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18078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导读Word文件下载.docx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溃退(kuì

) 绥靖(suí

) 阻遏(è

  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绥靖】安抚,平定

内容分析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篇消息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新闻电头如何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新闻电头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一篇新闻的开头,包括:

通讯社名称、发电报稿地点、时间和记者姓名。

本篇通讯是由新华社发稿,发电地点:

长江前线,时间: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电头里写明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和记者姓名都是表现真实性的手段。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

新闻,就要注意一个“新”字,它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

在当今世界上,消息的时效性是各国通讯社特别注意的问题,往往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立即通过广播或报纸向全世界发布。

因为时效是消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则消息写得再好,失去时效等于废品。

为了说明时效,本篇在电头里,不仅注明日期,而且还注明了时间,用来强调报道的是截至二十二时所发生的事件。

  3、本篇的导语是什么?

导语在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

  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

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

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

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一般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二句话。

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点明消息最主要的事实,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

导语使读者了解文章概貌,可以激起读者有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的欲望。

  4、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

何处详写?

何处略写?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

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

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

次写西路,略写。

21日下午5时起至22日22时已渡过20多万人,余下三分之一,预计23日可渡完。

写到受阻情况时,交代了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删去这句,对报道西路情况无损,而前面对中路受敌情况就要加上“毫无斗志,抵抗微弱”之类重复的话。

把相同的情况合并起来写,详略分明,用语更为简洁。

最后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

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量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

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而国民党部队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这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一句中“丝毫”的含义是什么?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8、在新闻中找出下述三类词语①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10个词语;

②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3个词语;

③带有文言色彩的5个词语。

  ①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

  ②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

  ③均、之、亦、然、业……

  9、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

两方面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在前文已经作了比较详细地叙述和交代。

所以略写。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我军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那么在分析胜利的原因时,就应该先分析我军的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

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附:

有关资料

  一、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持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至武穴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二、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写作背景及课文简介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

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

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

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

  

  2、通读全文,弄清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中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3、这则新闻如何划分层次?

  全文可以划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这则新闻主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5、这一则新闻,为什么没有单单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是重点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问题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本篇新闻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可从以下三点认真品味、学习。

  

(1)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

如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选用“冲破”、“横渡”等词语;

表现我军勇猛进击、节节胜利用的是“占领”、“扩展”、“突破”、“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组成的一连串动宾短语。

描写敌军溃败无能,则用的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等,用词褒贬色彩十分鲜明。

  

(2)语言概括力强。

如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到的抵抗,用“甚为微弱”四字来概括;

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

  (3)用词有分寸。

如报道我军战果时,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

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

考点解析

  (2011浙江衢州)综合性学习。

(6分)

  5月16日“绿色中国行——走进衢

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衢州市举行,为此,班级也开展了“我为绿色衢州添色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

班级读报活动中英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新闻,读完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成一则新闻摘要。

(2分)

  新闻1: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地球一小时”活动,通过熄灯一小时等实际行动引领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

该活动在全球128个国家的4600多座城市同步进行。

  新闻2:

5月16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中国杂志社、衢州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来到衢州。

朱军、何晴、刘劲等明星在西区鹿鸣公园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拉开了“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活动的序幕。

  新闻3:

5月17日由共青团衢州市委、中国少年先锋队衢州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保护地球·

绿色行动”活动,在西区市政广场进行,

通过义卖环保作品、爱心捐赠、现场书画等方式,向市民倡导低碳生活。

  新闻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学校发出倡议,号召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请你为此拟一则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假如你被评为“绿色小卫士”,请你写一则获奖感言在班会上发言。

(60字内)(2分)

获奖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新闻摘要”考查的是对新闻的概括能力,要注意对中心事件的把握。

示例:

各地都十分重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开展各种活动倡导低碳生活。

  “宣传标语”考查的是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语言要简练。

地球一小时,节能一辈子。

让绿色成为地球最美的颜色。

  “获奖感言”考查的也是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我很高兴,感谢大家给我的鼓励,今后我一定会尽我的能力当好环保小卫士,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绿色。

 

《芦花荡》知识讲解

王胜华   审稿:

徐冬杰   责编:

张晓春

 课前导入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安新县,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

诗赞“北国江南”,歌咏“鱼米之乡”。

白洋淀气候宜人,风景绝美,四季竞秀,水光天色,妙趣天成。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它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它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

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

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1、了解作者,积累常用词语。

  2、理解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体味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4、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1、关于作者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

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

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

  2、了解小说有关的知识——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要素

  小说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他们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2)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给加红字注音。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

o)  寒噤(jì

n)

  蹿(cuān)  仄歪(zè

)  飒飒(sà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dī提防       ┍yà

o疟子

  提┥         疟┥

   ┕tí

提出        ┕nü

è

疟疾

   ┍mā抹布       ┍zǎi记载

  抹┥mò

转弯抹角    载┥

   ┕mǒ抹杀       ┕zà

i载重

   ┍bāo剥皮       ┍hē喝水

  剥┥         喝┥

   ┕bō剥削       ┕hè

喝彩

  5、掌握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文中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挂花】负伤流血。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提防】小心防备。

  【尖利】尖锐;

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吆喝】大声喊叫。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悠闲】闲适自得。

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要素,了解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一天夜里

芦苇塘

老头子、大菱、二菱、鬼子

  事件:

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狠要讨还血债。

  2、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8)介绍老人多次驾船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出色地完成运输任务。

  第二部分(9-54)故事开端与发展:

写老人运送两个女孩子回到苇塘,穿过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大菱受伤。

  第三部分(55-63)故事高潮和结局:

老人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

  3、理解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英勇机智,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思考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2、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根据加以说明。

  爱国,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机智、勇敢。

  

(1)爱国。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第4段)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第5段)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6段)

  

(2)爱憎分明。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

他对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第48段)

  (3)过于自信、自尊。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A、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B、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的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C、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就叫他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可见他过于自信。

(第10段)

  D、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大的挂花了,他还是说“不怕,打不着我们!

”,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第14-21段)、(第25-31段)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第47-50段)

  E、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第48-62段)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机智、勇敢。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

他早在枯木桩上系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第56-61段)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外貌描写(例:

第3、4段),语言描写(例:

第5、10段等),动作描写(例:

第3、22、61段等),心理描写(例:

第47段:

精彩地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二)分析景物描写

  1、小说开头一段就有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第1段)

  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

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

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