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626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叙事散文阅读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

亦池在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缓缓进步,比成绩更令我高兴的,是亦池的品德,在12岁到15岁之间,在一个人青春发育过程中最兴奋最迷惘最青涩最莽撞最脆弱的阶段,她健康地走向成熟,一如既往地如她儿时那样,温良、清纯、厚道、安稳,少言寡语,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

我知道这才是她将来理想有望实现、事业有望成功和生活得幸福的最根本条件。

比如亦池是这样处理一件麻烦事的:

那是初三时一次课间休息,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玩耍。

一个男同学打篮球热了,脱下棉袄,要亦池帮忙照看。

亦池就将男生的棉袄接过来,挂在旁边的树杈上,自己一旁看守。

忽然上课铃声响了,男生大叫:

“我的棉袄。

”亦池急忙拉下棉袄,扔给男生。

可是,树枝剐破了棉衣的下摆,撕开了一道约摸两寸长的口子。

男生立刻气势汹汹,不依不饶地索赔,因为这是一件新买的正宗法国名牌阿迪达斯,价值好几百元呢。

亦池安静地回答他两个字:

“好的。

”周末,她把男生的棉袄带回了家,吩咐我说:

“你缝一缝自己穿吧,买件新的我赔给他。

”亦池居然还很幽默,说:

“妈妈,没有想到一个小男生的棉袄你穿着还很神气呢,算我给你一个机会穿穿法国名牌吧。

这就是我的孩子!

其实连我们大人都认为这男生太不懂事了,这么小的口子又在下摆,细针密线缝好根本就看不出来,我替他缝补好再赔一些钱就是了,怎么就一定要赔全新的呢?

再说亦池还是替他照看呢,做好事还做出麻烦来了?

但亦池绝不与人争论,就像大人对小孩子说话那样,不温不火给我们一句话:

“算了,人家要赔就赔吧。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峰回路转,男生的家长得知情况后过意不去,向我们道歉并批评了他们儿子的不懂事。

亦池把我缝补好的衣服带回学校还给了男生,此后再无一句闲话。

在抚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多少次,趁她酣睡,我都会忍不住深深凝视她,心里冉冉升起一种骄傲。

随着她渐渐长大,这一种骄傲从来没有减弱:

那就是这孩子的高贵心地与端方品质,是她浑然大度的忍与让。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宽慰和最大的幸福。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金贵的东西,也是足以流传子孙万代的唯一财产。

6.(2分)概括本文叙述的这个故事。

7.(2分)在母亲眼里,亦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8.(2分)品味下面这个细节的表达作用。

9.(3分)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10.(3分)指出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篇章

(济宁)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

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

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

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

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

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

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

这种时候游人寥寥。

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

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

然后,我问她,:

“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

”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

女儿看看,说:

“好看。

”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

“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

”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

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

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

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

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

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

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

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

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

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

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

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

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

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

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

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

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全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第三段,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z这样写有何好处?

3.文中详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

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4.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情。

5.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2分).

6.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

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4分).

海边荒石

高立群

①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

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②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

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③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

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拣着。

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

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④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

俯身其中,令人沉醉。

⑤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

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

⑥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

它们怎么都消失了?

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

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

有的带点儿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

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

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

死亡。

⑦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

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

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

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

  

⑧我把石头放回海中。

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

这个一生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

“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

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

”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

与有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研究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

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

⑨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

16.(2分)试将全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并说明理由。

17.(2分)第7段说,离开了海水,“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里的“死了”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3分)“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

”一句中“令人起敬的爱”是指一种怎样的爱?

19.(2分)划线句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作者说,浸润在海水里的石头像“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离开了海水的石头“怪模怪样”、“灰不溜秋”,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文章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篇

(潍坊)麦黄黄杏黄黄

李翔

①父亲要出山做麦客去了。

②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戴一顶半旧的草帽,手握镰刀,肩上挎着塞满干粮的黄挎包,对母亲说:

“今年想走远些,多挣几个,赶麦子搭镰了再回来。

”父亲见我在被窝里骨碌骨碌地转着眼珠,指着腰间的黄挎包说:

“听话,好好念书,到时候给你买一口袋杏子回来。

③父亲做过多年的麦客。

每次回来,他都会喜形于色地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

“咔嚓咔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

④自打父亲离家后,妹妹每隔两天就仰起小脸问母亲:

“爸爸啥时回家呀?

”母亲摸着妹妹的羊角辫说:

“去地里看看,啥时麦子黄了,你爸爸就回来喽!

”我和妹妹便飞跑到山顶的地里去看麦子。

可那一片片的麦地跟周围茂密的灌木丛一个颜色……

⑤下过一场透雨,接着又暴晒了好多天,麦子真的熟了。

村里出去做麦客的人相继回了家,可父亲一点消息都没有。

母亲急了。

⑥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我家的麦子能搭镰了,若再等下去……母亲心焦似火。

第二天一早,母亲带领我们上了地。

整整折腾了三天,才勉强割了三亩来地。

母亲心焦了。

⑦第四天天快黑时,跟在身后拾麦穗的妹妹突然举起小手喊道:

“快看呀,爸爸回来啦,有杏子吃啦!

”我赶快抬起头看,不见人影,却忽然发现身后未割的麦子一阵潮水般涌动,有人在麦浪里伏腰挥镰。

“哦!

是爸爸,爸爸回来啦!

”我和哥哥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声。

母亲两眼霎时湿润了。

父亲很快赶了过来,在他身后排着一列士兵般的麦捆子,一件件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的。

父亲对我们苦涩地笑一笑,淡淡地说:

“路上耽搁了,回来晚了……”

⑧我骤然觉得父亲陌生了许多,才二十来天工夫好像隔开了好多年,蓬乱的长发上蒙着厚厚一层尘土,颧骨山崖般凸出来,脸颊水坑一样陷进去,暗淡无光的眼珠一下子掉进了又深又大的井口似的眼眶中;

裤腿裂开一道大口子,一尺来长的灰布条有气无力地耷拉在膝盖上。

妹妹兴奋地一把抓住挎包翻了个底朝天,见什么也没有,“哇”的一声哭了。

父亲擦把汗,手笨拙地伸进瘪瘪的裤兜,费力地摸索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

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滚出一个黄澄澄的大杏子。

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颤动,好大一会才嗫嚅着说:

“活难寻……没挣下钱……生了病……买了一颗……好赖尝一点……”说着父亲把杏子给了妹妹。

妹妹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用婆娑的泪眼看看手里的杏子,走到母亲跟前举着杏子说:

“妈,你吃吧。

”母亲把杏子凑到唇边轻轻沾了沾,然后塞给了我。

我紧紧地攥住这颗温热的杏子,望着父亲那张瘦削、苍凉又略显惭愧的脸,悲切地说:

“爸爸,还是你吃吧,我吃杏仁。

”父亲接过杏子在牙上碰了碰,说:

“多好的杏,真甜哩。

”父亲说着把杏子随手给了哥哥。

哥哥小心地用门牙微微咬破一点皮,舔舔舌尖,咂吧咂吧嘴,又塞给了妹妹。

⑨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雇麦客的人少了,父亲没找到活。

正要回家,遇到一个孤单无助的老婆婆。

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

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

父亲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里外的家。

⑩那颗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的攥着,到第二天晚上才吃完。

第二年春天,我家门前的院子里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杏树苗。

至今,那棵杏树还长在我家的院子边上,长在我的记忆里。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全文看,文中的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一棵杏子在妹妹,母亲,我,父亲,哥哥,妹妹之间传来传去,这一细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每个人都有自己深爱的父亲,你觉得你父亲身上最值得你敬佩的是什么?

试说说理由。

5.第⑦段中,“父亲”为什么“苦涩地笑”,又“淡淡地说”?

(3分)

6.第⑧段中,“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7.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摇啊摇啊,采莲船

时光如梭,童年记忆里的许多人和事已渐行渐远。

在不多的记忆片段中,唯有那活跃于乡下的乡村土戏———摇“采莲船”,犹如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常常在我的记忆里飞旋盘桓。

它是一首首赞美家乡美丽,人民勤劳的咏叹调,如今它又成了留存我心中的那支幽深的思乡歌……

记得每年的元宵节,总有以我爹为首的好事佬拉起一帮人,自编自唱“采莲船”调儿恭贺新禧。

那采莲船是由村里心灵手巧的小媳妇们用竹子和各色绸缎编扎而成,色彩艳丽,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只洪湖水里的大花船。

采莲船的戏班里分打乐组、唱腔组和动作组,六七个人就可组成一套班子开演了。

别看当时的乡民们日子贫苦,但他们对这种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精神,是现在的我们所不能比的。

他们把那种土得掉渣的原生态民间小戏当作了精神大餐。

当村头的大喇叭通知这天要玩“采莲船”了,于是大家早早收工,吃完饭,洗个澡,换上新衣服,呼儿唤女出动了。

家长们牵着大的,背着小的,提着灯笼,打着火把,挤着感着涌向戏场子,生怕去迟了抢不到看戏的最佳地儿。

随着一声长号吹响,场外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采莲戏开演了。

只见由我爹扮演的艄公手握船桨,踩着锣鼓的节拍,一晃三摇地划着船儿出场了。

只见漂亮的采莲姑娘随着艄公的唱腔和船儿的摇摆左舞右蹈,他们时儿作轻盈前行状,时儿作迎风冲浪状,时儿又作泊船采莲状……船的尾部还跟着一个穿青衣的小生,摇一把大蒲扇,小丑儿样的尽显滑稽之能事。

船儿晃晃悠悠,划到稍稍富裕点的汪老大门前,只听见爹扯开他浑厚圆润的嗓子,一板一眼的唱开了:

“采莲啊船儿采莲灯,叫声同志们你是呀听——采莲船儿才开锣,我来到汪府送恭贺,一恭贺,二恭贺,恭贺贤东富贵多。

采莲船儿把脚跌,门神对子两边贴,左边贴的秦叔宝,右边贴的胡敬德。

伴着优美的鼓点,爹边划边唱得抑扬有致。

吉祥顺耳的唱词乐的汪老大全家出动,满场子发着香烟和瓜子,甚至还塞给戏班子一个“红封子”。

“嚓——嚓——嚓嚓泽……”一阵锣鼓响过,船儿又旋到了胖三嫂家门口,爹又边划边唱:

“手拿呀艄杆儿把船划,我今儿到了三嫂的家,三嫂的礼性真是大,又是烟来又是茶。

手拿蒿杆儿一仗高,各位同志听根苗,府上的嫂子风格高,好像当年的阿庆嫂!

三嫂是村里公认的孝顺贤慧媳妇。

听着悦耳的贺词儿,三嫂早已乐颠颠的端出花生,米子糖给大伙儿吃,并给辛苦了大半夜的戏班子成员端来热乎乎的荷包蛋和泡米子……当然,爹的那碗黄里透红的荷包蛋是被馋巴巴的我们兄妹仨瓜分了的。

那时的我很佩服爹出口成章的口才。

他临场编来的唱词幽默诙谐,切合实际,常常惹得满场子人哈哈大笑,掌声不绝。

混夹在人群中的还是黄毛丫头的我,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快快长大,也去当一回漂亮的采莲姑娘……

夜已渐深,采莲船已玩遍了大半个村寨,乐队也敲响了收场鼓。

这时瞌睡虫也开始袭来,大人们又开始唤各家的娃子归家了。

带着满心的欢乐和浓浓的倦意,我跟着火把组成的长龙走向家去。

隐隐约约中,听得清远处的鸡已开始打鸣,新的一天已不觉来临……

11.(2分)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12.(2分)本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摇“采莲船”的?

13.(2分)摇“采莲船”在作者的记忆里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4.(3分)细读我爹对汪老大和胖三嫂的唱词,从语言欣赏角度举例,说说好在哪里。

                               

15.(3分)读完本文,一定会勾起你对儿时生活的记忆,请用60字以内写一个你记忆最深的童年游戏。

第四篇章

(台州)蜜蜂

丰子恺

①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

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

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

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②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

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

  ③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

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攒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④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

我看它每一次攒,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

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

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

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

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

  ⑤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

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

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

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

  ⑥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

我家祖母年年养蚕。

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

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

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攒得出去。

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

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⑦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

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

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的不能工作。

除非给他开窗;

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

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

⑧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

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那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

  ⑨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

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

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

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杀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

8、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第②段加点的“才”字中读出了什么。

答:

9、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中加点“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3分)。

10、细读第⑥段,完成以下任务。

(4分)

⑴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

请结合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

(2分)

⑵联系上下文,说说本段画线处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11.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