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14005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7.(2011年高考福建卷)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8.(2011年高考北京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9.(2011年高考北京卷)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0.(2011年高考四川卷)(节选)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忽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1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料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编制)

(2)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11.(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

“其志行善者,则举之;

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2: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3: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2.(2011年高考安徽卷)(节选)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170)材料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13.(2011年高考浙江卷)(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2: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解析】选C。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指西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是秦末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反抗精神的产物。

故C项正确。

2【解析】选C。

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目材料的信息并联系齐桓公采取的措施进行思考。

错误,题目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并且管仲也没有过类似的措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故正确。

错误,“初税亩”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的,故选择C项。

3【解析】选B。

根据对题目信息的解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044年签订的宋夏和议,其内容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重开边境贸易等,故正确;

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排除;

约为兄弟之国是1005年宋辽和议的内容。

综上所述,选择B项。

4【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兴趣,让人们积极参与到政治中来,由此判断出是科举制;

第二句话“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通过科举考试,士子群集于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5【解析】选D。

从唐朝进士出身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基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因此科举制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A、C两项错误;

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特权垄断局面,并不是它的翻版,B项错误;

但是,士族子弟仍占71%的录取比例,说明科举制还不完善,D项正确。

6【解析】选B。

从材料“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是授予江浙行省处理紧急事务的权力,故B项正确。

7【解析】选D。

根据对题意的分析可知,题目强调德礼是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是为了迫使人们接受政治教化的外在强制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因此选择D项。

德礼与刑罚的目的均是为了政治教化,故A、B两项错误;

C项明显不符合题目材料信息的内涵。

8【解析】选C。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通过设置中朝,限制丞相的权力,A项错;

三长制是北魏设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B项错;

清朝不设丞相,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C项。

9【解析】选A。

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历代统治者把其作为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故在全国范围内大肆修建文庙,宣扬儒家思想。

A项符合题意;

B项表述与题干无关;

程朱理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C项错;

文庙兴建是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D项错。

10【解析】第

(1)问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讲的是怎样用人,即扬长避短;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讲的是用人标准,任人唯贤。

(2)问从表格数据可知经历了逐步减少和逐步增多的两个变化,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和废除、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的影响分析原因。

【答案】

(1)扬长避短;

虚怀纳谏;

知人善任;

任人唯贤。

(2)变化:

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

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

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11【解析】解答第

(1)问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及“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及其原因答题,要求学生对材料逐一阅读,归纳出秦至唐朝官员选拔的观点,并对照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以求答案的完整。

其次,依据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归纳这些变化的时代因素。

解答第

(2)问时,主要是结合清末学校教育的主要变化,进而归纳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演变中所渗透的选官方面的认识和时代要求。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适应时代需要;

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2【解析】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从材料中“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可以判断此时实行的是科举制,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已经由九品中正制转变为科举制。

影响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两方面分析。

【答案】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3【解析】解答第

(1)问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从“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以判断出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以判断出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差别可以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二小问的主张较易得出,评价注意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

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

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选考五探索历史的奥秘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2人类起源之谜3二里头文化4三星堆遗址5米诺斯宫殿遗址6玛雅文明7大津巴布韦遗址选考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

(2)圣彼得大教堂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5)昆曲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2)奥斯威辛集中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