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救母故事之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目连救母故事之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连救母故事之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theevolutionofMuLien’sstoryinBianwen
FourthChapter:
thedevelopmentofMuLien’sdrama
FifthChapter:
MuLien’sstoryindramas
LastChapter:
conclusion
Withthediscussionofthethesis,theinfluenceBuddhismhasuponfolkdrama,mythologyandreligion,sinceitsintroductionintoChina,canbearticulated.
【Keyword】
MuLien,Maudgalyayana,Bianwen(transformativetext),dramas
目犍連(Maudgalyayan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又作摩訶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大目犍連、大目乾連、大目連、目連、目犍連、目伽略、勿伽羅、目犍連延、目犍連延、目犍羅夜那、沒特伽羅、毛伽利耶夜那。
別名拘律陀(kolita)、拘律、俱哩多、拘離迦、拘理迦、俱離多。
意譯為「天抱」。
在佛陀諸聲聞弟子中,被譽為神通第一。
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
本篇擬就家喻戶曉的「目連救母」故事,從佛經到變文乃至民間的戲文及傳說,探討其演變之過程及其發展之差異,藉可窺知佛教傳入中國後,對民間戲劇、神話及信仰之影響。
有關目連的故事,在佛教的經典中,資料是相當多的。
但目連救母的故事卻只在《佛說盂蘭盆經》中出現。
此經為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所譯,可見其年代是相當久遠的。
另外在梁‧寶唱等所集的《經律異相》中亦有目連救母的敘述,但大抵只是節錄《盂蘭盆經》重點,無有差異。
經云: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即以道眼觀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
食未入口,化成灰炭,遂不得食。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
「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所能奈何。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
「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
」……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
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此中可知,目連母親命終之後生餓鬼中,不得飲食,即使以目連的神通力,亦無法救度,須仰賴十方眾僧咒願之力,乃得解脫。
而目連是遵照佛陀指示,於七月十五日,以齋僧的方式,拔度其母脫離餓鬼之苦。
經文內容簡潔,並未提及目連母親姓氏,及以何因緣而墮餓鬼道。
這是經典的原來風貌。
爾後,以佛教故事為骨幹而發展出來的變文,其中內容增添不少,且有了中國化的特色。
目前所能見到的目連變文不止一本。
北平圖書館所藏,有三種。
分別是:
(一)《大目犍連變文》(霜字八十九號)
(二)《大目犍連變文》(麗字八十五號)
(三)《大目連變文》(成字九十六號)
另外倫敦、巴黎亦各有所藏,巴黎國家圖書館又有《大目連緣起》一卷,可惜未能得見。
但在青木正兒《關於敦煌遺書〈目連緣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及〈降魔變押座文〉》中可以窺見一斑。
在這幾本當中,又以倫敦本首尾最為完整,鄭振鐸先生曾將他錄副在《世界文庫》刊布,題作《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以下簡稱冥文),目前已收錄在《敦煌變文》當中。
其序云:
昔佛在世時,弟子厥號目連,在俗未出家時,名曰羅卜,深信三寶,敬重大乘。
於一時間欲往他國興易。
遂即支分財寶,令母在後設齋供養諸佛法僧及諸乞來者。
及其羅卜去後,母生慳吝之心,所囑咐資財,並私隱匿。
兒子不經旬月,事了還家。
母語子言,依汝付囑營齋作福。
因茲欺誑凡聖,命終遂墮阿鼻地獄中,受諸劇苦。
羅卜三周禮畢,遂即投佛出家,承宿習因聞法證得阿羅漢果。
即以道眼訪覓慈親,六道生死,都不見母。
目連從定起含悲,諮白世尊,「慈母何方受於快樂?
」爾時世尊報目連曰:
「汝母已落阿鼻,見受諸苦。
汝雖位登聖果,知欲何為。
若非十方眾僧解下勝脫之日,以眾力乃可救之。
故佛慈悲,開此方便,用建盂蘭盆者,即是其事也。
此段序文,稱目連在俗未出家時,名曰羅卜,並說明其母是生慳吝之心,將目連所囑咐資財,並私隱匿,未依目連所付囑營齋作福。
因欺誑凡聖,所以命終
墮阿鼻地獄中,受諸劇苦。
這些資料都是經典所未交代的;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盂蘭盆經》云:
目連母親命終墮餓鬼道中,而《冥文》卻稱其墮入地獄。
在佛教中有六道輪迴(一說五道,除阿修羅),六道又分成三善道及三惡道。
三善道者:
天、人、阿修羅;
三惡道者:
餓鬼、畜牲、地獄。
餓鬼道及地獄道的果報,是極大不同的。
另外在《目連緣起》變文當中,開端亦有提及此事因緣:
昔有目連慈母,號曰青提夫人,住在西方,家中甚富,錢物無數,牛馬成群,在世慳貪,多饒殺害。
自從夫主亡後,而乃霜居。
唯有一兒,小名羅卜,慈母雖然不善,兒子非常道心,拯恤孤貧,敬重三寶,行檀布施,日設僧齋,轉讀大乘,不離晝夜。
偶自一日,欲往經營,先至堂前,白於慈母:
「兒擬外州,經營求財,侍奉尊親。
家內所有錢財,今擬分為三分:
一分兒今將去,一分侍奉尊親,一分留在家中,將施貧乏之者。
」孃聞此語,深愜本情,許往外州,經營求利。
一自兒子去後,家中恣情,朝朝宰殺,日日烹庖,無念子心,豈知善惡。
逢師僧時,遣家僮打棒。
見孤老者,放狗咬之。
不經旬日之間,羅卜經營卻返,欲見慈母,先遣使報來。
慈母聞道兒歸,火急鋪設花幡,繚繞院庭,縱橫草穢狼藉。
一兩日間,兒子便到,跪拜起居:
「自離左右多時,且喜阿娘萬福。
」阿娘見兒來歡喜:
「自汝出向他州,我在家中,常修善事。
」兒於一日行到鄰家,見說慈母,日不曾修善,朝朝宰殺,祭祀鬼神,三寶到門,盡皆凌辱。
聞此語惆悵歸家,問母來由,要知虛實。
母聞說已,怒色向兒:
「我是汝母,汝是我兒,母子之情,重如山岳,出語不信,納他人之閑詞,將為事實。
汝若今朝不信,我設咒誓,願我七日之內命終,死墮阿鼻地獄。
」兒聞此語,雨淚向前,願母不賜嗔容,莫作如斯咒誓。
慈母作咒,冥道早知,七日之間,母身將死,墮阿鼻地獄,受無間之餘殃。
羅卜見母身亡,狀若天崩地滅,三年至孝,累七修齋。
思憶如何報其恩德,唯有出家最勝。
況如來在世,羅卜投佛出家,便得神通第一,世尊作號,名曰大目連,三明六通具解,身超羅漢,既登聖賢之位,思報父母之深恩,遂乃天眼觀占二親,託生何處。
慈父已生於天上,終朝快樂逍遙,母身墮在阿鼻,日日唯知受苦。
此段內容大致與《冥文》相近,但描述更加細膩,其中已有中國化之特色(如三年至孝),且具有劇本之雛型。
目連母親號曰青提夫人,這在《冥文》中亦有敘及。
文中說:
貧道慈母號青提阿耶名輔相
目連雙親的姓氏,在變文中有了依據,往後在民間的戲文中便依此而發展,母親冠上劉氏,父親改稱傳相,清楚地交代了家庭背景。
目連在母親過世三周後(《目連緣起》稱三年),投佛出家,證得阿羅漢果,開始了他救母的歷程。
《冥文》云:
汝母平生在日,廣造諸罪。
命終之後,遂墮地獄。
汝向閻浮提冥路之中,尋問阿孃,即知去處。
冥間是由閻羅大王所管,除大善大惡之人,不用見王面外,餘均須見王面斷決,然後才能隨所造之業受報託生。
世間兩種人不得見王面:
第一之人,平生在日,修於十善五戒,死後神識得生天上。
第二之人,生存在日,不修善業,廣造之罪,命終之後,便入地獄,亦不得見王面。
唯有半惡半善之人,將見王面斷決,然後託生,隨緣受報。
閻羅王,本是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Yama),被一般人視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
爾後此一思想混入佛教,並傳入我國,與道教信仰相結合,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說(即閻羅十殿)。
《冥文》中尚未敘及十殿閻王。
目連向諸地獄尋覓其母,共經五種地獄,其中二種未提及名稱,餘三種分別是:
刀山劍樹地獄、銅柱鐵床地獄、及阿鼻地獄。
地獄觀念出現在佛教各經典中,其梵文為naraka,音譯作那落迦,或其同音。
如《瑜伽師地論》云:
謂八大那落迦。
何等為八。
一、等活。
二、灰繩。
三、眾合。
四、號叫。
五、大號叫。
六、燒熱。
七、極燒熱。
八、無間(即阿鼻)……此外復有八寒那落迦處。
一、皰那落迦。
二、皰裂那落迦。
三、歇哳詀那落迦。
四、郝郝凡那落迦。
五、虎虎凡那落迦。
六、青蓮那落迦。
七、紅蓮那落迦。
八、大紅蓮那落迦。
另據《觀佛三昧海經》所載,屬於無間(阿鼻)地獄之小地獄尚有:
十八寒地獄、十八黑闇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劍林地獄、五百億刺林地獄、五百億銅柱地獄、五百億鐵機地獄、五百億鐵網地獄、十八鐵窟地獄、十八鐵丸地獄、十八尖石地獄、十八飲銅地獄等十八種地獄。
另外在《大智度論》卷十六,《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獄名號品〉中,亦廣說地獄之名及受報之情況。
《冥文》稱:
目連將佛錫杖,往至阿鼻,開地獄之門,訪覓其母,終於在第七隔中,尋獲其母,青提夫人舉身上下卅九道長釘,釘在鐵床之上。
母親是見到了,但卻未能救其脫離地獄之苦,須仗佛威德方能救拔。
目連求佛援助,佛慈悲故,領八部龍天,前後圍遶,放光動地,前往地獄救度眾生。
如來今日起慈悲,地獄摧賤悉破壞。
鐵丸化作磨尼寶,刀山化作琉璃地,
鵝鴨鴛鴦扶淚淚,紅波夜夜碧煙生,
綠樹朝朝紫雲氣,罪人總得生天上。
唯有目連阿孃為餓鬼,地獄一切並變化,
總是釋迦聖佛威。
此節異於《盂蘭盆經》,容或由於《盆經》中無墮入地獄之說,《冥文》增益之,以此劇情,接續後文,亦未可知。
青提夫人,雖蒙佛力,但因罪根深結,業力難排,地獄之苦雖免,餓鬼之道難逃。
《冥文》云其:
咽如針孔,渧水不通。
頭似太山,三江難滿。
無聞漿水之名,累月經年,受饑羸之苦。
遙見清涼冷水,近著變作膿河。
縱得美食香餐,便即化為猛火。
餓鬼之報如此,目連看在眼裏,當然是不忍心的。
於是托缽乞食,將往餓鬼道中來獻其母。
此承前文,導回《盆經》鬼道饗母之說。
青提夫人,雖遭地獄之苦,慳貪究竟未除。
見兒將飯前來,即生吝惜之心,結果是「食未入口變為猛火」,不得而食。
餘同《盆經》中廣說。
唯一差別,如《冥文》云:
得汝轉經功德,造盂蘭盆善根,汝母轉餓身之鬼,向王舍城中作黑狗身去。
目連救母,一波三折,青提夫人,三惡道遍歷。
從地獄、餓鬼至畜牲道,這是變文獨有而《盆經》所無的曲折情節。
不過結局還是令人滿意的。
目連引得阿娘(黑狗)住於王舍城中佛塔之前,七日七夜,轉誦大乘經典,懺悔念戒。
阿娘乘此功德,轉卻狗身,退卻狗皮,掛於樹上,還得女人身,全具人狀圓滿。
從畜牲道變回人道,應是功德圓滿;
但是《冥文》卷末,目連將母見佛,佛印可其母罪滅清淨,最後感得天女迎接,往生忉利天受諸快樂,又從人道而升至天道。
目連的孝行,拔度其母從惡道之最—地獄,超升至善道之極—天道。
這在重視孝道的中國,最易讓人接受並廣為流傳。
加上變文的內容,已有了戲劇的架構。
此對往後民間的戲文,影響至深。
《冥文》最後提有「貞明柒年辛巳歲四月十六日,淨土寺學郎薛安俊寫」。
貞明七年即龍德元年,是五代梁末帝的年號,西曆為九二一年。
這可作
為目連故事發展的一個參考依據。
目連戲劇是承續變文發展而演變形成的。
據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的緒論中云:
「到了唐朝,目連救母故事的發展,呈現了第一個高峰。
當時,講唱變文的風氣十分盛行,……當變文在宋初被禁之後,目連故事就衍為寶卷和戲劇兩個系統,繼續流播。
」變文是被禁止了,但並不妨害目連故事的發展及傳播,只是換了形式而已。
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八‧中元節〉云:
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
這段記載極其重要,孟元老是北宋末至南宋初時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得以隨著家人遊歷南北。
在宋徽宗崇寧年間到達當時的首都汴京城,直到靖康之禍時才離去往南,他在京城居住了二十三年之久。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寫出了《夢華錄》。
由此可知,《目連救母》雜劇,在北宋時,就已經有了。
這可以說是我國完整戲劇演出的最早記錄,也是戲劇史上的完整資料。
直到明萬歷年間,更有鄭之珍編成《目連救母行孝戲文》,不但大量插入科諢,吸收當時流行民間的小戲、小曲、彈唱、雜耍等大幅度地增飾情節,連《西遊記》中的猴精、黑松林、火燄山、沙和尚之類也都加了進來,篇幅極長,共有一百零四折。
《戲文》結局說:
劉青提始終是狗,並未得復人形而昇天。
這是與變文最大的差異之處。
清初康熙年間,北京也演過目連戲。
清‧董含《蓴鄉贅筆》云: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
上以海宇蕩平,宜與臣民共為宴樂,特發帑金一千兩,在後宰門架高臺,命梨園演《目連傳奇》,用活虎活象真馬。
清乾隆年間,又由詞臣張照編演《勸善金科》,劇凡十本,每本各由二十四齣而成,共計二百四十齣。
為我國戲劇史上篇幅最長的鉅製。
其凡例云:
其源出於《目連記》,本之《大藏盂蘭盆經》。
蓋西域大目犍連事跡,而假借為唐季事,牽連及於顏魯公、段司農輩,義在談忠說孝,西天此土,前後古今,本同一揆,不必泥也。
而民間流行的目連戲,其由來亦甚久遠。
張岱(1597~1679年)《陶庵夢憶》卷六〈目連戲〉記曰:
余薀叔演武場搭一大臺,選徽州旌陽戲子,剽輕精悍,能相樸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連,凡三日三夜。
四圍女臺百什座。
戲子現技臺上,如度索舞、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罈蹬臼、跳索跳圈、竄火竄劍之類,大非情理。
凡天神地祇、牛頭馬面、鬼母喪門、夜叉羅剎、鋸磨鼎鑊、刀山寒冰、劍樹森羅、鐵城血澥,一似吳道子〈地獄變相〉,為之費紙紮者萬錢,人心惴惴,燈下面皆鬼色。
戲中套數,如〈招五方餓鬼〉、〈劉氏逃棚〉等劇,萬餘人齊聲吶喊,熊太守謂是海寇卒至,驚起,差衙官偵問,余叔自往復之,乃安。
臺成,叔走筆書二對,一曰:
「果證幽明,看善善惡惡隨形答響,到底來那個能逃?
道通晝夜,任生生死死換姓移名,下場去此人還在。
」一曰:
「裝神扮鬼,愚蠢的心下驚慌,怕當真也是如此;
成佛作祖,聰明人眼底忽略,臨了時還待怎生?
」真是以戲說法。
其他由目連故事,發展出來的話本、小說、劇目、戲文、傳奇、雜劇、地方戲曲及崑京之屬、寶卷、說經節、宣卷、子弟書等相關資料極多,可參考《目連資料篇目概略》一書。
目連的民間劇本極多,但故事情節與關目設置基本相同,下面以搜集到的近代劇本《超輪本目連》(以下簡稱超本)為例,於變文對民間戲劇的影響及發展或可窺見一斑。
據《超本》前言云:
「本書是藝人超輪(1890~1950年),根據演出實況,經過長期的多次的抄寫改正,最後又請他的姐丈—前清貢生宋渭川訂正後重抄,完成於一九三九年。
據超輪義子吳俠說:
超輪主要是根據舞臺演出實況抄錄。
宋渭川不懂目連戲,他只作錯別字的改正,未作任何修改。
所以本書保持了演出原貌。
」
此書分為頭、中、末三本,每本又分為上下兩冊,共六冊。
合計一百零五折。
以下擇要敘之。
〈頭本第一冊第二齣〉云:
小生姓傅,名羅卜。
家住南耶王舍城中。
爹爹傅相,恩賜義官。
母親劉氏,恩贈安人。
目連的在家俗名與變文相同。
父親傅相是由《冥文》中的輔相音近而來;
母親
冠上劉氏,家庭背景與《冥文》是一致的。
傅相一生齋戒行善、真誠樂道、廣積陰德,故其命終升天。
〈頭本第一冊‧第十齣〉云:
今日王舍城中傅相功滿乾坤,德明宇宙。
發旨一道,仰五殿查考,果然事實,速差殿前金童玉女,迎送歸天,永享長生,逍遙快樂。
這與《冥文》記載亦為一致。
而劉氏在傅相過逝後,受到其弟的勸誘而飲酒開葷。
〈頭本第二冊‧第三齣〉云:
(淨唱)我今勸你飲酒開五葷,休做長齋懵懂人。
(旦唱)聽一言,心不誠。
不由人,喜盈盈。
從今後,看破了迷魂路,齋字丟
開供佛收。
悖夫言,心不誠。
怕兒回來不依從。
※淨:
劉賈。
旦:
劉氏。
劉氏怕兒不從,其弟乃獻計命羅卜帶銀兩往他鄉貿易。
這情節與《目連緣起》變文極其謀合,只是把內容更詳細的增飾交待。
羅卜出外營商後,劉氏便大開葷酒,乃至聽金奴之言,夜裏殺犬做饅首,假意齋僧,開眾僧道齋戒。
此事後被監齋糾察大神識破。
更甚者,金奴、安童於三更時分,火燒齋房,眾僧雖然得到預警而逃離。
但劉氏主僕等人,已犯下滔天大罪。
劉氏墮入地獄之因緣,於此詳細交代,情節較變文增益不少,但其旨相當。
〈中本第二冊‧第五齣〉云:
(下旨官白)今有東廚司命,奏到本家劉氏,五葷盡開,打僧罵道,罪犯十惡,玉帝大怒,發經書一道,下界五殿,閻羅查考,可而是實,速差殿前五方惡者捉拿到案,打入酆都地獄,永不超生。
此中出現了五殿閻王。
在《超本》中十殿閻王已完全敘及。
至於十王之起源,則有諸多異說。
據《釋門正統》卷四及《佛祖統紀》卷三十三等載:
唐‧道明和上。
神遊地府,見十王分治亡人,因傳名世間,人終多設此供。
在一般民間信仰中,更認為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羅王,即:
一殿秦廣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森)羅王、六殿變(汴)城王、七殿太(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
此十王各有不同之職司,分別審判亡者於陽間所犯之罪業,而施以刑罰。
在《超本》中亦有敘及十殿閻王及管轄職責。
〈末本第一冊‧第九齣〉云:
一殿秦廣王執掌刀山劍樹,二殿楚江王執掌銅磨鐵碓,三殿宋帝王執掌血湖鐵床,四殿五官王執掌油鍋銅柱,五殿閻羅天子王執掌重關孽鏡,六殿卞成王執掌虎叉湯蛇,七殿平等王執掌寒冰黑風,八殿泰山王執掌鐵石斗秤,九殿都市王執掌割舌盤腸,十殿轉輪老大王執掌生死出世。
除了七、八殿王,名稱互調外,餘王名皆相同,至於所掌職責,則與佛經中所描述地獄受苦之狀有關。
五殿閻王因有孽鏡台,故可照悉劉氏造罪事實。
且因其生前有誓願在前,須遍歷十八重地獄,受盡萬種悽苦。
羅卜投佛出家,改號大目犍連,於坐禪中見母墮入地獄受諸災魔,求佛世尊賜其救母之法。
〈末本第一冊‧第八齣〉云:
你要救母,地獄重重難以進入。
為師賜你錫杖一根,芒鞋一雙。
這錫杖上指天文,摘星移斗。
下敲地獄,鎖落開門。
芒鞋穿起,飛身駕霧。
進入九重地府,何愁萬里關山。
目連蒙佛賜杖,能開地獄之門,此與《冥文》情節相同,加上芒鞋一雙,飛身駕霧,更增神話色彩。
劉氏被鬼卒帶往各殿審問,目連隨後尋來,總是慢了一步,不得而見。
過了五殿後,目連重返西天,再謁世尊。
〈末本第二冊‧第五齣〉云:
我徒去又回歸,為娘親難見面。
你往地獄無名水,歷盡人間不到山,他在地獄受摧殘。
我將缽盂中烏飯與你娘親吃。
佛賜烏飯不賜白飯,是為了防餓鬼來搶,事實上,地獄中唯有受苦,無有飲食,更無餓鬼。
戲文已將地獄道及餓鬼道混為一談。
此段情節被皮特曼的《中國童話集》所引用,惟已大加刪改,易名為《小孩與羹湯》,大意是說:
方孝子名功夫,因母親吃雞入地獄,便拿了羹湯,捨生要想到地獄去尋母親。
後得知有一廟宇後面通地府,便冒險入內,第一次走到中途,倦極而臥,羹湯為餓鬼所劫;
第二次遇狂風烈燄,羹湯又為餓鬼所劫;
第三次故意將羹湯弄得很髒,鬼被欺,就不搶他的,方得見母,獻上羹湯。
目連帶著烏飯,終於在六殿見到母親,劉氏烏飯用畢,母子仍然分離,劉氏續往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