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土地经济学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威廉·
配第
17、大卫·
李嘉图
18、自然供给
19、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20、社会关系、自然关系
21、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
22、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
23、经济目标、生态系统目标、生态环境目标
24、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
25、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增长率、投资回收期
26、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27、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
28、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
29、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
30、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净产值、劳均年纯收入
31、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32、直观评估法、分组比较法、综合评价法、生产函数分析法
33、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联户农场、集体农场
34、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
35、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
36、有限性
37、竞争性
38、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
39、稀缺性
40、土地计划利用
41、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制度
42、经济制度、法权制度
43、土地经济制度
44、土地法权制度
45、土地经济制度
46、土地法权制度
47、土地所有制
48、土地所有制
49、土地所有权
50、土地所有权
51、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52、社会生产方式
53、公有制、私有制
54、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55、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56、土地所有权证书
57、让渡、转移
58、土地改革
59、土地使用权
60、土地使用权
61、土地使用制
62、土地使用制
63、“两权”合一、“两权”分离
64、有偿使用制、无偿使用制
65、土地租佃契约
66、土地
67、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68、权属管理、利用管理
69、所有权、使用权
70、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垂直统一管理模式
71、有限期、无限期
72、国家
73、集体
74、5.6%94.4%
75、行政划拨
76、不是
77、国家土地管理局
78、建设部
79、契约地租
80、经济地租
81、垄断价格
82、客观
83、真正的地租,土地投资的折旧,土地投资的利息
84、收益还原法
85、已经定价成交的土地
四、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3、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土地所有人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有义务允许他人在其土地上为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原应由该土地所有人为之。
4、指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
5、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6、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7、人类了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8、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9、指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10、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11、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2、广义土地开发泛指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于耕作的生荒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
13、指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时,停止采用原来的破坏性措施,从而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14、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15、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
16、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17、就是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18、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19、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20、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21、国家通过政权的强制力量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普遍的改革。
22、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23、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4、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
26、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27、指承租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28、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29、是指土地由国家行政机关调拨使用。
30、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1、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予。
32、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同地建筑物和其它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33、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34、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35、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36、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37、是以收益为目的土地及与此有关的设施、劳动及经营的诸要素的组合所产生的总收益,扣除资本、劳力、经营按其对总收益的贡献度所得到的收益额,剩余的就是土地纯收益。
38、是用已经成交的土地与待估土地相比较,以此推出土地的价格。
39、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40、是指国家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范与管理,保证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以发挥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功能。
41、是以土地作为信用保证而获得的资金融通。
42、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43、依据城市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差异,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44、又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45、也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46、土地估价师根据估价目的,遵守(公认和规定的)估价原则,运用(公认和规定的)估价方法,按照(公认和规定的)估价程序,对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特定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和判断并提出专业意见的活动。
47.土地估价人员是指通过土地估价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或者资格认定、资格互认,取得相应资格并注册,从事土地估价活动的专业人员。
4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制土地估价中介机构,名称应明确为有限责任公司;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设立的合伙制土地估价中介机构土地评估机构,名称应明确为事务所。
49.是地表+地表以上一定范围的空间+地表以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
50.是指一种地上定着物。
建筑物的具体内涵不同。
广义的建筑物包括房屋和构筑物。
狭义的建筑物仅指房屋。
51.供人类生产、生活之用,有门、窗、顶盖,能保温、遮雨、。
52.是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如烟囱、水塔、水井、道路、桥梁、隧道、水坝等。
53.债权人对相关债务的抵押品享有的权利;
54.承租人对他人物品的占有权、利用权、收益权,没有处分权——如再出租等(其使用权还归出租人,出租被视为行使使用权的一种方式)。
55.是指一宗房地产与其他房地产或者事物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的关系,包括位置、交通、环境景观、外部配套设施等方面。
56.没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土地,如荒地、农地。
57.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但未完成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土地。
58.指具有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且场地平整,能直接在其上建造建筑物的土地。
59.一种特殊的土地单价
60.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评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是政府组织进行的。
目的是为城镇土地的管理提供依据。
61.因素对某地快单元的影响分=该因素(中心)的功能分(1-单元距离中心的实际距离/中心影响的最大距离)
62.因素对某地快单元的影响分=该因素(中心)的功能分(1-单元距离中心的实际距离/中心影响的最大距离)
五、简答题
1、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5)一定的交通条件。
2、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3、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要求。
(4)价格。
(5)土地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4、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节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5、
(1)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
(2)利用大自然的初始阶段。
(3)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
(4)开发利用土地与保护耕地相结合的阶段。
6、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
(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也是一项重要手段。
8、
(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等;
(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
(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二年轮作;
(4)第四圈种植牧草、放牧,以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6)第六圈放牧,也可发展粗放的种植业。
9、
(1)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
(2)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
(3)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
(4)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10、
(1)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以资源报酬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即由于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益。
(3)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11、
(1)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12、
(1)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3)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计划利用。
(4)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13、
(1)土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3)土地利用后果的巨大社会性。
14、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是:
维护已经确定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即维护代表一国统治阶级利益的土地所有制及其相应的土地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土地的需求,并保证全国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有效的利用。
15、
(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2)调整土地关系。
(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上的正确分配与合理利用。
(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土地税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
16、
(1)立法手段。
(2)经济手段。
(3)技术手段。
(4)行政手段。
(5)政策手段。
(6)计划规划手段。
(7)司法手段。
(8)教育和科研手段。
17、
(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
(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
(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
(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
(5)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18、
(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
(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
(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19、
(1)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
(2)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20、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扩大耕地面积与集约利用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5)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21、
(1)地域分异原则。
(2)区位利用原则。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
22、关于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改革与完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当前农村普通存在的土地使用经营的主体形式。
从整体来看,它适应中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觉悟程度。
因此,目前多数地区土地的使用经营形式不宜做过大的,调整仍以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立足点。
对于家庭承包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则应采用合理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以使承包制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与法制化。
在经济发达、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逐步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3、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有一个发展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突出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征收土地使用费(税);
(2)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3)制定地方性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法规;
(4)修改宪法和土管理法;
(5)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法规与全面开放土地市场。
24、
(1)土地是国家主权的物质实体,绝对要求由国家统一管理。
(2)土地永恒存在及可永恒利用,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一般不存在丢失与注销的问题。
(3)土地资源管理,既是宏观管理,同时又是微观管理。
25、
(1)坚持城乡土地统一管理
(2)土地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建立完整、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
(4)在统一管理城乡土地前提下,发挥各行业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的积极性。
26、
(1)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及其实现程度。
(2)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
(3)取决于农业投资总量。
27、社会主义极差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表现为地区间和单位间经济效益的某些差别,社会主义的极差地租的实体不再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定部分的转化形式,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土地条件优越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28、
(1)由于在较好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降低造成的。
(2)由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有更坏的土地投入耕作,其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原来最坏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这个新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
(3)在最坏土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29、
(1)国家发展政策
(2)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3)价格政策(4)税收政策
30、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3)土地投机
31、
(1)垄断性
(2)权利主导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供给弹性小
32、
(1)保护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实现土地优化配置(3)保证土地价格的基本平稳。
33、
(1)债权可靠,较为安全。
(2)贷款偿还期较长,利息率较低。
(3)土地金融一般实行债券化。
(4)土地抵押贷款契约到期以前,债权人不能任意要求债务人偿还其债务;
相反债务人必须保留在契约到期是随时偿还债务并收回抵押土地的权力。
34、
(1)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为土地的开发、改良和建设筹措大量的、并能长期利用的资金,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2)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促进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
(3)有利于活跃商品经济,促进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35、
(1)按土地面积征收
(2)按土地总收获量征收。
(3)按土地收入征收。
(4)按地价征收。
36、
(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2)抑制土地征收(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
(5)调节土地收益分配。
37、简答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1)家庭经营型。
包括种植业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它是通过合同形式,接包其他农户转让的土地或承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土地而形成的,其特点是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核算,集体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定的服务。
包括:
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
(2)集体经营型。
包括村办集体农场和厂办农业车间两种形式。
其共同特点是:
土地、农机等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属经营单位集体所有,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核算。
村办集体农场,厂办农业车间
(3)联合经营型。
亦称联户农场、粮农联合体等,其共同特点是农户(或其他组织)在承包到户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为纽带形成新的联合体。
既有在某些生产环节的松散联合,即几个农户共同完成某些生产环节的劳动,按劳计酬的联合互助,也有农户和农户、或农户、村组、和技术、管理人员等,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组成的股份联合农场。
股份联合农场,一般在银行建立账户,实行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分配上采取按劳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法。
(4)规模服务型。
在保持分户承包、经济核算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环节,例如种子供应、机械耕作、排灌和收获、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合作经营或集体的统一服务,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38.非专业估价:
人人可以对某种物品的价格做出评估,其方法、精度差别巨大;
专业估价有五个特点:
由专业人员完成;
是一种专业意见;
具有社会公信力;
实行有偿服务
承担法律责任。
39.
(1)土地估价师评估土地的价值(value)而不是价格(price)
(2)土地估价是模拟市场定价而不是替代市场定价
(3)土地估价提供价值意见,但不对价格做出保证
(4)土地估价会有误差但应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5)土地估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4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协议)、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