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能力.docx
《口语交际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语交际能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观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概念界定口语,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交际,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如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条的注释。
是不是把这两个词语的注释合起来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呢?
显然不是的。
体会一下,像同事同学遇见时相互打招呼:
你好,上班(上学)去吗?
上下课时师生的相互问候:
老师,您辛苦了!
同学们,再见!
以及同志们坐在一起,对一些问题作毫无意义的闲聊,没有一个中心话题。
就不是“口语交际”。
因为“口语交际”必须围绕一定的中心话题而展开说明、讨论,即“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围绕特定的话题,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面对面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
这就是口语交际的基本内涵。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可以将“口语交际”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口语交际”是双方运用口头言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活动。
是一个言语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组合、输出的过程。
口语交际能比较明显地反映一个人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语言技巧以及习惯态度等方面的情形。
二是“口语交际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借助听与说的技巧与他人进行交往、交谈,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听的能力、思维理解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是“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小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并能克服与人交谈时的心理障碍,进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的研究。
四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本课题中所涉及的口语交际实践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知识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实践的方式。
让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印证其实用性。
理论依据
一是“以人为本”理念。
人本心理学家把潜能看作是人的内在价值,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绝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压抑,而后天的环境必须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成为可能。
戈布尔说:
“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艺和能力,乐于增强力量,因此要对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发展产生兴趣。
”马斯洛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的价值在于促进潜能的现实化。
人本理论中三方面值得本课题的关注:
学生是口语交际的真正主体;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学生真正口语交际潜力的促进者;口语交际触及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发展。
二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课题实验以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规范训练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环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
三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研究的行动准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一精辟的阐述,是我们当前进行研究的行动准则。
四是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研究指南。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从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看,小学阶段的儿童口语交际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较强的自我中心。
这一特点对儿童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它常常会造成说者与听者的误解。
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行分层、分级指导。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发展合作精神。
”显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认字识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随着世界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向能言善辩、善于与别人交往互动型转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羞于开口,上课仅充当听众,对别人的发言不敢提出质疑。
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只有少数优生参与交流,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
课间交流时,有些学生不敢主动向老师反应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连请假也要家长代劳。
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地开口说话、主动地与人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适应时代,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它的活动化、实践化趋势已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主导地位,我们将以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基点,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活动与实践中、在怎样的活动与实践中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题提出的意义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
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做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第三,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
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口语交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第五,口语交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标指出“让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效果直接对以后中、高年级的习作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本规律
遵循的原则
一是双向互动性原则。
既然是“交际”,它不再是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自说自话之后,老师、学生加以评述,每个环节都是单向活动。
口语交际训练,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任何单向的语言信息输入或输出都无法构成“交际”活动。
训练时,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述说”转化成双向或多向“交流”,给予学生双向或多向交际的机会。
学生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活动中完成口语交际训练,从而增强口语表述能力、交往能力、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能力,形成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灵活应变性原则。
一个人的口语交际,从接受语言信息到分析理解后做出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则明显地体现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一方的言语直接影响着另一方的言语行为。
某一方欲达到自己的目标:
或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或要纠正对方的错误。
必须密切地关注对方的言语所表达的意思,做出灵活的分析、判断,从而拿出相应的对策,这就需要灵活应变。
三是主体独创性原则。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要求以及采取的训练形式要很好地解决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挥自己语言的主题性,独创性。
训练过程中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讲自己主观性的见解、话语,与别人热烈地讨论。
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固有主题的限制。
即兴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萌发兴趣的同时,大胆地说一些主观独创性的“心里话”,训练效果显著,训练目的完善。
四是生活实践性原则。
学校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未来,为他走上社会后能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因而,口语交际训练应表现出生活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现实生活实践的体验,以此积累交际经验,培养交际能力。
尤其是一些智能不同寻常的学生,可能在常规的语言训练中,没有合适的发挥途径,而在生活实践性较强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研究一般模式
具体的操作程序
一是在朗读中丰富学生语言。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评价建议指出: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就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为学生的交际活动创设一定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就会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的空间,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例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片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漓江,荡舟漓江,感受这种美,请跟我一起读。
”接着,老师又叫学生独自朗读体会美。
这样,通过教师的领读感悟美,通过学生的个别读品味美,在此基础上,老师及时引导:
漓江的水让我们流连忘返,可长安好玩,不是久留之地。
难道我们的家乡就没有这么美的景色吗?
作为家乡的一分子,难道没有义务展示一下家乡的美吗?
能否借鉴作者的写法描绘家乡的一处景物呢?
这样,通过朗读,为学生创设了口语表达的机会,通过借鉴,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了,使口语交际的初步目标――能说话,会说话得到了训练。
学生具备了这种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交流互动创设了良好的机会。
二是在质疑中训练学生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忠告:
“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风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所以,教师只有在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质疑,在疑问中辩出真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质疑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表达和应对。
三是课外延伸提升学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
”即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
所以,阅读教学中的课外延伸部分,将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它既教给学生养成反馈课文的习惯,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这一语言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必说。
例如,在学完了《开国大典》一文后,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假如此时你正在参加群众游行,而你是一名摄影记者,你准备拍摄哪个镜头,为什么?
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课文,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了,同学们就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个个跃跃欲试,说开来了。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境,学生从何说起,说什么,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
所以,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提升,口语表达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四是创新文本重组学生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意、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要点,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例如,学了《美丽的“三潭印月”》《富饶的海洋》等课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导游”与“游客”进行对话;学了《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
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已知文本进行了再加工。
这样的设计,既发展了文本,超越了文本,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但是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有一定的区别,两者必须兼顾,辩证处理:
一方面从阅读教学角度用好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生动的话,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抓好阅读教学,为我们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人、社会的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打开话匣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会,那么,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正如课标中所说的: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操作步骤
首先,低年级口语交际操作步骤。
一是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也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
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
小鸟也笑了,说:
“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
”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师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
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以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
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些什么呢?
又会说些什么呢?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风娃娃》,学了这一课,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呢……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才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李吉林老师曾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第一,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
”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
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
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的要求,教师要是能把一只真正的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带进课堂,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我相信我们不愁学生不说,课堂气氛一定非常热烈。
第二,电教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将各种奇石制作成课件,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准确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当导游,并配上高山流水式的乐曲,把学生带到了美的境界中。
第三,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语)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
第三册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在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戴头饰表演提着水桶的小熊、扛着竹竿的小猴、长鼻子大象救助小鸭子。
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敢讲会讲,通过师与生、生与师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丰富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听、说、交往的能力。
三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口语训练课效率。
低年级设置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
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
适时举行看图说话表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
口语训练的形式可采用“看-说-写”“听-说-写”“读-说-写”“画-说-写”“做-说-写”。
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
训练的句式如:
“有……有……还有……”“先……再……最后……”“一会……一会……一会……”等。
其次,中高年级口语交际操作步骤。
现在的中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状况: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反而在退步。
表现在上课时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发言,也总是那么一两个,课堂气氛较沉闷。
尤其在口语课中,小组讨论热闹非凡,可点名时却支支吾吾,像挤牙膏,说话的姿势,语态和神情都不够自然。
仔细想想原因,或许有些话题不够引起学生共鸣;有些学生缺乏口语展示的机会,缺乏信心已久;有的则已经习惯当听众,从没想过自己做发言人;有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技巧,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内容,失败次数多了,说不清楚就不说了。
加强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可立足课堂。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
有道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口语交际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尽量多采取表扬的方法来鼓励学生,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感情投资,善于与学生沟通感情,让学生敢“说”。
二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自信。
学生口语应从朗读下手。
大声而有感情的朗读是打破学生畏羞心理最好的方法。
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大声朗读,读中培养语感,体验激情获取成功的体验。
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读文章,讲故事,培养大胆自信的气质。
三是捕捉生活现象,提供说话机会。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比如,教师可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讲故事,从中练习说话;把有趣的活动引入课堂:
如角色扮演课本剧;小型辩论赛;生活体验小场景;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话转述给家长,培养学生的转述能力等等。
除了知识、技能训练外,还要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的品质、思维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
四是抓住活动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活动,抓住活动机会也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比如,春游活动,教师可让学生面对景物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班队活动中,组织适宜中年级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如围绕“该不该看动画片”“学会如何赞美”“该如何鼓励同学”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学当小医生、学会招待客人等社会模拟活动,从中培养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相关资源
我在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做法
营造和谐氛围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
因此,一方面,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多些表扬,少些批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要多以奖励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挂智慧果”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回出色表现,就给自己挂一颗智慧果,下课后摘下智慧果带回家与爸妈分享学习的成果、收获的快乐。
“挂智慧果”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强制激的“兴奋点”,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尽情地展示自我,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
分享分享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和倾听的技能与学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博士托学斯哈奇认为:
“分享他人情感,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
”每天早上让2-3个同学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
内容是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
如:
“我昨天挨妈妈批评了”或“不小心打破了爸爸心爱的摆设品”“我的小狗昨天生病了,我想它快点好起来”。
然后全班同学作出反应,通过积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感情和评论,并可以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分享别人的快乐、幸福、痛苦、烦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学会如何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人。
游戏、表演儿童喜欢游戏和表演是天然的本能。
生动活泼的游戏和表演,其趣味性、探索性使儿童较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激发儿童情感,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如:
游戏“过家家”“看病”等,同学们通过自己对各种故事人物或是“爸”“妈”“医生”“护士”“病人”等社会角色的不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具备正确理解其周围社会情景的能力。
也使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新闻发布每天让学生发布几条国际国内,或县内、校内、或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使他们积极关注世界各国所发生的社会问题,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并热烈讨论。
他们之间的自由讨论不仅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而且收集和交流信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
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
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唯有如此,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才会增强,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在一节课中,教师如果创设几个接近生活、互为联系的情境,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通过实际练习,学会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重点,在真正有效的双向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口语交际四方法:
课前三分钟演讲法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一分钟的演讲,每天三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轮完后又从头开始,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有四五次登台的机会,演讲内容不限,形式不拘一格。
一分钟演讲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情绪。
示疑法示疑法主要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长才”。
每节语文课我都留5分钟给学生提问,而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找骆驼》一课中“左脚有点跛”。
结果是“左浅右深”还是“左深右浅”?
“缺了一颗牙”的结果是_________,还是_________?
有的同学走出座位到沙地上试一试,或是用与牙齿相似的东西“咬一咬”树叶,这样把质疑、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