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7308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赋体的流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它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正直人格的典範。

他的意象是絢爛多姿,無限豐富的。

全詩隱含兩條基本線索:

一是詩人一生的現實過程:

由出身、少年時代的學習、修養抱負,以及後來所遇到的各種挫折,最後選定以死向現實抗議的悲壯結局;

一是詩人複雜心靈的歷程,道出忠臣與罪君、矢志與隨俗、戀國與去國的三種內心的矛盾衝突。

郭沫若稱《離騷》為「以煩惱為主題的一部迴旋曲」。

是「怨」字凝結了〈離騷〉永恆普遍的魅力。

錢鍾書《管錐篇》對〈離騷〉的怨有精采的闡發:

「棄置而復依戀,無可忍而又不忍,欲去還留,難留而亦不易去。

即身離故鄉而去矣,一息尚存,此心安放?

江湖魏闕,哀郢懷沙,『騷』終未『離』,而愁將焉避!

屈原所創的楚辭體對後世的文學樣式產生了二方面的影響:

一為漢賦的產生,直接受騷體的影響;

二為詩歌由四言演化為五七言的過程中,楚辭以長短參差的雜言形式,打破了《詩經》四言的定型化,為後來的五七言詩鋪路。

荀子(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21年)

荀子名況,戰國後期趙人,曾遊學齊稷下,三為祭酒,期間又曾歸趙聘於秦,去齊適楚。

楚相春申君曾兩次任他為蘭陵令,終老於蘭陵。

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惡觀。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強調後天的努力,重視教育和環境影響對人的道德觀念形成的作用,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

《漢書•藝文志》載荀賦十篇現存「禮、智、雲、蠶、箴」,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

五賦均採暗示問答體,先斂藏謎底,極力狀物,說出謎面,然後假稱不識,請問其名;

答語是以疑問口吻,演義陳理,謎底最終才揭曉。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

非日非月,為天下明;

生者以壽,死者以葬;

城廓以固,三軍以強;

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

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采者與?

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

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

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四海者與?

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理。

〈禮賦〉

「這裡有一件大的東西,不是絲也不是帛,但卻能成文章;

不是日也不是月,但卻為天下而明耀;

生者得以長壽,死者得以殯葬;

城郭得以堅固,三軍得以威強;

純全就可以王,駁雜也可為諸侯之長,兩者都沒有就要敗亡。

臣我愚魯不知,敢請教於君上。

君上說:

這個是有文理而沒有采色的吧?

簡明易知而極有文理的吧?

是君子所敬重而小人所輕賤的吧?

其本性如果得不到它就如同禽獸,本性如能得到它就會雅如的吧?

匹夫尊崇它就可以成為聖人,諸侯尊崇它就會統一四海的吧?

極顯明而簡約,很順達而有禮,請歸之於禮。

短賦創於荀子,賦篇中之五賦,多則211字,少則132字,短小精悍,局緊機圓,易於諷誦,是其特徵,其問答形式,為歷代辭賦家所普遍採用。

其分析事物,以闡陳義理,開詠物說理賦之先河。

其訴諸理智之散文賦,已失去詩歌所有咨嗟詠嘆之音響節奏,似已脫離音樂。

李曰剛:

「騷亦詩亦賦,而賦則非詩非騷。

」這是兩者絕大的分野。

2.形成時期

(1)時代(西元前206年〜西元前141年)

自漢高祖元年至景帝年間共六十六年,為漢賦發展的形成期。

《文心雕龍‧時序篇》,「爰至有漢,運接燔書,高祖尚武,戲儒簡學,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

……迄及孝惠,迄於文景,經術頗興,而辭人勿用。

賈誼抑而鄒枚沈,亦可知矣。

」由上可知,漢朝在東周至秦五六百年混戰之後而得到基業,因政治初平,國基未固,是經濟建設的休養時代。

此時,統治者尚無暇且無力顧及文學,加上高祖鄙視儒生,文景之治亦不重視文人,這時期的辭賦家主要依附於各郡國諸王,而以吳、梁、淮南三國為中心。

因學術尚未統制,在上位者實施鳴琴垂拱,無為而治的政策下,道家思想盛行,各方面都呈現放任自由的空氣。

辭賦家所書寫的內容多為抒發個人的身世感慨,或描繪對郡國諸王的感激之情,也有的作品是帶有老莊色彩的。

他們在形式上大都因襲模擬楚辭之風格,但僅學得楚辭之外形詞藻,未得其神髓,就漸漸發展走上鋪陳事物、堆砌詞藻之路,形成一種與楚辭貌合神離的新文體--漢賦。

這一階段的作家以陸賈、賈誼、枚乘最為聞名。

陸賈的作品完全失傳,賈誼〈鵩鳥賦〉、枚乘〈七發〉皆採用問答形式來寫,大大擴展了先秦散體賦的規模,並寓諷諫於舖敘之中,這兩人為漢賦初期承先啟後的大家,漢代散體大賦就形成了。

賈誼(西元前200年〜西元前168年)

賈誼,洛陽人,文帝時以廷尉吳公薦召為博士,一年中超遷為太中大夫,擬任以公卿之位。

因周勃、灌嬰等忌而阻之,出為長沙王太傅,轉為梁懷王太傅。

因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為傅無狀,憂鬱而死,年三十三,世稱賈長沙,亦稱賈太傅。

《漢志》著錄賈誼賦七篇。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或退而還。

形氣轉續兮,變化而蟺。

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

……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

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搏?

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眾人惑或兮,好惡積億。

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

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

……德人無累,知命不憂。

細故蒂芥,何足以疑?

《鵩鳥賦》

「天地之間萬物變化本是無窮無盡,時間空間都在流轉變遷,有

時又循環回來,身形和含蘊在體內的氣輾轉連續,輾轉相連和如蟬的蛻化,其中道理深微無窮,怎能說得盡呢?

災禍來了,幸福會跟在後面來到;

幸福來了,後面也會隱伏著災禍。

由於福禍前後相依,憂與樂都聚在一門之中。

……宇宙和人生千變萬化,不曾有窮盡的時候,忽然成為人了,也不過是適逢其會,又哪裡值得玩弄生命而捨不得放下呢?

死後形象變化萬千成了鬼,又哪裡值得引為憂慮呢?

小智的人只知自私,看人卑賤而自視高貴,有大智慧的人能夠通曉一切事理,因此對任何事物沒有看不開的。

……具備至聖、至德、至美的人,輕棄一切物慾,獨與天道合而為一。

眾人迷惑,心中積滿了所好所惡,真人恬靜淡泊,獨與天道的息止合在一起。

捨棄了智慧,遺棄了形體,超然解脫,自身忘卻內心中的一切物慾。

……上德的人永遠沒有任何物累,而知命的人也永遠沒有憂慮。

細微的事故像小刺一般,是不值得去憂慮疑懼的。

〈鵩鳥賦〉採用問答體的散文形式,流動的韻律,道家的人生思

想,而形成漢賦中哲理賦的首創之作。

這是賈誼作於謫居長沙之時,是他人生遭受打擊之後的自我解脫。

賦中假設作者與鵩鳥的問答,先闡明天地萬物周流不息,吉凶禍福倚伏糾纏,死生壽夭難以預知的道理,繼而以莊老「齊生死、等禍福」的觀點,自我排遣哀傷情緒,以曠達的方式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整,說明禍福榮辱皆不足介意,以求得內心暫時平衡,是一首寄寓深刻的哲理賦。

賦中無富麗的詞藻和誇張的寫法,繼承了荀子賦篇,與楚辭的浪漫抒情迥異。

許世瑛讚美此賦說:

「他摹擬屈原的體制,純離騷的句法;

但內容所談的卻是齊生死、等榮辱的大道理,而不是像離騷那樣,純是發牢騷鬱思的。

」所以,在漢賦發展史上,賈誼是荀子短賦之繼承者,楚辭之轉變者,即漢賦的先聲。

枚乘(西元前?

年〜西元前140年)

枚乘字叔,淮陰人,景帝時任弘農都尉。

先後遊吳、梁、做過吳王劉濞、梁孝王劉武的文學侍從。

梁孝王死,歸淮陰。

武帝即位,慕他的文名,以安車蒲輪徵召,因為年紀太老,死於途中,年約六十。

《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

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無所。

飲食則溫淳甘膬,脭醲肥厚;

衣裳則雜遢慢煖,燂爍熱暑。

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

於是太子據几而起,曰:

「渙乎若一聽聖人辯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現在富貴的太子,每日居於宮室,處於深閨,在宮中有保母照顧生活起居,在朝廷之上有師傅教導,太子想出外交遊卻無機會。

飲食方面有味厚甘芳可口的食物,又穿著毛皮之類珍貴輕煖又多件的衣服,容易使人躁熱生病。

即使身體堅固如金石,也會銷鎔瓦解。

……天下有各種學術思想,以追求真理為目的,太子想聽嗎?

太子於是靠著桌子坐起,說;

「我的精神突然清醒了,好像已聽到聖人辯士的話了,出了一身汗,病就痊癒了。

〈七發〉是假設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分析太子的病根乃是腐化享樂、安逸懶惰,吳客以尖銳的批評來教育膏梁紈袴子弟,言太子之疾非藥石針灸可治,只有停止「淹沉之樂、浩唐之心、遁佚之志」,才能治理。

並以音樂、飲食、車馬、遊觀、田獵、觀潮六事,由靜而動、由近而遠,逐步誘導太子改變生活方式。

但太子仍未能改變志趣。

最後與太子「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太子終於醒悟。

劉勰:

「枚乘摛艷,首製〈七發〉,腴辭雲構,夸麗風駭,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

」而《文選》李善注卻以為:

「七發者,說七事以發太子也。

」此兩解各有其立論之根據。

〈七發〉以反覆問答,敷陳故事,辭氣趨於華美誇張。

在內容上是為了帝王之歌功頌德,勸百而諷一;

形式上則演變為散體化,成為專事鋪敘之散文。

〈七發〉就成為以鋪張為能事,以適應統一帝國之需要的第一篇正式漢賦作品,也就是兩漢典型的賦的開山祖師。

賈誼的賦,形式近於楚辭,而枚乘的作品,雕琢浮誇,已經逐漸步入漢賦的體裁,這兩人都是漢賦初期的重要作家,也是從辭賦過度到漢賦的橋樑,為武帝時代,漢賦隆盛期之先驅。

3.鼎盛時期(西元前140年〜西元前33年)

這個時期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到漢元帝年間,共一百零八年,為漢賦的全盛時期。

《文心雕龍‧時序》:

「逮孝武崇儒,潤色鴻業,禮樂爭輝,辭藻競騖。

」根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賦九百餘篇,其中十分之九是此時期的作品。

由於吳楚七國之亂已平,諸侯王勢力大大削弱,藩國文術隨之衰落,辭賦作家都向中央宮廷集中,成為宮廷文學侍從。

武、宣帝時,文治武功皆盛極一時,社會一片昇平,因其好大喜功,附庸風雅,文風丕盛,像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劉向等皆為言語侍從之臣。

昭、元帝守成贅緒,作者不衰。

這個時期的辭賦以「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散文大賦空前發達。

內容多以描寫帝王宮廷生活為中心,氣勢磅礡,辭采華麗。

武帝以為辭賦有頌揚諷諭之美名,故極力提倡獎勵,所謂頌揚,是謳歌各種享用及禮儀,以宣揚政府與君王的威德;

所謂諷諭,乃對繁奢之享用與逸樂,將其中不合禮制者,予以箴規諫諍,使之合於法度,以免瀆褻君王尊嚴,腐化統一的政府,這是要藉文學的表現來禮讚君主和統一的體制,並樹立君主的權威。

司馬相如(西元前199年〜西元前118年)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

少好讀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他稱病去官,到梁國當遊士,作〈子虛賦〉,寫齊、楚諸侯遊獵之事,有諷諭之意。

後來武帝讀此賦,大加讚賞為稀世之作,召見相如,又作〈上林賦〉,拜為郎。

後遷中郎將,奉使巴蜀。

以受賄免官,復召為郎,轉孝文園令,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相如卒於茂陵,享年約六十一歲。

漢賦到了他,揉合各家的特質,加以自己的創造,建立固定的形體,後來的作家只能模擬,無法越過他的藩籬。

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小焉,其山則盤行茀鬱,隆崇葎崒,岑巖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雲,罷池陂陁,下屬江河。

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

〈子虛賦〉

「這雲夢的周圍有九百里,澤中有一些山。

山的形勢盤曲聳立而峻偉,山峰高低錯落,遮蔽了日月的光輝,這山上通青天下臨深淵,迤邐蜿蜒直連江河。

那裡的土壤分有紅、青、赭、白各種顏色。

山中產有雌黃、白坿、黃金、白銀、青錫,呈現各種顏色,閃耀得像龍鱗般的光輝。

這篇賦運用了美詞麗句,極盡誇張之能事,從敘述雲夢一段來說,用許多篇幅只寫了一個雲夢,目的是以誇耀雲夢的盛況。

就以山為中心,四面展開描寫,其土……其中……其北……其樹……其上……其下……。

描寫某一件事物則必將該事物儘量羅列,這種描寫力求繁富,句子排偶對稱,大量堆砌形容詞,氣勢充沛,波爛壯闊,尤其是雙聲疊韻形容詞的使用,使之音韻鏗鏘,以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文章以大為美,動輒千言,確立了鋪張揚厲的大賦體制。

東方朔(西元前154年〜西元前93年)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金山東無棣東)人。

喜觀雜書,為人玩世不恭,善詼諧。

武帝下詔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他詣闕上書,武帝令其待詔公車,復待詔金馬門。

司馬遷《史記》把他放在〈滑稽列傳〉中,藉東方朔的古怪言行,以塑造漢武帝劉徹的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作〈非有先生論〉、〈答客難〉等詼諧諷刺,頗能代表他的個性。

因武帝以俳優視之,不任以政事,終鬱鬱不得志。

今則不然,聖帝流德,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

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運之掌,賢不肖何以異哉?

遵天之道,順地之理,物無不得其所。

「現在的情形就不是這樣了,聖明的天子恩澤流佈,天下人都感到恐懼,諸侯們都入貢服從,化外的人們都成了外圍,安穩得像倒過來的食盂(下小上大)。

天下平等,合成了一個大家庭,如果發動去做一件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好人和壞人又有什麼分別呢?

遵天守道,順應地理,萬事萬物都得到適當的安排。

」〈答客難〉

〈答客難〉以問答方式進行,表面上似為自我解嘲,實為抒發作者不得志的滿腹牢騷。

這篇賦不僅道出賢士失志的憤懣,而且這種客主問答的形式,後事爭相仿效,形成辭賦中的問答體。

4.模擬期(西元前32年〜西元前88年)

(1)時間

這個時期從西漢成帝至東漢章帝止約一百二十一年,為漢賦的模擬期。

(2)特色:

漢賦的形式、格調,在司馬相如之後已大致定型。

後起之秀難出其右,大家只好競相仿效前賢,模擬之風因此大盛。

揚雄、班固是代表作家。

揚雄(西元前53年〜西元前18年)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四川)人。

家貧好學,為人簡易佚蕩,不慕富貴。

學問淵博,小學、辭章見長。

歷事成、哀、平、莽四朝,鬱鬱不得志,一生著作豐富,多出於模擬,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模仿專家。

在辭賦方面,他以屈原、司馬相如為模擬的對象。

《漢書‧本傳》:

「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為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賦。

」其他如經傳字書也都加以模擬。

晚年時,則體驗出辭賦無益於世道人心,只是雕蟲小技,故棄辭賦不為,另寫學術著作。

他說:

「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

」雖短短兩句,對辭賦的優劣得失批評得恰到好處。

夫上世之士,或解縛而相,或釋褐而傅,或倚門而笑,或橫江潭而漁,或七十說而不遇,或立談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擁帚篲而先驅。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

「那世上的士人,有的解去綑綁就做宰相,有的脫掉短衣就做太傅,有的靠在夷門發笑,有的橫在江湖中垂釣,有的七十次說法,仍是碰不到明君,有的片刻相談,便會封侯,有的能委屈千乘的車駕親到陋巷來請教,有的拿著掃帚做他人前面的清道夫。

所以,士子很能伸長他的舌頭,挺起他的筆桿,去道出人家的短處,也不會失面子的。

模擬時代的辭賦,只是照著一定的形式,堆砌詞句,鋪陳形勢。

外表華麗非凡,內容空虛貧弱,毫無生氣、意義可言,至於諷諫,只是點綴罷了。

班固(西元32年〜西元92年)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陜西咸陽)人。

班彪之長子,與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合稱漢賦四大家。

初為蘭台令史,遷為郎。

和帝時,從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

憲敗,免官,為仇人捕繫,死於獄中。

他的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並稱中國歷史文學的雙璧,他的〈兩都賦〉也是極有名的。

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

秦嶺九嵏,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泝,圖書之淵?

〈兩都賦〉是要闡明東漢建都立國的政治見解。

賦中批評西漢建都立國的奢侈淫佚,目的是反襯光武帝與明帝建都立國制度的正確與偉大。

所以,此賦主要是以頌揚東漢二帝典章制度的完美合度。

5.轉變期(西元89年〜西元219年)

從東漢和帝至獻帝亡國,共一百三十一年,是漢代辭賦發展的轉變期。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爭權,國勢日衰。

政治黑暗,加上帝王貴族奢侈成習,橫征暴斂,社會民生日益窮困,道家思想乘時興起。

一般有血性而富正義感的士人,多創作批判現實、抨擊黑暗之抒情短賦。

之前專以鋪采摛文的長篇鉅製,遂漸生變化。

張衡、趙壹為代表人物。

張衡(西元78年〜西元139年)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河南南陽)人。

生於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卒於順帝永和四年,年六十二。

少善屬文,又精天文曆算,是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

安帝時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後遷侍中。

出為河間相,旋徵拜尚書。

其賦有〈二京賦〉、〈歸田賦〉等十四篇。

於時曜靈俄景,係以望舒。

及盤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遺誡,將迴乎蓬廬。

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茍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這個時候太陽漸漸傾斜,月亮漸漸升高。

盡情的遊樂,雖是天黑也忘了疲勞。

想到老子田獵,足以使人發狂的教訓,就駕著車子回到茅屋。

彈一彈五絃琴,高聲唸周公、孔子的書籍。

揮筆弄墨可以盡情說出自己的話,寫出三皇的軌模。

如果把心放在事外,哪兒知道什麼是榮譽?

什麼是侮辱?

〈歸田賦〉用平易、清新之字句,瀟灑自如之筆墨,抒寫自我之胸懷、田園之生趣、人生之理想、道家之哲學,一掃漢賦鋪采摛文、堆砌模擬之惡習。

張衡實由侈麗閎衍之大賦,過度而為清新簡麗之小賦,一位承先啟後之賦家,為魏晉哲理文學與田園文學之先聲。

(二)漢賦的風格特徵

賦是一種非詩非文,半詩半文的獨特體製。

由三百篇楚辭、荀賦、秦雜賦至漢的長期發展,終於奠定賦的獨立體裁,其風格特徵約有下列數點:

1.鋪陳事物大力歌頌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歷史長久、強大統一的朝代。

武、宣帝以後,文治武功相得益彰。

經濟繁榮加上帝王獎勵文藝,文士傾其力創作歌功頌德之作,以取得功名利祿之捷徑。

為迎合上位者之所好,文士則極力鋪陳漢帝國之盛況,鉅細靡遺,以表現國力的強大、物產的豐隆、社會的富庶、以及文化的昌盛。

2.奇文怪字雕飾詞藻

文士作賦有其功利的目的,為誇耀自己博學多聞,以引起上位者重視,遂搜遍奇文怪字,堆疊成篇。

「蛟龍赤螭,魱鰽漸離,鰅鰫鰬魠,禺禺魼鰨……萬物眾夥。

」《司馬相如‧上林賦》要描述水中魚鱗之盛,則將魚字偏旁的字串成文,要寫草木也是如此。

除用字奇特外,造句亦雕辭飾藻,侈麗宏衍,以擴充篇幅,表現自己的才氣與學問。

3.窮搜典故華而不實

漢賦作家為炫耀其博學多聞,作品大都窮搜典故,堆砌成篇。

其外表寫得絢麗,卻忽略內容實質,不管言之是否真有其物,以要能潤色藻辭即可。

左思〈三都賦〉:

「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

按之神物,則生非其所。

假稱珍怪,以為潤色,於辭則易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

」這就是明證。

4.題材狹小詞麗寡情

漢賦所取材的多以山川、京城、宮殿、遊獵等為主,對這些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卻只侷限在狹小的題材中。

因其詞采華麗,只是貴族娛樂享受、文人遊戲之作,故缺乏情感,與實際的人生脫節了。

劉勰《文心雕龍‧銓賦》:

「然而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此揚子所以追悔於雕蟲,貽誚於霧觳者也。

」這是極確當的評論。

(三)漢賦的作品分類

漢賦之主旨幾乎與政治難以割離,文士經由賦篇得以進入政治舞台,致力達成理想之宏願。

兩漢賦家有的作品承續楚騷,作賦動機是基於文士面對世局所產生的挫折感,與執持理想所湧現批判精神,就寫出了以言志為主的作品。

有的則以追尋文辭成就以表現才知深美,寫物的性質在文士才力下獲得充分發揮,就形成了以體物為主的賦作。

摯虞《文章流別論》:

「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

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

」摯虞以「情義為主」、「事形為本」分辨賦的兩大性質,即是言志或體物的偏重。

1.抒情言志類

無論是詩或散文、小說、戲曲,作者會透過作品的安排,以傳達內心的情意。

兩漢知識分子的心靈點滴,也可以透過細膩的賦篇,以探索其內心世界。

賈誼〈惜誓〉、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嘆〉、王逸〈九思〉等皆以屈原事件為案例,抒發對君主、群輩之失望怨憤,但失望太過,又堅持不足,故欠缺屈原九死不悔之執著,遂流於傷情之作。

賈誼〈鵩鳥賦〉陳述士不遇之情懷,「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纏,命不可說兮,熟知其極。

……天不可預慮兮,道不可預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

」賈誼三年謫宦,棲遲長沙,尚要面對憂疑忖測之難堪,哀淒不遇之感躍然紙上。

董仲舒〈士不遇賦〉:

「嗚呼嗟乎,遐哉邈矣,時來曷遲,去之速矣,屈意從人,非吾徒矣,正身俟時,將就木矣,悠悠偕時,豈能覺矣。

……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一文道出所有耿介士人不遇之共同命運。

彌衡鸚鵡「挺自然之奇姿,體全精之妙質」。

質性高妙卻招致漂泊之命運。

「嚴霜初降,涼風蕭瑟,長吟遠慕,哀鳴感類,音聲淒以激揚,容貌慘以顦顇,……心懷歸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

」失其時位,淪落天涯,風雨霜露隨之降落,際遇窘困,命運乖舛。

學優則仕是十年寒窗苦讀的最大目的,如獲知音(君主)青睞,達成「君君、臣臣」之理想,完成君臣之美好關係,則可實現抱負,但在專制時代,君握大權之鑰,如不能知人善任,或人臣下情不能上達,士人則如蛟龍失水、騏驥拘繫,此為人間普遍之缺憾,於是以不遇為憾恨之遣悲懷歷朝皆有,漢亦不例外。

2.體物寫物類

楚辭中之漁父,卜居採問答體,清楚寫出屈原對抗時流之悲劇性格,與認取價值相異流俗的思想型態,之後漢賦普遍使用問答形式,從對話中開展鋪陳手法。

枚乘〈七發〉以反復問答敷陳故事,〈子虛〉、〈上林〉問答安排頗為勻稱,能成抗擷之勢,人物亦各有面貌,各持己意以相辯難,至篇末論爭始獲統一,為漢賦之問答典型。

司馬相如秉其如椽之筆,逞其才力,造成磅礡氣勢。

〈子虛賦〉寫子虛與烏有先生談齊、楚諸侯遊獵之事,〈上林賦〉由亡是公談天子遊獵之事,洋洋巨幅,談論江山萬里、物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