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百图2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风俗百图2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据《宋史·
蜀世家》载:
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
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
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
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
清代《燕京岁时记》载: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
春联》中说:
『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
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
』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五十六、清 喝豆粥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东京梦华录》中说:
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
《扬州风土小记》载:
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
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
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
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五十七、宋 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
礼器疏》: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
晋葛洪《抱朴子·
微旨》: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东京梦华录》:
『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
』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范成大《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
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
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五十八、清 吃灶糖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
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
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
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
『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
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
五十九、清 跳灶王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
『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
』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
跳灶神》云:
『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
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六十、宋 烧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
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
『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
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
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
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
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
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
六十一、宋 照田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
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云: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
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
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
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馀难同;
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姜夔诗《自石湖归苕溪》云:
『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六十二、唐 驱傩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
唐王建《宫词》:
『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
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
』描写了仪式的场面;
孟郊的《弦歌行》: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
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六十三、唐 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
『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
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又《琅环记》载:
『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
』唐王建《镜听词》云:
『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
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
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
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
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六十四、宋 儿童卖痴呆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六十五、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録异记》云:
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
问何所须有人教明:
『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
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
青湖君语明曰:
『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
』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
数年遂大富。
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以头钻)走入粪中,渐没失所。
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
今北人,正月十五(正旦)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荆楚岁时记》云:
元日『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词》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
『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六十六、明 贴门神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
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
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
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
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守宫门的故事。
明代《万历嘉兴府志》: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
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六十七、清 压岁钱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
『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
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
』一说:
『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六十八、清 索罗杆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
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
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
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
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六十九、唐 新妇不跪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
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
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
新郎旁一人司仪。
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
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
『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
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七十、清 展示嫁妆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
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
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
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
袁枚《嫁妆词》云:
『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
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
……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
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贫。
七十一、宋 抓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
『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
』《梦粱录》:
『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
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
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
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
七十二、唐 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隋末无名氏《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
唐王之涣《送别》云: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韩翃《章台柳》:
『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
王翰《凉州词之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
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七十三、唐 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
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
《晋书》:
『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
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
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
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
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七十四、元 驿站送信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
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
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
并实行急递铺。
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
《梦溪笔谈》: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
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日行五百余里。
』宋雍熙二年,允许私书附递。
苏轼就有『乱山横翠嶂,落日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的诗句,可能苏轼托邮吏(驿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
跑路送信的人称『急足』或『急脚』。
如《夷坚甲志》:
『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
』到元代,设有『站』,邮递的覆盖面加大,速度也更为提高。
七十五、宋 茶贩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
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
『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
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
』所谓茗,即茶水;
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
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
范祖述《杭俗遗风》:
『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
每担一副,有锡壶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
『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们看了,无不哂笑。
』桥道坊巷,『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
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葱茶始过。
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
』『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七十六、金 货郎担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
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
《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
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
《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
『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
』属生菜类;
『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
』属小百货类;
『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
』属水产品类;
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
』一般称货郎担,主要指卖小百货之货郎。
七十七、明 磨镜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
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
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镜听词》即有:
……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梦粱录》即载有:
『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
』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七十八、清 拉车卖酒
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
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
杜甫《饮中八仙歌》: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这种车就是运酒或卖酒的车。
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
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
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
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
以车载酒海售酒,多在人数众多场所,如庙会、围场等处。
承德离宫藏有清代『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所绘之《围场风俗图》,其中即有大车载酒海售酒之情形。
七十九、唐 骑驴打球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
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
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
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
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
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
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
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
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
当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
如《逸史》载:
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
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坛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
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
』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球。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八十、唐 相扑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
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
月令》:
『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
唐《因话录》载:
『文宗将有事南郊,礼前,有司进相扑人。
上曰:
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
左右曰:
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
』可见唐代相扑久已有之。
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
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
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
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
胜者受赏物品有:
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
『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
』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
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
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
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
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正确。
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八十一、宋 蹴鞠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
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
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汉书·
霍去病传》注:
『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文献通考》:
『蹴球盖始于唐。
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
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
』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
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
二人对踢称白打;
三人以上称场户。
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
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
称踢球者为『圆情的』。
《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
『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
』有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八十二、宋 捶丸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
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
『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
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
』(也有皮球的记载)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
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
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
』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
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
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
[京娘墓]:
『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
』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
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
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
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八十三、明 妇女踢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
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
《文献通考》:
『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
球不离足;
足不离球。
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明王誉昌《崇祯宫词》:
『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
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
』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
明钱福有《蹴鞠》诗: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
』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八十四、明 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
『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
』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
『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
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
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
『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
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北京称风筝为『鹞子』;
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
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
故易吹落。
八十五、清 打陀罗
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
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陀罗,又作陀螺,《通俗编》:
『陀罗者,木制,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
』北方正月,天气正寒,儿童多在冰上打陀罗,俗称『冰嘎』。
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
打陀罗》:
『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
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
』此指在平地打陀罗也。
八十六、汉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
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
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
鲍宏《博经》:
『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
』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
博时先掷采,后行棋。
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
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八十七、唐 双陆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
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
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
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
马子先出尽者为胜。
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八十八、汉 弄剑与踏杯舞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
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