動說略佔上風。

到了十九世紀,1808年馬呂斯(E.J.Malus,1775-1812)發現了光的偏振現象,以及馬克斯威爾的電磁波推論被赫茲實驗證明以後,光是一種波動的認知已無庸置疑。

可是就在赫茲的實驗裡,他發現了光電現象,光線照在化學活性很好的金屬表面,能夠立刻從金屬擊出電子來,跳離金屬的表面,這樣的現象無法用光波的理論解釋,後來愛因斯坦引進光子的概念,卻圓滿地解釋了這樣的效應。

緊接著各種光量子的實驗結果,一再顯示光的粒子說,許多微觀現象能夠用粒子說圓滿詮釋,用波動說反而不能做到。

光到底是波動還是微粒的探索,揭開了量子力學的序幕。

光是藉什麼介質在空間傳播,則輾轉譜出特殊相對論的篇章。

物理學在二十世紀一開始,就綻放光芒萬丈的榮景,好像百花齊放的郊野。

光線不僅照亮所有生物的視野,在可見光以外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更兼顧著生物的生理和生存。

我們對於陽光的需求十分殷切,本世紀末,許多人在探討營養學時,談到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經常只注意到食物、水和空氣,忘記了陽光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報導和廣告的薰染下,甚至極力在迴避陽光的紫外線,這是現代人多麼不健康的養生觀念。

光既然是波動,他的輻射自然受波源移動速度的影響,這個現象稱為都卜勒效應。

在到天體的觀測都卜勒效應的應用,讓我們明瞭整個宇宙,現在還處在膨脹的動態,於是才有大霹靂說的揣度和驗證,塑造成今日的宇宙觀。

1948年,伽伯(D.Gabor,1900-1979)提出全息照相術(Holography),使底片能重現實物的反射波前,讓觀察者如見實物般立體,所以又被稱為立體照相術。

全相術所形成的底片,無論裁成多少碎片,每一片都能映出原來的實物本相,並無被割裂的現象,所不同者只是視角和亮度稍微有些差別而已。

全相術這種特性,給我們的啟示是局部含有全部的資訊,在生物體上也能發現類似的特性,例如經絡的分布,眼耳鼻舌身足,都各自擁有全相似的布局。

其實,這也和碎形學所揭示的圖形,具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層層相似、重重無限」,幾乎是如出一輒。

1954年湯恩斯(C.H.Townes)等人,成功地製造出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器,形成脈射(MASER),後繼者梅曼(T.Maiman)在1960年做出了第一台雷射發射器,從此光電相關的科技突飛猛進,形成今日耀眼無比的光電文明。

六、愛因斯坦的天馬行空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特殊相對論,震驚了本世紀的科學界,因為他將牛頓的力學概念,推向能夠涵蓋近乎光速運動的現象,拓展了動力學的認知範圍。

在牛頓力學中許多的物理量,自然成為特殊相對論中的近似解,根據特殊相對論的認知,人類可以理解和掌握到高速、非感官經驗的現象規律。

愛因斯坦提出特殊相對論,並沒有推翻牛頓的力學,只是擴張了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讓物理的視野更為寬廣而已。

其中最發人深醒的是從特殊相對論中,導出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的結果,讓世人的耳目為之一新,從此以後人類了解到,質能原來是一體的兩面,兩者可以互相轉換,也可以將兩者的認知統整為一。

特殊相對論有兩個基本的假設,一個是對於描述物理現象的數學式子,在所有的慣性座標系裡,都會保持固定的型式;

另一個則是設定光速不受任何慣性坐標的速度影響,它是絕對的不變量。

但是更直覺來說,特殊相對論與牛頓力學最基本的差別是在時間的認知上,在牛頓的心中,時間就像穩定的長流水,不受任何現象的左右,獨自從過去平穩地流向未來。

但是在愛因斯坦的心目中,時間不是這樣絕對的東西,它會受到觀察者本身的運動狀態的影響,出現伸縮不定的變化,因此他見到了異於牛頓力學的運動現象。

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愛因斯坦的推斷是對的,這說明本世紀的時空觀念,已經從過去的絕對性,轉變為現今的相對認知,時空的變動無法各自互不相干,時空交織在一起才能正確說明自然現象,所以四維的時空觀,成為我們認識自然現象的基本概念架構。

到了廣義相對論要說明星體的動態,愛因斯坦所提出重力的概念,已被四維時空的扭曲度所取代。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所提的萬有引力定律,能算出更精準的星體運行結果,也就是可以用時空的扭曲度,來替代引力的思惟。

愛因斯坦這樣的思路開展,後來讓近代的天文物理學,有了前所未有的視野提昇。

七、普郎克點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

自從牛頓用三稜鏡分散出陽光的七彩以後,光譜的研究成為大家關切的問題,可是許多物體的輻射光譜,偏偏用已有的光波理論無法解釋。

根據狹縫繞射和波干涉的實驗,以及馬克斯威爾(J.C.Maxwell)的電磁波理論,好不容易從光粒子的觀念,修正為光波的理論,馬上就碰到物體輻射譜的難題。

普郎克(M.Planck)想借玻茲曼(L.Boltzmann)在上個世紀,所創立的統計物理學概念,來解決物體輻射譜的難題。

於是他試著將輻射波以粒子的想像,寫出了波所具有的單位能量等於一個(普郎克)常數乘以波的頻率,同一種輻射波不同能量即此單位能量的整數倍。

說起來也很巧合,普郎克用這樣的計量能量法,竟然妥貼地解釋了物體(常稱為黑體)輻射譜的分布。

這樣的結果,就連他自己都難以置信。

將輻射波視為一個個的粒子,原只是權宜之計,誰料到如此一擲,竟然與實驗的結果吻合到天衣無縫的地步!

此粒子被稱為量子,輻射波的能量可以看成許多量子的集合,這對經典的物理觀可謂天旋地轉的改變,任誰難以置信。

可是偏巧這時候,波耳(NiehrBohr)、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康普吞(A.Compton)等科學家,一再引用相同的量子概念,都完美地解釋了原子能階與光譜的關係、光電效應和X光散射等問題,這使得電磁波的粒子性,不僅沒有被摒棄,相反的更為人們所接受。

從此以後物理學的量子論,就介入了原子世界的探索,從宏觀的光譜研究裡,原子世界的動態被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展現在人類的眼前,讓我們的認知似乎可以隨心所欲,深入無間的小世界裡,造成了本世紀初期,物理學發展的高度熱潮。

過不了多久,德布羅格里(L.V.deBroglie)推導出運動中的物體,也具有對應的波長。

換言之,宏觀的實質物體在運動時,也具有波動的性質。

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推論結果!

可能是真的嗎?

然而確證的實驗緊接著找到。

以電子束射入晶體的散射分布,完全可以用德布羅格里的換算波長,以波的繞射機轉正確詮釋其結果,其他的人陸續用質子、中子所作的狹縫和晶體繞射實驗,一一都證明德布羅格里的推論是正確的,也就是這樣的波是存在的。

量子論發展到此地步,發現經典物理認為是波動的東西,具有粒子的性質,反過來認為是粒子的東西,運動起來也具有波動的性質。

到底物理學上所能量度到的東西,應該是波呢?

還是粒子?

妥協的想法是兩者都有,這就形成現在所謂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Duality),任何東西都具備波動和粒子的雙重性質。

至於何時表現波動性或粒子性?

則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去認識它,不同的認識方法,會看到它不同的面像。

根據波動的想法,薛丁格(E.Schroedinger)寫下了原子世界的波動方程式,創立波動力學;

而海森堡(W.K.Heisenberg,1901-1976)則根據光譜的強度和頻率二維數集,創立了矩陣力學。

兩者都是等價的量子力學,可以解出許多原子世界的狀態,讓我們能抽絲剝繭般了解其中微妙的機轉,讓過去的量子論走上量子力學的架構。

這門新學問的影響極其深廣,因為它涉及物質的基礎結構所遵循的規範,所以促成後來相關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有數不清的科技文明產物,包括電腦、網路通訊、光電科技、材料科學、化工、生物工程、醫學工程等等,都與量子力學的詮釋和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時在本世紀初所建立的量子力學,會給本世紀末的科技文明,帶來如此繁榮的程度,恐怕很少人能想像和預料得到吧!

八、固態物理的蓬勃發展

跟隨量子力學的發展腳步,固態物質也獲得充分的發展,其中尤以半導體的進展和影響最為深廣。

現今蓬勃的半導體工業,以及電腦資訊業,正是固態物理高度發展下的各種產物,如今它已全面影響或改造了人類的生活和認知。

在半導體的研究裡,固體物質內無數運動的電子,被能帶(energyband)分布的概念,整理出電子群的活動規律,讓我們理解導體、半導體和絕緣體的物性差別。

由此規律可以解釋許多實驗的結果,也發展出各種半導體元件和晶片,促成當今電子、通訊、網路、光電等科技的高度發展。

能帶的觀念對於生物體而言,雖然不能全盤搬過來應用,因為生物體的物質構造,不像固體有穩定的結晶狀結構,它會隨著狀況而流轉異動。

但是在某些範圍或層次,卻具有液態晶體的排列特性,這些或許可以用能帶的觀念,整理出生物體內紛紜的電子和離子群的活動,以掌握其生理機轉。

要用這樣的方法切入生理學,波動的概念可以比較完整掌握到生理的功能。

某些物質的溫度在下降至臨界點以下時,突然會從常態的導體變成超導體,也就是帶電粒子在超導體內運動的阻力全然消失,好像所有的粒子在外電壓的驅策下,能在超導體中如入無礙之境,能夠直奔向前而不損耗能量。

這種現象和歐姆定律所看到的電路耗電現象大相逕庭。

1957年,巴定(JohnBardeen)、庫伯(LeonN.Cooper)和胥力弗(JohnR.Schrieffer)三人所提的BCS理論,雖然能解釋低溫超導體的現象。

但是對於後來的高溫超導體,卻依舊不知其所以然。

拋開微觀的庫伯電子對(Cooperpair)的解釋超導現象,在超導體中的電子個別動態,若以波動來描述,則每個電子都是個波。

在臨界溫度以下,電子的數目雖然很多,卻宛如一體,都統整成非常協同的(coherent)一個波群,貫穿整個超導體,無前無後整個波群就像一個剛體一樣,此動即彼動毫無阻力或障礙可言,因此形成自然界奇妙的超導現象。

其實,液態氦在臨界溫度以下的超流現象,也可以用相同的概念來理解。

九、揭開二十世紀物理科學的新景觀

本世紀以前,物理科學的發展帶給人類滿懷的信心,從許多精確的實驗掌握裡,人們信誓旦旦,以為自然的奧秘,不久即將全部揭曉,依據的理由是因果不爽的機械觀,一旦知道原因,那麼結果必然可以預期,一切現象就能了然於胸,這形成了所謂決定論(Det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