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6696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四五单元学案文档格式.docx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6∶4 

(4)0.6∶0.2和4∶3

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

80×

5=400

  内项积是:

200=400

  80×

5=2×

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课堂检测.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6.2: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

4=2×

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40 

七:

反思

   

第二课时 

解比例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预习学案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x=8×

 

  

(二)什么叫做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三、导学案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

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出示教材35页的例2 

1.讨论:

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

10.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

10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模型的高度):

320=1:

10.

(2)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

10X=320×

1

X=

X=320

答语。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

解下面的比例.

 X:

10=2:

0.4:

X=1.2:

2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课堂检测

  

(一)解下面的比例.

  

0.8:

4=x:

8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课后作业

  

(一)解比例.

  =  =  ∶=3∶12

(二)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

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三)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①3×

40=8×

②2.5×

0.4=0.5×

2

六、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七、反思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二、预习学案

  口答(课件演示:

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1.教学例1.(课件演示:

(1)问:

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

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那位同学说说这个表格的意思?

(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

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

当水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了?

(也变化了)

(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4)大家观察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5)我们看这个表格(投影例1表格),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

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

高是多少倍?

体积呢?

我们从右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

(6)大家再把表格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这个表格。

大家观察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

(7)实际上这个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

(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

(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察到的小结一下?

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

1

3

4

5

6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2).思考:

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a)表中有哪两种两种量相关联的?

(时间和路程).

  (b)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

  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

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c)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板书:

90:

1=90 

180:

2=90 

270:

3=90 

……

(d)教师提问: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

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路程:

时间=速度,速度都是(一定)90千米/小时。

 3.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

大家能看懂这个图吗?

纵向的轴表示什么?

横向的呢?

哪里表示的是实验结果?

也就是我们例1中的底面积?

(2)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3)表示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地方是哪儿?

那么相对应的当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时候,在纵轴上表示体积的点在哪儿?

(4)看例2题目的要求,如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多少?

要怎末才能不通过计算得出体积呢?

要先找到什么

(5)我们已经图上找到了这个点,那么这个点是多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6)刚才是从已知的高求体积,如果反过来已知体积求高呢?

  4.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检测

(1)教材“做一做”

(2)判断下列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

  思考:

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做练习7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

成比例的量

90:

1==90 

2==90 

3==90

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

Y:

x===k(一定)

第四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预习学案(演示课件:

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

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三、导学案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3

1.投影出例3表格与例1表格。

大家观察以下例3与例1有什么不同?

2.那么这里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什么?

3.根据记录的数据,你能发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有什么特点?

4.表中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这个度300实际上是什么呢?

那么积都是

300,是一定的,就说明什么是一定的呢?

5.这个关系式该怎样写?

指明学生回答,确认并板书:

水的高度X地面积=

圆柱体积(一定)

6.哪位同学能小结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和底面积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特点?

﹙三﹚,教学自编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

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每小时加工个数

60

30

20

15

12

……

加工时间(小时)

5

25

2.要求学生看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出问题)

(1)哪两个两量是相关联的?

(2)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3)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关系有什么特征?

(4)写成关系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每小时加工的个数与加工的时间成反方向变化,即每小

时加工的个数越多,加工越少,反之亦然。

两个相关连的量每组对应得数字成绩一定

实际为零件总个数一定。

写成关系式为:

每小时加工个数×

加工时间=零件总个数,(一

定)

3.小结反比例的意义和特征。

(1)比较两个例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学生回答后小结:

A,都有两种相关联的

量。

B,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C,

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2)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哪位同学能把反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的量的

定义试着概括以下?

(指名说,教师板书)。

(3)如果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

如果用字母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则反比例关系可以概括成什么?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Y=K(一定)

四.课堂检测

1.投影出题目。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

系?

请你填写下表。

每页的本数

订的装本数

2.问:

谁能说第一竖栏数据的意思?

(指名回答)

3.这40本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学生回答,确认用600÷

15)

4.如果每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吗?

如果是25页呢?

5在这里,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书成什么比例?

它们可以叫做什么?

(指名

回答)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怎么判断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呢?

谁能说说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两的量有什么异同?

五.课后作业

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关系?

是成什么比例关系?

(1)小明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步行的速度和时间。

( 

(2)前进的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和滚动的转数。

(3)化肥的数量一定,每公顷的施用量和施肥的公顷数。

(4)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个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

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圆柱体积:

圆柱高=底面积(一定)

水高×

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定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

(或扩大)几倍,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两种

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七.反思

第五课时 

比例尺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10:

X===1:

500000 

  谈话导入:

(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我省地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比例尺

  

(一)通过观察教材48页图

1.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

=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有时候地图上也用线段比例尺如:

教材48页的地图上:

就是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地面上50千米。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再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例教材49页图。

你知道2:

1表示什么吗?

2.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二)1.教学例1(课件演示:

比例尺)

例1.把上页的线段比例尺改为竖直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cm:

50km

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提示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

2.教材49页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1.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地图说说什么叫比例尺?

它表示什么意思?

2.是什么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

教材练习八的1.2题.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

第六课时 

用比例尺计算及画平面图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学习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图上距离或是实际距离,灵活的运用比例尺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3. 

巩固比例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并且渗透一些德育教育。

什么叫做比例的性质?

求下面各比例中的未知项X。

1:

450=12:

X:

40=5:

11:

X=25:

225 

什么叫做比例?

教学例2

(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问题:

题目已知什么?

求什么?

(2)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写出比例尺的关系式,是什么?

(3)已知比例和图上距离,那么我们先把已知的写上,比例是多少?

图上距离是多少?

(4)那么现在这个比例,有三项是已知的,求其中一个未知项,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啊?

(5)在解比例前对于这个未知项,我们该怎么处理?

(6)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个比例怎么解?

(7)这里的500000是什么单位?

那么是多少千米呢?

(8)我们刚才用的是设未知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求出答案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呢?

教学例3。

(1)要在这张纸上原原本本地画一个长80m,宽60m的操场的平面图,可能吗?

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应该注意什么?

(2)那么这个比例尺怎么来确定呢?

用多少合适呢?

(3)比例尺的确定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说根据要画的实际距离大小及我们画平面图的纸的大小的限制。

我们如果用1:

100的比例尺的话,大家算算操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相应是多少?

我们这纸能画下吗?

(4)那说明我们还得把比例尺缩小一些还是放大一些?

用多少呢?

(5)如果用1:

1000,操场的长图上距离是多少?

宽呢?

怎么算?

(6)大家求出了操场长和宽在图上分别为8cm和6cm,那么现在大家就把这个平面图在纸上画出来,表明长和宽,以及比例尺。

(7)画完后,要求学生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也一并表在图上,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