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215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②增量资本-产出比一般趋于下降。

③模型暗含资本-劳动比例不变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

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技能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不能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代替资本,增加产出。

4.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它的假定是新古典主义的。

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不变的假设被取消,加上资本和劳动完全替代、边际报酬递减等新古典假设。

(1)前提条件

①假设全社会只生产一种商品Y。

②储蓄函数是S=sY,s是储蓄率<

1,常数。

③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④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2)理论含义

人均储蓄量和投资量,可以用于两个部分:

①人均资本k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这被称为资本深化。

②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nk,这被称为资本广化。

含义要想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须不断提高储蓄倾向和降低人口出生率(与现实不符合)。

5.HDI指标

人类发展指数(Humendevelopmentindex)(人均GDP与HDI排名的相关系数达到0.958)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

综合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准三个指标。

将世界各国分为三类:

高度(0.8-1)、中度(0.51-0.79)、低度(0-0.50)人类发展。

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6.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收入分配的类型:

①功能分配

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

土地——租金

劳动——工资

资本——利润

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起源于大卫·

李嘉图,他以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为主体,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或做出的贡献,对国民收人分配问题进行研究。

②规模分配

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

规模分配取决于拥有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和价格

体现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它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分析某一阶层的人口或家庭的比重与其所得的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什么因素决定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分配结构

7.资本的形成

资本形成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储蓄阶段;

(2)储蓄转化为资本阶段;

(3)资本转化为生产能力的阶段。

8.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存在两个恶性循环怪圈:

(1)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

→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供给角度);

(2)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角度);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各行业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对该理论的批评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行为)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

9.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v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v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v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OF以后)。

在E点,人口处于静止状态。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在E点,国民收入增长率为0。

●低水平均衡陷阱

人均收入位于超过OE,但低于OF之间的任何水平,都将引起比国民收入更快的人口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进一步降低。

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

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

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

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理论批评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10.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是指投资的大推进,“大推进”理论强调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投资所以要“大推进”是因为“经济的不可分性”,主要是因为工业化所必须的社会分摊资本---社会基础设施是不可分的。

11.储蓄的分类

 

12.政府的强制储蓄

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强制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储蓄

常见的强制储蓄手段包括价格结构的调控和制造通货膨胀

政府通过计划手段随价格结构进行调节和控制,压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或抬高非生活必需品如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以缩小消费规模,增加储蓄

价格结构调控的后果:

●降低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储蓄

●同时可降低了居民收入(工资),企业利润提高,政府通过征税或收缴利润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可转化为政府储蓄

这一政策的弊端:

◆价格结构的调控人为扭曲了市场价格,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不健康

◆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制造通货膨胀

●效果

政府可将多发行的货币直接用于投资品的生产,促进资本形成

通胀导致名义收入提高,在累进税制下,政府的税收提高

企业成本增加慢于收益增加,利润上升,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上升

13.马尔萨斯人口论

1.两个公理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2.自然的人口法则

(1)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力量的阻止。

(3)这些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抑制、罪恶和贫困。

3.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把这种由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客观地制约人口数量的思想称为“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简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PopulationTrap)。

当人均收入提高时,人口增长速度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除非投资规模增长能够提高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由于人口增长有自然的极限,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

因此,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一个“人口陷阱”。

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落后国家要摆脱“人口陷阱”,不外乎两条,或者是大规模投资,使其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但这样做对落后国家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或者通过有效措施抑制人口增长。

4.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

(1)许多前提和假设条件过于简单化,并不符合现实。

(2)马尔萨斯将人均国民收入看成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因素,好像人口的增长就是依据生活资料的状况决定的,这过于简单化。

14.人口转变理论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阶段

第一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

第二阶段: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

第三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型

由于科学的进步带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药费用降低,加之国际的援助,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的已经灭绝,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并不是建立在国内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在脱离国内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从外部嵌入的,是在国际援助下医药卫生和保健事业发展的结果。

15.人口转变

按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将人口增长和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相继转化即称为人口转变

1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不同(略)

17.人口生育的微观理论模型

1.生育理论

孩子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投资),从而使消费者(家庭)对于孩子的需求,就像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样,成为一种经济的、理智的选择。

可将这些关系用数学式表述如下:

DC=f(C,Y,Px,T)

式中:

DC表示对孩子的需求量,

C表示养育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

Y表示家庭的收入水平,Px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

T表示相对于孩子、家庭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

模型表明: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过高并长期居高不下,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经济停滞不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国家越穷,人口越多;

人口越多,国家越穷。

这种经济与人口的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几乎成为了一种客观规律。

●如不迅速扭转经济落后的状况,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过度增长的境况。

●发展中国家农村出生率高、城市出生率低的差异。

●在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由于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大,对子女偏好较小,因而出生率低。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小,对子女偏好较大,因而出生率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地区。

18.人力资本及其形成途径

人力资本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所形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实质是人力投资在劳动者身上的凝结,具体体现为人的工作智能和技能。

人力资本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

量是指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在有用工作岗位上的数量;

质是技艺、知识、工作熟练程度、管理水平等等。

形成途径

1.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正规的初等、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支出;

2.用于保健方面的支出:

医疗保健和食品等支出

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

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19.教育的收益与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教育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教育社会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教育的收益

是指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教育的收益按其收益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是指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了解某一教育决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20.传统农业

⑴传统农业的技术非常落后

⑵“贫穷但是很有效率”

⑶传统农民对市场及价格变化的反应是灵敏的

⑷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familyfarm)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

21.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必须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进行这种改造所需要的特殊新生产要素现在是装在被称为技术变化的大盒子里,必须从这个盒子里取出这些要素,对它们进行分类,并找到使得受传统农业束缚的农民能获得并接受的方法。

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进行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

22.幼稚型技术变迁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由市场力量引导的,是对于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技术变化

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

23.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略)

24.农业的作用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产品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

1.食品贡献

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

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

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更为巨大,并在长时间内继续增长。

若粮食供给不足将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

2.原料贡献

指为诸如食品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3、市场贡献

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比重大,农村人口更占多数,因此农村必然是国内产品的重要市场。

农业一方面向非农部门出售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另一方面从非农部门购买投入品和消费品,从而刺激非农部门的发展。

4、要素贡献

是指农村农民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通过各种方式向城市工业转移。

5、外汇贡献

是指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25.工业的作用

1、促进农业发展

需求方面

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客观上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非农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农业发展提供市场贡献

供给方面

提高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生物技术等)

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国家财力,提供资金

2.提供多样化产品

生存必需品-工业消费品生产的多样性

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断追求新产品和服务

——(人们的消费欲望多种多样,且具有递减的趋势,工业部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提供新产品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用。

3.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

后向联系(回顾影响):

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之间的联系。

钢铁-采矿业

前向联系(前瞻影响):

一个产业同向吸收它的产出的产业之间的联系。

钢铁-机械、汽车

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4.有利于资本形成

工业部门的再投资--与农业部门比较

5.提高总量生产率

26.工业化的指标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保持不变。

标志体系:

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工业自身的装备水平,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27.霍夫曼系数

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工业结构趋于重工业化。

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例,即霍夫曼系数来衡量。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净产值/生产资料净产值。

工业化分为4个阶段:

霍夫曼系数分别是5、2.5、1、小于1。

28.平衡发展战略

依据:

社会基础资本和需求的不可分。

1.社会基础资本不可分性

2.需求的不可分性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例:

鞋厂与100家工厂组成的互补系统

平衡(均衡)发展战略的代表

即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29.不平衡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

1.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2.优先发展重工业

3.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

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希曼。

主要观点是: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局限性:

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30.三个人口流动模型

一、刘易斯模型

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基点:

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农村部门与现代城市部门并存

1.前提条件

无限劳动供给

定义: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原因:

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

农村收入为生存收入

2.模型意义

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

把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结合

把工业化、资本积累、人口流动有机结合

3.缺陷

(1)资本-劳动比例始终不变与现实不符

(2)农村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0或接近0问题

(3)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4)工业部门工资趋于上升(曲线上升)

(5)城市也存在大量失业

二、拉尼斯-费模型

1.基本观点:

三阶段划分

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他们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

(1)剩余劳动力阶段,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平均农业剩余保持不变,工业最小补偿工资也不变,劳动力无限供给;

(2)隐蔽性失业阶段,存在隐蔽性失业,平均农业剩余下降,农产品价格上升,工业工资补偿性上涨,到达“第一个转折点”。

(3)农业商业化阶段,平均农业剩余下降得更快,引起工资上涨的“第二个转折点”

2.主要缺陷与贡献

贡献

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发展

农业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考虑到人口增长对工业部门扩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利条件

缺陷

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

农业收入不会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

3、托达罗模型

1.基本观点

一个农业劳动力决定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而且还决定城市失业状况(找到工作的预期与概率)。

按托达罗的城市预期收入解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M=f(d)f’>0

(1)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的增函数。

其中城乡预期收入差异d可以表示如下,

d=ω·

∏-γ

(2)

式中,ω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γ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表示就业概率

∏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

2.政策含义

通过城市现代部门来既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

一切人为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3.特点与缺陷

优点:

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是上升的

就业概率与预期的使用

强调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不可想象的

找不到工作宁愿在城市闲置

找工作与抽彩票等同不符合现实

31.城市化指标

1、城市化:

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和特征: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

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并在总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32.劳动力不足

(1)公开失业:

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一些人不愿接受能够得到的就业机会而造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可做的劳动者。

(2)就业不足:

指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的时间。

(3)职业损伤。

有些人由于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医疗保健条件而受到伤害,从而不能全日工作。

(4)不生产的工人。

指工作小时较长,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本,生产率极低,产出甚至还不能补偿生活需要。

(5)表面上有工作但又利用不足

33.外资利用缺口模型

钱纳里的“两缺口”理论

需求方面:

Y=C+I+(X-M)

供给方面:

Y=C+S

于是:

I-S=M-X

这就是两缺口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I-S是储蓄少于投资的部分,被称为储蓄缺口

M-X是出口少于进口的部分,被称为外汇缺口

两缺口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它实际拥有的资源,出现了发展瓶颈

“三缺口”模型

钱纳里重视后两个阶段,提出了“两缺口”模型

赫尔希曼等认为还有第三个缺口,即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的缺口,也必须引进外部资源来填补

具体策略:

实行“一揽子”计划,注意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的配套引进

“四缺口”模型

再加一个税收缺口,即实际税收与日益扩大的财政支出之间的差额

弥补税收缺口也离不开外部资源(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34.外债规模指标及警戒线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IMF等的定义,外债是在任何特定的时期,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负债。

严格的说,国际援助中需要还本付息的部分也属于外债

偿债率(外债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的出口收入)——表明一国的还债能力(★20%)。

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的出口收入)——表明一国的负债能力和风险能力(100%)。

经济债务率(外债余额/当年的GDP)——表明一国的外资利用效率(30%)。

偿债比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外债总额)

●优化期限结构(短期债务警戒线25%)*

●优化种类结构(政府贷款、商业贷款,其中商业贷款不宜超过60%)*

●优化币种结构(与出口创汇结构保持一致)*

●优化利率结构(固定、浮动,固定利率外债不应低于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