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课时作业新人教.docx
《K12学习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课时作业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课时作业新人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课时作业新人教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二)
课时目标
1.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
2.理解东北农林基地发展的方向。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其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黑龙江省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 )
①人均耕地面积广阔 ②机械化水平低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黑龙江省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广阔,黑土肥沃。
东北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较高。
2.目前影响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包括(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质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积温较低。
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热量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
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
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 )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搞好生态环境
C.在山区以森林的开发为核心,走好多元开发的路子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答案:
3.C 4.D
解析:
通过材料可确定为东北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及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均能可持续发展。
5.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商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冻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的沼泽属于生态湿地,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对于沼泽,应当保护,禁止开垦为耕地。
东北的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问题是由于纬度位置过高、冬季风不稳定带来的低温冻害。
而由于东北地区在春季时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湿润;夏秋季节大气降水比较丰富,所以干旱问题并不突出。
点题训练(20分钟,30分)
知识点一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积全国最多
答案:
D
解析:
商品粮基地选建的条件是:
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等。
东北地区之所以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自然条件而言,黑土肥沃,地形平坦,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产量高;从社会因素而言,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口数量少,对粮食需求量少。
因此,对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来说,粮食生产的数量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它决定了粮食的商品率。
2.东北商品粮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有利条件是( )
A.实行地区专业化生产
B.人口稀少
C.土壤肥沃
D.农场经营规模大
答案:
D
解析: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3.适宜在东北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亚麻、甜菜
答案:
D
解析:
根据各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可确定其分布范围。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大粮仓。
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都一直位于全国之首。
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玉米带”主要分布在( )
A.三江平原
B.松辽平原
C.松嫩平原北部
D.辽河平原南部
5.吉林省玉米商品率高的原因是( )
A.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沼泽广布,可以大量开垦,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
D.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我国的玉米的集中产区以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第5题,吉林省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较高,故商品率较高。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7.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⑤
答案:
6.D 7.C
解析:
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而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①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 )
A.广东 B.吉林
C.新疆 D.陕西
(3)说明①②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4)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5)B区域是玉米的主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
答案:
(1)玉米 小麦
(2)B
(3)商品谷物农业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5)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品种等。
解析:
第
(1)题,美国的玉米带位于乳畜带的周边地区,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②为小麦带。
第
(2)题,玉米在我国盛产于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区,其中以黑龙江、吉林产量最大,而这两省又具备地广人稀的优势,因此,粮食的商品率较高。
第(3)题,①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其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4)题,结合东北种植的是夏季稻,夏季的水热条件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同时拥有肥沃的黑土。
第(5)题,美国大农场种植注重规模效益、机械和农业技术投入,而东北农业生产相比较为粗放,通过对比进行分析。
知识点二 农业发展方向
9.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B.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
A
10.“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是东北地区哪一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 )
A.平原区B.西部草原区
C.山区 D.林业和特产区
答案:
A
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12.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解题关键是从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中的农作物入手,其中最有效的信息是当地种植业中的大豆和玉米两种农作物,可以确定该地区可能位于东北地区。
第12题,图中农业产业结构体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等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沼气工程的建设,而沼渣及塘泥也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绿肥等,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该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养殖业
答案:
A
14.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主要是( )
A.耕地多 B.人口多
C.熟制高 D.无灾害
答案:
A
15.图示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保护黑土和大力开垦沼泽地
B.禁止采伐天然林,大力发展人工林
C.河流的综合治理
D.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答案:
D
课后作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读2006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1~2题。
1.黑龙江、吉林是我国未来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其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是( )
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
D.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
C
解析:
黑龙江、吉林两省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
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
A.南粮北运 B.北粮南运
C.东粮西运 D.各地自给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大致为北方多南方少,北粮南运是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
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4.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
3.C 4.D
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着沼泽地破坏等生态问题,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着眼于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面向市场,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读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图甲)和成熟期(图乙)分布图,完成5~6题。
5.三江平原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 )
A.90天B.115天
C.130天D.140天
答案:
B
解析:
根据同一位置小麦的播种期与成熟期可以推测其生长期大约为115天。
6.关于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山地降水多,播种期早
B.西部高原气温较高,成熟期早
C.南部热量充足,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D.中部平原土壤肥沃,播种期和成熟期早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地区播种期与成熟期都较早,与这里纬度低、热量充足有关。
读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优势条件,正确的是( )
A.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市场广阔
B.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C.西南优势区地势平坦,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D.西北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水源丰富
8.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域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延长产业链,以提高马铃薯产业集群效应。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减少区域的能源消耗和节约水资源
B.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C.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
D.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东北优势区纬度高,气候凉爽,生长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华北地区(内蒙古)降水较少;西南优势区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丰沛,但地形崎岖;西北优势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第8题,产业集群可能会增加区域的能源消耗,对区域生态可能有破坏作用,不能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产业集群可以扩大区域总体生产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
湖北省襄阳市耕地面积占全国0.34%,粮食产量占全国1%。
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00.74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
读襄阳粮食产量变化图,回答9~10题。
9.襄阳市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增加B.全球变暖
C.劳动力增多D.科技投入加大
10.下列四个时间段,粮食产量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2003~2004年B.2006~2007年
C.2011~2012年D.2013~2014年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材料显示,湖北省襄阳市耕地面积占全国0.34%,粮食产量占全国1%。
在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加,主要是近年来增加了科技投入,使产量增加,D项正确。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增加有限,A项错误。
全球变暖和劳动力增多都不是增产的主要原因,B、C项错误。
第10题,读坐标图计算可知,2003~2004年粮食产量增长最多,同时增速也是最快的,A项正确。
下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读图,完成11~12题。
11.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地形崎岖B.光照较少
C.降水不足D.积温过高
12.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甲所在地形区是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光照较少。
第12题,甲所在地形区为盆地地形,地形封闭,此地区燃煤较多,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酸雨较严重;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但不是地震活动频繁区;丙所在地形区海拔较高,气压低,光照较充足,热量不足;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少,土地荒漠化较普遍。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第13题。
13.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但是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又可以增加农田肥料;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有利于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解决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
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255万吨,2010年达5000万吨,而国产大豆产量仅为1900万吨,中国油脂压榨企业对进口大豆的利用量越来越多,部分原因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14~15题。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有关数据比较
14.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我国的大豆种植业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②我国各大平原区都不适宜种植大豆 ③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 ④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分布在我国交通线网稀疏区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不足,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较国外低,同时经营规模小,装运不便,装运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装运成本较高。
15.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合理的建议有( )
①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 ②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③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 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可以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延长产业链等方式促进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不足以发挥该地区的生产潜力。
二、综合题(30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材料一 由《黑土地》杂志社主办的“2016·醉美北大荒知青专列”从上海发车,在南京收车,以华东为主来自全国350多位知青老人终于圆梦归来。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箭头的方向为粮食流向,其宽度代表粮食调出量的多少。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下表。
商品粮基地
最主要的
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
限制性因素
甲
乙
夏季光热充足、
昼夜温差大
丙
旱涝灾害频繁
(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有哪些?
(3)简要说明箭头A、B、C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4)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答案:
(1)
商品粮基地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水资源不足
丙
光、热、水充足
(2)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密。
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
(4)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附加值;利用饲料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
解析:
第
(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甲、乙、丙三地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状况。
甲地纬度高,热量不足;乙地位于西北内陆,水资源不足;丙地位于江河的中下游,光、热、水资源充足,但洪涝灾害频繁。
第
(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众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故需要从东、中部地区运进粮食。
第(4)题,从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农业生态、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