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记者证考试广播电视业务知识.docx
《编辑记者证考试广播电视业务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辑记者证考试广播电视业务知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编辑记者证考试广播电视业务知识
广播电视业务知识
【广播电视业务重点考察考生的广播电视采编能力,要求考生掌握采、写、编、评的基本技能】
【150分钟闭卷、笔试满分100选择、案例分析、写作】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
·定义:
新闻采访指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的活动。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
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2。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1)熟悉带机采访:
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传达。
这就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形式的表现性,记者要考虑问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以什么形式发问等等.做好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是整个新闻作品的关键。
(2)灵活把握记者角色:
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3)熟悉操作摄录器材;(4)注重分工协作。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3.新闻线索
·定义:
新闻线索是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和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作用:
①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②新闻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③新闻线索的价值决定报道质量。
·特点:
①比较简单,完整性差;②时间短暂,稳定性低;③只是信号,有待证实;④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主要来源:
①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②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③来自受众的信息;④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4.确立选题的标准
·定义:
选题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鲜性;②重要性;③显著性;④接近性;⑤趣味性。
(2)新闻政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另一标准。
这对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
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做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批示等.
新闻政策标准体现为:
①政治标准。
在我国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包括: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和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条例;合乎风俗人情、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维护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②新闻宣传思想。
(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又一标准。
5。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选题的方法:
①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②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③要看是否符合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选题的步骤:
①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
②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
③可行性论证。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6。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①记者首先要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同时筹划采访预案。
②抓紧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
③记者要补充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④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
⑤设计采访问题。
⑥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
7。
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
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8。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旁观式、参与式.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9.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的定义:
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现场观察的特点:
①观察的直接性;②观察的客观性;
③观察的经常性;④观察的敏感性。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事态;
②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
③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任务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
·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
①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
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
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能“一根筋".
③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④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
⑤记者要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
10.采访对象的选择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
①知情;②愿讲;③善于表达。
11.开放型问题指记者近体诗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
12.闭合型问题只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特定的具体问题。
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如:
“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
”,“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13。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①注意音响的素质;②音响绝对真实;③力求自然;④捕捉特点;⑤音响尽量清晰;⑥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
14.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1)恰当地运用景别。
景别指被拍摄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
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②机位不变时,调整镜头的焦距.
a。
全景:
是一种介绍性景别.除了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外,也常用来表示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又称为“定位镜头”。
b.中景:
这是表现范围相当于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
“观众的视觉注意中心。
”主要用于表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动作、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中景画面可以包容两个以上的人,便于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记者现场采访经常用这一景别.
c.近景:
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画面空间仅能容纳一个人的胸部以上部分,常和中景联用,表现人物的主次关系。
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把主要画面空间留给了人物,人物面部表情异常清晰,所以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
近景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人物的距离,是观众产生与新闻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交流感。
d.特写:
表现人物头部和物体细部的景别。
它比近景的范围更小,可以凸显被摄对象某一富于典型意义的局部。
用放大的方式把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突出地呈现在屏幕上,画面形象单一、醒目,是视觉冲击力最强的景别.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
①正面方向拍摄。
这种角度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特征,画面庄重稳定、端庄静穆。
用于拍摄人物,画面中的人物仿佛与观众面对面交流。
不过拍摄角度的弱点是形体透视性差,缺乏立体感。
②侧面方向拍摄。
分为正侧面拍摄和斜侧面拍摄。
正侧面拍摄,之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正面呈90°角,这个方向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姿态、富于变化的轮廓线条,以及事物的运动特点,一般用于拍摄活动中的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
斜侧面拍摄,指除了正面、正侧面和背面以外的其他拍摄点.斜侧面拍摄时,被摄物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线,从而产生形体透视变化。
这种角度拍摄的画面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纵深感和透视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和场景的空间深度;也有利于区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把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或景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③背面方向拍摄.只从被摄对象的背后拍摄。
这种角度是画面所表现的视线与被摄对象视线一致,让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感受效果。
从背面方向拍摄,观众无法看到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一定的悬念。
④平角度拍摄.拍摄人物时,以记者眼睛的高度为基准。
平角度拍摄的画面,与人平时观察事物的高度一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熟悉。
用于表现物体移动时,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⑤仰角度拍摄。
这种角度能将向上延伸的拍摄对象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
用仰角度拍摄人物,还可赋予画面以崇高、庄严、伟大等内涵,激发观众的赞赏、景仰、自豪感等。
⑥俯角度拍摄。
这种拍摄角度使画面中的地平线上升到画面上端或上端以外,使地平面上分布的景物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表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觉。
用于表现人物,可以展示其位置和活动态势;表现事件则可反映出其总体气势,以及事物各方面的位置或相互之间的关系。
(3)巧妙运用光线。
(4)恰当运用长镜头。
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
长镜头,又称多构图镜头,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的对一个事件、一个场景进行拍摄。
用长镜头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和一个段落,通过持续的时空记录把真实的新闻场景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同时由于加大了单一镜头的表现容量,可以把被摄人物、环境以及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等新闻形象融为一体.
·进行电视摄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真实性原则;②实际原则.
·进行电视摄录的基本方法有:
挑、等、抢.
二、广播电视写作
(五)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用事实说话。
11。
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
①快速及时,先声夺人;②线性传播;③受众广泛;④具体形象,感染力强;⑤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12。
用事实说话: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
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因此新闻中要用事实。
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懂得某个道理,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要让受众接受你的观点,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带他们回到事实中去.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听广播、看电视的受众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事实,而不是观点。
用事实说话,是受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是基本的原则,可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
①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反之,如果选择得不准,哪怕列举出不少事实,记者想说的话或希望表达的观点,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引起歧义。
在大量的事实中,要经过层层集中,选取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中还要选取它的精华,即典型事实。
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②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现场,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观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和说服力。
③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旧事实"。
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作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
④借用同期声说话。
同期声是指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有的原话。
在报道中用同期声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广电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
第一,同期声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
第二,同期声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事实性.如果同期声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权威性.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
这样的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加强了说服力。
(六)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结构线索单一、层次清楚、核心信息处理突出.
13.结构线索单一:
广播电视新闻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
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
14。
层次清楚:
电视新闻的层次经常采用总分方式划分,即先总括然后再将这个内容具体化.开宗明义,头绪清楚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层次的要求。
15。
核心信息处理突出:
对核心信息适当的重复,在主体部分巧妙强化核心信息,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
(七)广播电视消息
16.广播电视消息:
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载体.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用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17.新闻要素:
六个基本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18。
背景:
在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个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的材料。
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与外的各种相关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
抛开这些纵向与横向联系,很难认识和反映事物的真相.所有的新闻报道、记者的一切采访写作活动,都不能不注意新闻事实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应当说是对上述在背景的有选择的反映。
·新闻背景的作用:
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③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19.导语:
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听、收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起到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收视的作用。
·广播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
①选材精粹。
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或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
广播电视消息的导语,只能着重强调某些最重要的要素.事件性消息更注重何时、何事,人物新闻多强调何时、何人,经验性消息更关心何因、结果如何。
②具体形象。
③简短精炼。
④照应主体。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导语是一则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内容及语言上,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或矛盾。
·常见的导语类型包括:
①直接式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以概括的、直播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记者要在纷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精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加以概括和直播陈述。
这类导语的优点是:
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洁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观众听众所理解。
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这类导语。
②延缓式导语。
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东西,引出新闻事实.这类导语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动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受众的好奇。
特点在于,它不是靠单纯事实介绍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受众.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延缓式导语是指先概括新闻事实类别、趋向,再详细交代事实细节,以便受众有适当的心理准备,更好的接收新闻报道事实的做法。
20.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导语之后,新闻主体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排序的一种结构。
特点:
头重脚轻,短小精炼,断裂行文(用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行文,不用过渡段)。
优点:
重点突出,成稿快,行文干练,有利于受众迅速把握报道重点,也有利于后期编辑控制报道时间。
缺点:
程式化。
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运用这种结构,要尽量与听众的价值标准和心理需求一致起来,引导听众自然地从一个层次过程到另一个层次;注意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防止因重要程度与时间先后不一致而混淆事实固有的联系;在层次交替时,为听众提供必要的听觉准备,避免突然的转变。
(2)时间顺序结构。
导语之后,主体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这种结构保持了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线索清楚,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不足之处在于最重要的事实在报道中间或结尾,容易被淹没.这种结构常用于现场报道和富于情节性的口播消息。
它的叙事现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便于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运用这种结构要注意突出重点,控制繁简程度,切忌平均使用笔墨,或详略失宜、主次颠倒。
(3)逻辑关系结构。
导语之后,主体部分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性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主体可依据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主从关系等安排层次段落,表现事实。
(4)金字塔式结构.报道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最后,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顺序或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安排组织材料。
适用于趣味性或反常性较强的题材,具有悬念感。
(八)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21。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特点:
播电视新闻专题是运用广播或电视手段,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题材和新闻报道形式,其特点十分突出:
①主题开掘深刻,提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专题不仅报道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注重反映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原因和影响;不仅讲究事物具体,而且重视发挥典型情况和细节;不仅审视事实的新闻价值,尤其注重从反映社会脉搏和时代精神的高度选择题材、提炼主题。
专题也要具备新闻诸要素,但更注重“为什么”(Why)和“How”这两个要素.
②用形象说话。
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捕捉能够更容易被受众感知的声音形象或视觉形象材料,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
体现事物体质的倾向、观点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使受众在形象中满足对事实认识的需要和情感渲泻的需要。
③表达方式多样。
可以有恰当的描写、抒情和议论,并大量使用其它的符号手段,如音乐、音响、特效等。
可以用对播、交谈、问答或嘉宾、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表现手段和播出方式比消息丰富多彩。
④表现功能多样。
专题不仅具有提供详尽事实的反映功能,而且具有提示事物来龙去脉及其实质的解释功能、分析功能.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后两种功能越来越爱到广播媒介和听从的重视,于是近些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专门播出解释性或分析性专稿的节目或专栏.
22.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广播新闻专题可同时调动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手段,以对播、交谈、问答或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
电视新闻专题的表达手段,包括诉诸于视觉的手段,如活动画面、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特技等,诉诸于听觉的手段,如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
在新闻专题中适当采用这些手段,与内容协调,起到烘托内容、激发受众情感、引起共鸣的作用。
30。
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具体因素:
一是说、听的线性传播方式;二是听觉与视觉印象的特点;三是受众的收听、收看状态。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除了坚持从题材的实际出发以外,还必须要适应视听规律。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般采用纵式、横式和递进式三种结构。
纵式结构是指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适用于报道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件通讯等。
这种结构一目了然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为广播专题节目的主要线索。
这种纵式结构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二是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横式结构是指按照新闻事实内在性质的区别联系,或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安排新闻素材。
横式结构又分为同时异空结构和多侧面拼接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
同时异空结构,就是将同一时间作为一个平台,将发生在不同方位上的事实串联起来,以显示题材的丰富和场面的宏大。
这种结构常常用来报道某些纪念日的重要时刻,它是以空间的变幻来显示时刻的重要。
还有一类叫多侧面拼接结构,常常围绕主题,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采用这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拼接事实。
递进式结构是指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实背后,步步深入,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
这类报道往往在一开始提出问题,接下来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和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递进式结构分析问题,一般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层层深入的思维轨迹。
它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已不再是并列、平等的关系,犹如剥笋,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挖掘出本质和灵魂。
因此,也有人把递进式称为“剥笋式”。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的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般以单线结构为基础,讲究顺序而进。
所谓顺序,包括顺时间发展之序,顺空间位置变化之序,顺情节来龙去脉之序,顺事物间逻辑关系之序。
这样安排材料,叙述事实,顺乎人们的思路,比较容易听得入耳,也利于人们听后面的、想前面的,边听边琢磨,更好地理解事情和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楚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内容上精心剪裁,繁简合乎听众收听的关注重点。
广播电视节目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听众收听到更多实在的内容,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就不能不分主次地罗列所有事实,而必须精心剪裁,力求繁简之间与听众的关注重点相吻合。
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表现题材、体现主题。
在逻辑过渡上顺乎思路。
过渡是段落、层次间联系的反映。
能使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更加完整、和谐、流畅、缜密,形成顺当、连贯的视听效果.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有多种多样的过渡手段,如有时可以应用关联词、语气词,有时可以用过渡句、过渡段。
只要自然、顺乎思路、顺理成章,任何方式的过渡都无不可.
(九)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31.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
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现场报道立足新闻现场,即一切以现场发生了什么为核心,虽然不排除现场以外的材料,但务必坚持以现场发生的事实为主;感染力强,伴随现场声音或画面,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现场报道对现场的信息进行了加工和梳理,使信息更加有序化、浓缩化,并通过记者报道提供一些录音机或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现场报道在题材选择上要求:
现场的时间、空间相对集中,记者能在一定时间里,通过自己在现场的采访和报道活动,展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来龙去脉。
记者能以恰当的角色进入现场,以目击者、参与者等身份在现场作报道,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现场是正在进行时的,现场充满悬念和未知,记者的采访报道正在向未知取材,并向观众展现这个过程。
内容较单一、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更为适合。
现场有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
·现场报道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线索单一的时序结构;
(2)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