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4423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无性

鞭毛菌亚门

卵细胞

游动孢子

接合菌亚门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子囊,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担子菌亚门

担孢子

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

半知菌亚门

不知

菌丝的变态类型:

吸器;

厚垣孢子;

产生假根;

产生菌环,菌网;

产生附着胞;

真菌的菌丝组织体:

菌核;

子座;

根状菌所

转主寄生:

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革兰氏染色反应:

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和碘液处理后,再用酒精或丙酮洗后不退色的是阳性反应,洗后退色的为阴性反应。

植物病原物生物类群各种病害大家认真看课本。

11,病害诊断

1,田间观察

2,分清虫害,病害,机械创伤(机械创伤:

短时间内突然发生;

虫害:

一般有虫子留下的痕迹如虫蜕。

病害:

有病变过程)

3,若为病害,分清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从点到片到面)

4,若为侵染性病害,进行症状诊断

如果有病症

(1)有脓状物病症是细菌病害。

(2)有颗粒状物,粒状物,煤污状物,点状物,锈状物,霉状物,伞状马蹄状物等为真菌病害。

如果没有明显病症,则拿到实验室进行镜检,看有无喷菌现象,如果没有,进行恒温恒湿培养,再进行

(1)

(2)。

5,若什么症状也没有,初步诊断为病毒病害,再用血清学反应做进一步鉴定6,对植物受害部位进行切片染色来诊断线虫病

真菌特征:

1,真菌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2,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3,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chitin)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真菌不含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菌:

无真正的细胞核,单细胞生物。

特点:

体积小;

结构简单,具细胞结构,芽孢,荚膜,鞭毛等。

植物病原细菌为杆状,不产生芽孢,全部带有鞭毛。

喜中性或微碱性环境。

12,致死温度:

高温处理时,在10分钟内,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温度。

14,稀释限点:

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的稀释浓度。

15,钝化温度:

高温处理10分钟能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16.体外存活期:

20℃时病毒汁液在离体条件下,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

病毒是否在介体体内循环

持毒时间

非循回型

口针型非持久性

循回型

非增殖性半持久性

增殖性持久性

17.线虫病:

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性状与一般病害性状相似,称为——

线虫食道腺对寄主的影响:

刺激寄主细胞的增大,形成巨细胞;

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和根过度分支等畸形;

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

溶解细胞壁及中胶层,破坏细胞及使细胞离析。

线虫致病性的表现P46线虫生活在耕作层内。

18.联合作用:

有些线虫和真菌联合对植物的危害远远超过两者中任何一个单独造成的后果,此情况称——

非侵染性病害病因:

营养失调;

光不足或太强;

温度湿度不适;

土壤次生盐渍化;

有害物质;

半寄生植物:

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退化,只需从寄主体内吸收部分营养物质。

如桑寄生

全寄生:

无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寄主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如菟丝子,列当

冷害:

0℃以上冻害:

0℃以下

第三章

一.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1,按病理分:

接触识别(寄主表面识别)和接触后识别(特异性反应)2,按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

亲和性识别(植物无抗病反应)和非亲和性识别(植物有抗病反应)

识别机制:

细胞-细胞识别和分子-细胞识别

二.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酶的作用:

分解寄主的细胞壁

毒素(非专性寄生物所特有)的作用:

杀死寄主,进行腐生

生长调节物质及作用:

导致寄主不正常的生长。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

致病变种:

通常指细菌病原物

致病专化型:

通常指真菌和线虫等病原物

三.寄主抗病性类型

1免疫:

植物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无症状

2.抗病:

植物表现为发病较轻,症状轻

3感病:

植物表现为发病较重

4.耐病.:

植物表现为发病较重,但是产量损失较小

5.避病:

植物生产期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期。

18.垂直抗性:

又称特异抗性,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

其抗性强容易丧失,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19.水平抗性:

又称非特异性抗性,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无特异的相互作用,抗性不强但却持久。

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固有抗性P57

抗病性机诱发抗性:

病原物侵入后植物产生的抗性。

表现:

植物木质化过程加强,产生乳头状突起,产生胶质,侵填体和植物保卫素。

第四章

一.1,昆虫纲的基本特征P63

(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明显集合成头,胸,腹部三个体断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生有一对触角和口器,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生有三对足,还有两对翅

(4)腹部是生殖和代谢中心,腹腔内含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2.,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

种类最多

分布广泛

数量最大

3,繁盛的原因:

历史久远

相对体小

有翅善飞

食性广泛

繁殖力强

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第五章

二,昆虫的头部

1,根据昆虫口器的着生方向,昆虫的头部形式可分为:

下口式(头的纵轴与身体纵轴垂直)

前口式(头纵轴与虫体纵轴平行或成钝角)后口式(头纵轴与身体纵轴成锐角)

2,触角:

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

功能:

嗅觉,触角和听觉,在种内和种间化学通讯,声通讯和触觉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

3,单眼和复眼:

复眼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具成像作用。

单眼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和方向,无成像功能。

4,口器类型

咀嚼式(取食固体食物)

吸收式(取食液体食物),吸收式又分为虹吸式和舐吸式

刺吸式(取食寄主体内的液体)

嚼吸式(取食固体和液体)

5,口器结构:

上唇:

头壳下方的一薄片,具有味觉作用

上颚:

左右两个坚硬的齿状物用以磨碎切断食物

下颚:

用以抱持食物送入两个上颚之间,下颚须是感觉器官

下唇:

托持食物和感觉作用

舌:

基部有唾液开口,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合。

6,不同口气的危害特点p74

三:

胸足的基本构造: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翅的类型

胸足的各种类型P77

五:

昆虫的体壁

昆虫体壁的作用:

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受机械损伤和防止外来物的侵入。

外骨骼与内骨骼的区别:

外骨骼是死的,不增长:

、;

昆虫要脱皮;

外骨骼其保护作用;

昆虫体壁的构造P82图

昆虫体壁的色彩:

色素色(体内某些化学物质产生颜色)

结构色(昆虫体壁上的细微结构对光波的散射产生)

混合色(色素色和结构色的混合)

六昆虫的内部器官P83图

1,消化系统:

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

摄取食物,磨碎和暂时贮食

中肠:

分泌酶,消化和吸收营养

后肠:

排泄和重吸收

2,排泄系统:

主要是马氏管,能吸收含氮代谢废物

3,循环系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

主体是背血管。

特点P84(认真看课本)

4,呼吸系统:

以气管系统进行循环。

依其结构和功能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

气门的分布:

中胸和后胸各一对,腹部一到八节各一对。

5,神经系统:

昆虫的感受器有感触器,味觉器,听觉器,嗅觉器,视觉器和温湿感受器。

6,昆虫激素:

由虫体体内的各种分泌腺分泌的微量的化学物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内激素

(1)脑激素:

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发和活化咽侧体和前胸腺

(2)蜕皮激素:

由前胸腺分泌,促进代谢活动和激发蜕皮的作用

(3)保幼激素:

由咽侧体分泌,促进体内各组织保持原来的形态和生长,同时抑制成虫器官的分化和生长。

外激素:

可调节或诱发同种昆虫间的特殊行为,如性诱导,群体集结,跟踪,报警等

第六章昆虫生物学

一.生殖方式:

1,两性生殖,昆虫中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每一粒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

2,孤雌生殖:

偶发性孤雌生殖:

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偶尔产生未受精的卵,如家蚕

经常性——: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周期性——: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如蚜虫

3,多胚生殖:

一粒卵能发育成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个体

4,胎生:

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生殖方式。

二P87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

特点,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每粒卵发育成一个个体。

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产生未受精的卵如家蚕

孤雌生殖经常性——: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周期性…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而交替进行如蚜虫

多胚生殖:

一粒卵能发育成2个以上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子代的生殖方式。

胎生:

卵在母体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生殖方式。

幼体生殖:

昆虫在幼虫期进行生殖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1,胚胎发育又叫卵期,指卵自母体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

2,幼虫期:

昆虫的幼体自卵内孵出到发育到蛹为止(完全变态)

若虫期:

昆虫从幼体自卵内孵出到发育成成虫为止(不完全变态)

(1)孵化:

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

(2)蜕皮:

昆虫幼期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的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

(3)蜕:

昆虫生长过程中,脱下的旧皮称蜕。

虫体的大小由虫龄表示。

(4)龄期:

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3,全变态幼虫的类型

(1)原足型幼虫

(2)多足型幼虫(3)寡足型幼虫(4)无足型幼虫

4,蛹:

是昆虫由幼虫转变成成虫时,必须经过的特有的静息状态。

化蛹:

末龄幼虫脱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蛹期:

自化蛹至羽化成成虫所经历的时间。

蛹分为:

离蛹(裸蛹),被蛹,围蛹。

5,成虫期

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脱皮而出的现象。

自羽化至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

雌雄二型:

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存在着二型现象。

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身体大小,特色,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现象。

6,性成熟与生殖力

交配前期:

自羽化到第一次交配的间隔期

产卵前期:

自羽化至第一次产卵之前的间隔期(蜂王一生产几次卵)

三昆虫变态

变态: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此现象称……

全变态:

幼虫与成虫之间不仅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栖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不全变态:

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而逐步显现,因此成虫在形态上和幼虫的分化不是很大,生活习性相似。

经过卵,若虫,成虫

四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自卵(或幼虫和若虫)发育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一个世代或生命周期。

昆虫自卵或幼虫产离母体发育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昆虫的寿命。

世代重叠:

有的多化性昆虫产卵期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

生活史:

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个体发育过程。

年生活史:

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

昆虫的习性

休眠:

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生活环境消除时,昆虫便可以立即恢复发育。

滞育:

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都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休眠和滞育的意义:

使昆虫能应付许多陆生环境所特有的变动不定的条件,能够使一个种安全度过极其不利的环境条件或能在短暂的有利阶段完成发育。

3,食性:

植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肉食性,腐蚀性,杂食性

4,趋性和假死性

趋性:

指昆虫对外界因子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假死性:

指昆虫遇到某种刺激时,立刻表现为身体蜷曲,静止不动,或从原处跌落下来呈死亡状态,稍停片刻后有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5,群集,扩散,迁飞

群集:

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扩散:

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主动扩散:

昆虫由于觅食,求偶,避敌及趋性等引起的小范围的空间变化。

被动扩散:

由于风力,水力,动物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昆虫空间变化)

迁飞:

指昆虫通过飞翔成群而有规律的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第七章昆虫的分类

物种:

分类的基本阶元,很多相近的种集合为属,很多相近的属集合为科,依次向上归纳为更高的阶元,每一个阶元都代表着一个类群。

种:

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以其他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直翅目

缨翅目

半翅目(蝽)

同翅目

鞘翅目(甲虫)

鳞翅目(蝶蛾)

膜翅目(蜂,蚂蚁)

双翅目(蚊子,苍蝇,虻)

体型

中到大型

小型

小至中型

小到中型

体小到大型

咀嚼式或嚼吸式

口器

咀嚼式下口式

锉吸式后口式

刺吸式前口式

刺吸式,喙三节,后口式

咀嚼式

成虫:

虹吸式。

幼虫:

刺吸式或舐吸式,下口式

触角

丝状或剑状

丝状或念珠状

丝状

丝状或刚毛状

形状不一

蛾(羽毛状,丝状)蝶(球杆状)

形状多样

芒状,念珠状等

复眼发达,单眼2~3个

复眼发达

有或无单眼

无单眼

一对复眼,单眼两个

前翅

狭长,复翅革质

翅狭长,2条纵脉,周缘具长缨毛

半鞘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胸部腹面有臭腺

膜质或革质

前翅鞘翅

2对翅,膜质,有鳞片

膜质,前翅比后翅大,前后翅以翅钩连锁

膜质

后翅

宽大,膜质

退化为平衡棒

前足为开掘足或步行足,后足一般为跳跃足

足末端具泡状中垫,爪退化

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跗节一般3节

跗节五节

变态类型

渐变态

(不完全变态)

过渐变态

多为渐变态

全变态

第八章

一.1,温度

低适温区:

8~20℃

有效温区最适温区:

20~30℃,能量消耗最少,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大,寿命适中

高适温区:

30~40

停育低温区:

昆虫在发育起点一下的温度范围内并不死亡,而是因

温度降低而成昏迷状态,当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到适宜温区后,仍可恢复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但若是时间持续过长,则有致死作用,该温区称……

致死低温区:

如果温度在继续下降,昆虫的体液就会析水结冰,从而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不可复原的变化而死亡,此温区成……

有效积温法则:

指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并且完成这一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

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的累积值是有效积温。

公式:

K=N(T-C),K为有效积温,T为平均温度,N为发育天数,C为发育起点温度。

在可能生殖的温度范围内,生殖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2,湿度

湿度主要通过影响虫体水分的蒸发而影响昆虫的体温和代谢代谢速率。

4,光

昆虫的可见光范围与人的不同,昆虫能见的光在250~700nm之间,即可见紫外光,不可见红外光。

光的强度影响昆虫的昼夜活动节律和行为,如交配。

5,风

昆虫在微风时常逆风飞行,当超过一定风速时,则顺风飞行。

经经常刮大风的地方,无翅型的昆虫的比例高。

二,生物因子

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生存,繁殖和种群数量动态的生物因子主要是食物与天敌。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有4个明显的特点:

1,非全体性2,密度制约性3,相互性4,不等性。

三,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土壤温度:

土表比下层温度变化幅度大,土层越深,温度的日变化越少。

2,土壤湿度:

影响昆虫对水分的吸收

3,土壤的理化性质:

影响昆虫的分布,种类组成与活动。

第九章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一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之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引发病害的全过程。

侵染过程分为:

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1,侵入前期(又叫接触期):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部位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机构的时候。

2,侵入期:

病原物在侵入点侵入寄主细胞或组织到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所经历的时期。

侵入途径:

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3,潜育期:

病原物从侵入和建立寄生关系并从寄主获得营养物质而进一步发展壮大,到植物表现明显的症状所经历的时期。

4,发病期:

病原物经过潜预期的定植和扩展,最后在植物体引发局部或全株病害症状的时期。

·

病害循环:

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主要涉及: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1)生长季节开始后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田间植物上发生的第一次侵染称初侵染。

大多数初侵染是由有性孢子引起的。

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在植物体内或体外产生大量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侵染更多的植物,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侵染。

(2)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

1,田间病株2,种子(方式:

混杂,附着或内生)苗木及其他无性繁殖的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粪肥6,昆虫等传播媒介

(3)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植物病害的流行:

病原物大量传播,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发生病害并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单年流行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传播,扩展的过程,并造成严重流行的病害,发生多次再侵染。

积年流行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一年只完成一个侵染循环,年增长率相对较低,需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才能引致严重损失。

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

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有利的环境条件

植物病毒的流行动态:

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

时间动态:

是指病害从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寄主群体中发病普遍率和严重度不断增加,直到病害衰退的过程。

空间动态:

是指病害发生后,由于病原物不断繁殖与传播,随着传播距离的延伸,发病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病害停止发展的过程。

并还在田间扩展和分布的形式分为中心传播和弥散式传播。

病害的传播依距离又分为近程传播,中程传播和远程传播。

三植物病害的种群动态

1种群:

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结构:

性比和年龄组配

3,种群的消长类型:

单峰型(斜坡形,抛物线形),双峰型(马鞍形),多峰型(波浪形)

5,种群生长型:

J型生长型和S型生长型

6,种群的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种群基数是指前一个世代或时期昆虫在一定空间内的平均个体数量。

昆虫与生物群落

群落是在一定的空间或一定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单元。

群落结构:

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群落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四病虫害的预测

预测: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间之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状况。

预报:

有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

1,病虫害的调查方法

·

描述病虫害的空间格局的数学模型有:

二项式分布(均匀分布),泊松分布(种群随机分布,最常见的类型),奈曼分布(核心分布),负二项式分布(嵌纹分布)。

(课本图)

取样的调查方法:

典型取样,随机取样,顺序取样,分层取样。

顺序取样又分为:

五点法,对角线法,棋盘式法,分行法,Z字型法等

病虫害预防的方法有:

病虫害预测分为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

发生期预测的方法有:

发生进度预测法,期距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

发生量预测方法有:

有效基数预测法,气候图预测法,经验数预测法,数理统计方法,种群系统模拟

第十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有害生物的三个条件:

危害性,区域性,能随人为因素长距离传播

一植物检疫:

目的是为了切断危险性病虫害人为长距离传播

其重要性:

阻止带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农产品和植物繁殖材料的入境,阻止局部危害的有害生物的地区间传播和蔓延。

其次,通过指导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与国际植物检疫组织的合作谈判,可以为本国的农产品出口铺平道路,维护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利益。

实施内容:

包括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和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转运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疫情的处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1)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和检疫对象的确定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以生物或其他经济为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