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体系表文档格式.docx
《哲学体系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体系表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因此,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二、辩证法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内部联系,反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配制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要求我们:
(1)既不能否认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
根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即它一定是由某种现象所引起,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所谓“自觉性”就是要求们从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所谓“预见性”就是要求我们预见某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
只有对后果进行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的就是这一哲学道理。
(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二者的内涵不同。
不能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
二是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三是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即要求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即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根据2005年的文综考试大纲,删除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这一知识点。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根据2005年文综高考考试大纲,这一部分知识点删除了“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这一知识点,同时增加了“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这一知识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三、坚持矛盾分析法。
(一)坚持两分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同时,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其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反对形而上学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四)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每一个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客观事物内部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量变、质变及其二者的关系。
这一部分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泊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要特别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新出现的事物会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再一次引起质变。
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遭受失败。
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7、矛盾特殊性原理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观点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坚持适度的原则;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要重视量的积累。
1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
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
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7、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