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21789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意境。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五首诗歌,背诵。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2)分钟

1.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出示课件2】“风”“雅”“颂”。

导语充满激情,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新课教学(36)分钟

1采薇(节选)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

(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

【出示课件3】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出示课件3】

雨:

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

~雪。

)应该读:

[yù]

③齐读。

提示节奏。

【出示课件3】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

“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

为什么?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课件6】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7、8】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2.初读

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b.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9】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指名读诗,评价。

3.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9】

注释:

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浥(yì):

湿。

客舍:

旅店。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出示课件10】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3《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

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出示课件11】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2】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13】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

你读出了怎样的雨?

(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

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

(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

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词吗?

(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

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

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

下吧,下吧!

多下会儿吧!

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背诵。

【出示课件15】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6】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17】

3.范读,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18】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

【出示课件18】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

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

京城街道。

③酥:

酥油。

④处:

时。

⑤绝胜:

远远胜过。

6.译文:

【出示课件19】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

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

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20】

5《江上渔者》

1.导入。

【出示课件2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

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

(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打鱼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23】

(1)渔者:

捕鱼的人。

(2)但:

只。

(3)爱:

喜欢。

(4)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

你。

(6)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

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24】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

师生齐读(配乐)

6.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25】

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

积累。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不断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对学生的肯定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提出要求,他们有了目标,才会更加努力。

板书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歌,背诵。

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

1.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

【出示课件26】(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7】

简明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36)分钟

2.读课题,正音:

泊(bó)、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3.初读古诗。

理解:

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

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理解: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课件28】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呢?

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

【出示课件29】这首诗的大意是: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

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最美的江南,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

(“绿”)。

5.知背景,入诗境。

【出示课件30】简介背景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5.读全诗,背全诗。

【出示课件31】

7《游园不值》

1.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

(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32】

你了解叶绍翁吗?

【出示课件33】“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

(“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

“值”,遇到。

“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生汇报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

【出示课件34】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悟诗情。

【出示课件34】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

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应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

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下锯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

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35】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4.悟诗境,反复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

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

(指导朗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如果你是诗人,会怎样读这两句?

(指导朗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

(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

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

(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6.齐读、背诵。

【出示课件36】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

【出示课件37】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38】(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诗,通词句。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出示课件39】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正音:

“那”同“哪”【出示】,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

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出示课件40】3.理诗意,悟情感

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指导感情朗读。

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

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

)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

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

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

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

“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

【出示课件41】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9《浣溪沙》

1.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

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2】全班齐读诗歌。

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

【出示课件4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

【出示课件44】

①读准字音。

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

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理诗意,悟情感。

【出示课件45】

理解:

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

《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

画面有何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

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理解:

《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出示课件46】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

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

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

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