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511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渠文化的渡口Word格式.docx

说实话,因主编一本群众文艺刊物,我收到的书刊甚多,有不同刊物间的互相交流,杂志作者、友人寄赠的新书,还经常在书店及亚马逊网、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1等网站购书,有的连翻都没翻就搁在一旁。

而问津书院寄赠的书刊,我总是在第一时间翻阅,好的便置放案头,抽空慢慢阅读。

于天津,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多次出差北京,总与天津失之交臂。

直到2019年7月前往北戴河度假,往返特意取道天津,除观赏市区的五大道租界区、意式风情区、天后宫、玉皇阁、古文化街、文庙等地外,还打的前往郊区小南河村参观霍元甲的故居与墓地,并买了津沽旧影老照片等书籍带回。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是第二次来到天津。

其实,我与天津格外有缘,过去常在文学自由谈、今晚报发表文章,近两年来,今晚报选载了我的文化历史散文集历史的张力、历史的砝码,而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则在天津日报连载,每部一载就是三个多月。

因此,虽然身居位于东南沿海的厦门,却不时北望天津,投以关注的目光,对那里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极感兴趣。

而问津书院寄来的这些书刊,便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的兴趣与“欲望”。

开卷创刊十七年多,早已享誉全国读书界,被问津书院“收编”后,不仅延续了过去的风格,团结了学界、书界的中坚力量,且越办越有生机。

参差是一本专门研究毛边本的刊物,喜欢、收藏毛边本的书人本来就不多,而研究、撰写此类文章的作者少之又少,读者面也有限,在纸质阅读逐渐下滑的当下,问津书院却“逆流”而上,创办这么一本小众杂志,实在令人感佩不已。

更为难得的,创刊号一出,便博得了“满堂彩”。

国外有没有专门研究毛边本的刊物我不清楚,但在国内绝对是第一家,筚路蓝缕、开榛辟莽的首创之功,是要载入史册的。

参差现已出刊三期,每篇文章我都看了,质量上乘,特别是第三期许新宇的毛边絮语甫一刊出,在微信朋友圈简直人气爆棚。

就我个人口味而言,则更喜欢问津刊物。

每期问津,都有一个专题。

比如2019年编辑的天津民风民俗系列天津的时令习俗、天津的饮食习俗、天津的居住习俗等,使我对天津有了更深的了解。

民俗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城市民俗与时俱进,不断变通、更新,但有些习俗规矩则不可动摇。

比照我所了解的今日天津,阅读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风俗长卷,一座动态的风情博物馆。

朋谈杂记、街坊人物志、南市的小店铺、淘故纸,与天津相遇等,活生生的人、事、物跃然眼前,读来十分亲切,地道的“天津民间风味”。

唐山大地震的资料、作品看过不少,毗邻的天津民众如何面对地震来袭?

这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接触。

我的地震记忆专题,通过民众的口述笔录,他们怎样躲避地震,面对灾难如何自救,心灵的创伤何以平复这些透入骨髓的亲身感受,真实、生动、可信!

我所了解的天津战役,经历了一场中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炮战一千三百多门火炮齐发,猛烈轰击。

作为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之战虽然只打了二十九个小时,对垒双方为国共两党的军队,但天津百姓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有着怎样的经历体验?

宏大的历史下面,微观叙事总是阙如。

天津解放那天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其中的地下室迎来天津解放、院中落下没引信的炮弹、老房子底下的“防空洞”等篇章,生动地记录了老百姓躲避炮弹、劫后重生的历史瞬间。

这些社会底层看似卑微的叙述者,他们的亲身感受、深刻记忆,就某种程度而言,更能貼近人心,更能抵达历史的本质。

一册册厚重的书籍,垒起问津文库的规模,它们由天津记忆、通俗文学研究集刊、三津谭往、九河寻真、津沽文化研究集刊、津沽名家诗文丛刊、津沽笔记史料丛刊、随艺生活等系列构成,是了解天津文化、文学、历史、教育、民俗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窗口。

前几天,我又收到了刚出版的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上、下),至此,问津文库已出版五十四种五十七册。

这些书籍,有的是影印过去的资料,如天津县乡土志辑略,原汤原汁,连新写的序、后记也是繁体字;

有的是发掘、整理,带有某种抢救的意味,如刘大同诗集、待起楼诗稿、严修日记等;

有的是回忆、口述,不拘一格钩沉历史,如八年梦魇、与山河同在及口述津沽系列等;

有的从不同角度开展民间学术研究,将其归类汇编在此,我不得不特别提及问津文库中的三津谭往系列,它们是问津讲坛的文字结集。

书院在“留住津沽记忆,守望精神家园”的宗旨下,每月聘请对天津地方文化研究有所建树的学者开展一次讲座,通过天津人、天津事,体现真正的天津特色、天津气派与天津风骨。

这些文字纪录,正好可以弥补无由前往聆听之缺憾,读来颇有趣味。

书刊在于阅读、流传,我手头的问津刊物、书籍,凡有朋友喜欢,就随手送人。

有的或深得我心,或作为参考资料备用,便声明只能借阅。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王振良先生。

问津书院能够出版如此蔚为大观的书刊,能够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口皆碑声名远播,实与他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

振良博学儒雅、认真扎实,颇有民国文人的风范,做事从容不迫,显得游刃有余。

当然,他能将一大批学者、书人、读者团结在问津书院周围,也得益于天津文化界互相帮衬的良好氛围,他与罗文华之间的融融泄泄,使我看到了什么叫“文人相亲”。

振良建有一个“天津问津书院”微信群,群友二百多名。

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长期潜水,但经常查阅其中的信息。

在“琅嬛文库群”、“包商书声书友群”、“民间读书人”、“作家与读书”、“第十五届读书年会筹备群”等微信群中,也能经常见到问津书院的相关信息。

文化之兴盛,实赖中西结合、古今融汇。

传统文化属“古”的范畴,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石。

有学者认为,一座城市文化的繁荣是从民间开始的。

由此可见,以问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之挖掘、复兴与传播,将有力地推动天津文化的建设与兴盛,提升天津这座直辖市的文化品位。

或许,问津书院作为一种成功模式、范例推广开来,也能带动、促进其他地区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走向问津书院的身影,他们经由这一文化的渡口,带着一股文化的充实与自信,继续前行,走向那遥远的天际线恩宠与勇气丰子恺在评价弘一大师的时候说,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和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或灵性。

丰先生说,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有的人终其一生赖在一层楼上,他们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丰裕,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也就满足了;

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欲望,想爬到二层楼去看看,或者久居于此,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或者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他们就是学问家或文艺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的欲望足够强,脚力也足够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他们就要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

这就是宗教徒了。

他们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财产子孙不过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这就是宗教或者灵性的层次。

无论是丰子恺先生的三层楼之说,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甚或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的次第之说,说的都是人生境界的不同,以及人类灵魂所能达到的高度。

正如在名山大川中游历,只有经过无数的险峰险滩,才能一窥绝美的风景。

肯威尔伯的自传体著作恩宠与勇气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使我们在不断跋涉的人生旅途中,得以窥见人类灵魂的奇峻险峰和波诡云谲的灵性风景。

当然还有爱情,肯威尔伯和崔雅的绝世爱情,但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宣言,它还是一份关于人类意识成长的样本。

恩宠与勇气讲述的是爱和灵性生长的故事。

肯威尔伯是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理论的叙述与爱情的体验相互交织,而妻子崔雅的日记又巧妙地穿插其中,互相印证,构成一种独特的对话体例。

当我读到恩宠与勇气的时候,刚刚读完二十世纪初西藏学者更敦群培的著作,正迷思于静修中那奇绝诡丽的现象,一口气读完恩宠与勇气,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静修乃是一种灵性的锻炼,它是全世界灵性文化的一部分。

灵性的修行依赖于真实的内心体验,它跟宗教不太一样,它要我们觉醒自己真实的大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小我祈祷。

也就是说,灵性的锻炼并非祈求“神”给我一辆新车,也非助我升官发财等,因为这么做只是为了滿足小小的私我,而静修则是对私我的超越,它并不想从“神”那里得到真实的东西,而是要献出自身以通往更大的觉知。

我们的心灵旨在向内探索,与那最后的神性认同。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灵性的“深层结构”,这些灵性的直觉和洞见形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传统。

可以称之为“长青哲学”或“整合哲学”。

肯威尔伯总结了长青哲学的七个要点。

第一,大精神是存在的;

第二,大精神就在我们心中;

第三,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领悟内在的大精神,因为我们都活在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中,换句话说,我们都活在堕落或虚幻的情境中;

第四,从这样的情境中解脱是有路可循的;

第五,如果我们循着这条路走到终点,结果就是再生、解脱或直接体验内在的大精神;

第六,如此一来,罪恶和痛苦便止息了;

第七,接着便开展出众生一体的慈悲行动。

人类修行的终点乃是体验到内在的大精神,体验早已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神性,你就是神。

在这里,“你”并不是指那孤立的自我或私我,某位先生或某位女士,“你”是指灵性中最深和最高的那一部分,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大精神。

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就会产生伟大的灵性觉醒,接着便开展出众生一体的慈悲行动,这便是大爱。

爱情当然还不是大爱,爱情是私我的扩展,我们将爱投射于另一个人身上,就会生出奉献与利他的激情行为。

爱是分享与喜悦,与另一个人分享心灵,分享肉体,分享最隐秘的情愫。

在上帝的注视之下,人类终于找到了他(她)的另一半。

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人,而是完整的人的复合,是走出伊甸园之后的回归,是两个人的合二为一。

上帝是否在这个嚣尘喧浊的俗世间打开了一扇小窗?

爱情是我们经验到的终极大我的一次预演。

私我的扩展如果最终能惠及整个众生,便是大精神,便是神性。

亚当的原罪不过是那个分裂出来的紧缩的自我,那个紧缩孤立的自我无法认出自己的神性,我们活在罪恶感和堕落的情境中。

当两个人的合二为一变成众生一体、空性不二的时候,小我就会死亡,或者说私我被超越了,人类便会发现永恒。

永恒不是时间的永续,而是当下纯然的存在。

当肯威尔伯和美丽的女子崔雅相遇的时候,他们分别都有了十几年的静修经历,所以他们的相遇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象。

用苏菲玛索的话说,爱,不是一张脸遇见一张脸,而是一颗心遇见一颗心。

然而,对于肯和崔雅来说,这些还都不够,还要加上“一个灵遇到另一个灵”。

崔雅把肯叫做活了三十六年才遇到的“我梦寐以求的男人”,或者说最接近那种理想的男人,接近死了!

而肯的感觉也是一样,深夜,在朋友的厨房里,当肯第一次搂住崔雅的时候,他觉得所有的距离和界限都消失了,他们合二为一,仿佛在一起经历了几生几世。

当天晚上,肯的体内有细微的能量在流动,这股能量象征着灵性的觉醒,只有碰到合适的人和事才能被唤醒。

在肯看来,崔雅身上似乎有一股向四方发射的光芒,安详而柔和,同时又是坚定和有力的。

她的动作、她头部的姿势,她那随时绽放的笑容,这个女人比任何人都表达出“生命”的含义。

她是他见过的最开放最透明的女子!

她的眼睛似乎能透视每一样东西,那是自然的透视力,似乎能接纳她所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当你直视这样的一双眼睛的时候,你会立刻相信,她永远不会对你说谎。

不可思议的是,同样的事情也在崔雅身上发生了。

她躺在床上有一种沉醉的感觉,感到有一股微波在微微振动,她把注意力集中到心的位置,它被彻底地打开了,一股能流从心底涌出,沿着身体的中央向下冲,接着又涌向头顶,感觉如此欢愉,至乐几乎到了令人心疼的地步。

这是一个灵对另一个灵的深层“联结”。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是联结在一起的,当我们认识到大精神的存在,就会融入一切万有,但是罪恶感和界分感切断了这种联结。

所以爱情是通往一切万有的一次预演,当两个人的心灵彻底打开,细微次元的能量就会启动,两个人就具有了深切的联结感。

正如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所证明的那样,两个相距亿万光年的同源粒子,仍会宿命般地纠缠在一起。

两周后求婚,四个月后结婚。

然而,就在他们结婚前夕,崔雅却发现罹患乳腺癌。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崔雅先是切除了左乳,经历了化疗的痛苦,以后癌症又转移到脑部和肺部。

伴随而来的是糖尿病和左眼失明。

肯和崔雅像游牧民族一样辗转于美国和欧洲,尝试各种各样的另类疗法,甚至用上了中国的针灸。

五年的抗癌岁月,两个人既经历了身体上的折磨,也承受着双方心理上的牴牾、对抗乃至肢体上的争斗。

诚如肯所言,崔雅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仿佛就是来忍受人生情境最残忍的考验的。

然而,借着疾病这个媒介,肯和崔雅却完成了心灵和意识的成长,这是一次人生的大修行,这次修行不但将他们的爱情浇灌得灿烂如花,也实现了身体和痛苦的超越与升华,最终与万物万有合二为一。

恩宠与勇气还有一个标题叫做超越死亡。

肯威尔伯说,人类最大的禁忌并非性,而是死亡,人类用多种方式来否定、压抑和逃避死亡。

我们避免谈论它,对之视而不见,仿佛如此死亡就不存在了。

崔雅可能面临死亡这件事,是他们最殊胜的灵性导师,于是超越死亡便具有了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肉体的死亡,另一方面是私我的死亡,这不是隐喻,而是真的死亡。

禅宗称之为“大死”。

小我必须死亡,大我才能呈现,这便是人类的解脱之道。

而经历了灵性的进化与觉醒,再来观照肉体死亡这件事,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只是全然地接受。

正如肯所说:

“我们在自己身上所下的功夫,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灵性上,都不是要设法除去生命之海的波浪,而是要学习如何冲浪。

”这并不是说痛苦不存在了,智者仍然会感到痛苦,但它已不再构成伤害。

智者已经能充分觉察痛苦,因此充满了慈悲,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帮助那些把痛苦当真的人。

崔雅最后的告别令人动容:

她说:

“我要走了。

”肯回答说:

“好。

”“等等,亲爱的,我要在日记上写点东西。

”肯拿来日记与笔,崔雅以娟秀的字体写道:

“这真的需要恩宠,当然还有勇气!

”“来,让我抱着我的女孩上楼吧。

”“我要走了,真不敢相信,我要走了。

我真的好快乐,好快乐,好快乐。

”“親爱的,如果时候真的到了,那就走吧。

别担心,我会去找你的,我答应一定再把你找到。

”“你保证一定找到我?

”“我保证。

”“直到永远?

”“直到永远。

”“那么我就可以走了,真不敢相信,我好快乐,我好爱你,我真的很快乐。

”“我知道,亲爱的,我知道。

”“再见了,祝你一路平安,我最亲爱的崔雅。

我会找到你的。

”“你保证?

”她再一次温柔地问道。

“我保证,我最爱的崔雅。

”恩宠始终是存在的,恩宠就是发现大我并且安住于此;

勇气就是接纳它,接纳痛苦也接纳死亡。

如此一来,痛苦便止息了,死亡被超越。

就像崔雅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那样:

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活在诗经里“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晚霞的大帷幕下,山坡小道上滚动着牛羊,村落里升起炊烟,我们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先民。

诗经是先民生活史,也是农业社会史,那个时候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种田打猎、植桑采桑的人,一种是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穿裘曳帛的人。

在没有灭草剂和大型机械开进农田之前,或者说在二十一世纪之前,一部诗经与一部农业社会史基本没变,农业的符号没变。

就在两个世纪之交的眼前,农业彻底改变了。

后人再读诗经,会比现在的人读诗经更亲切,因为那个遗失的原始农业社会留在诗经里。

诗经是最完备的农业史、农业劳动史、先民生活史。

那个时代的先民,呼吸桑间的气息,稷黍的气息,水草和干草的气息,牛粪和羊粪的气息,村庄或田野里稻草燃烧的气息。

没有汽车尾气,也无须“低碳”概念。

那个时候水是清的,天是蓝的,是所有草木鸟兽命名的时期。

那个时候用情歌决定爱情,用初心面对世界。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诗经豳风七月)多好的生活啊,春天,鸟儿欢唱,采桑女挽着筐篓,踏着阡陌去采桑。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诗经豳风七月)劳动的细致太生活化了,修剪桑树,砍掉疯长的枝条,采桑女爬到桑树上去采嫩的桑叶。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詩经豳风七月)正月把农具修好,二月里春耕,带着妻儿一同下田劳动,把午饭带到田头。

我曾看过米勒的一幅画,天晚,一对小夫妻收工,男的肩上荷着叉,女的手里提着一个盛饭的汤罐,那幅画真好,像我们的诗经。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豳风七月)。

“断壶”即摘葫芦,多么亲切的生活。

诗中还写山楂葡萄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打柴,什么时候打场,粮食什么时候进仓。

白天干活,晚上搓麻,农闲修房,粮食进家要堵鼠洞熏耗子,天冷了还要修门堵窗防寒。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人与农事、与季节、与时令、与虫鸟同呼吸共时令,住在茅寮土坯房里的先民,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诗经大雅生民)这段诗中写到的农作物有八种之多,从播种管理,种子含苞吐芽,禾苗拔节生长,到除草,到收获,瓜果累累,谷穗盈饱,高粱粗壮,种庄稼、收获、田间丰收的劳作景象如现眼前。

最能代表先民农耕生活的一首诗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

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或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诗的意思是说,犁头翻开泥土,百谷及时播下,有人送饭来了,背着圆筐,头戴草帽,脸含笑意,小米饭送到田头这生活气息真好。

接下来的农活就是锄地薅草,把杂草埋在田里沤肥,让庄稼长得更茂盛。

到了收获季节,镰刀霍霍,收的粮食堆成山,大仓小仓都启用,所有的粮仓都盛满,老婆孩子一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诗经中还有很多征人思念家人、妻子思念远征的丈夫的诗。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而思,远莫致之。

”(竹竿)情思多美!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卷耳)情思绵绵。

物质化的现代人,还会有这样的情思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