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7653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Word下载.docx

不仅是有形的而且是渗透的。

二、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

1、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

2、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

(1)对话式语文教学观的内涵: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教学的法则;

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

互动与交往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

创造与生成是对话教学的核心;

(2)对话式语文教学观的特点:

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体验,进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③从强调课本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的整合;

三、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

1、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2、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3、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

4、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

语文学习观;

1自主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

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再次,自主学习是一种心灵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的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合作学习:

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探究学习:

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

语文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

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

由于语文审美的整体性,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

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唯一的。

四、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

1、传统语文师生观;

2、新型语文师生观;

①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是“平等”;

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对话”;

③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

创造;

3、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

①正确对待教师威信;

权力威信;

信服威信;

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五、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

1、评价功能观的转变;

①传统的选择与鉴定的评价功能;

②从选择、鉴定到导向、激励、反馈、调控的转变;

2、评价方式观的转变;

①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

②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3、评价主体观的转变;

①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

②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及多元主体的转变;

第三章语文教育目标和语文课程

一、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语文教育目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

它客观地反映着语文教育的规律,预示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语文学科编选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评价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1、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学制,其中对“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的教学要求做了规定。

1912年,封建政体瓦解,共和体制建立,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将“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力求更全面地反映语文学科的要求。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了课程目标,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和《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

2、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

(1)1956年大纲对教育目标的确立;

(2)1963年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

(3)1978年大纲中语文教育目标的体现;

(4)1992年、1996年大纲对教育目标的表述;

3、21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内容上看该课程标准总目标共10条(略);

从形式看,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提出,每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领域提出要求。

各个学段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构成纵横交织的目标体系。

三、语文课程

1、课程与语文课程;

课程是为实现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结构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形态的组织形式。

课程形态是课程结构的组织形式,不同的课程形态对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价值影响。

根据不同的课程价值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开发出了多元课程形态: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当代语文课程

当代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

当代语文课程结构的变化:

(1)重视语文活动课程;

(2)国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下降;

(3)以必修加选修的形式改变全必修课程的单一格局;

2003年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讨。

语文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语文选修课着眼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3、语文课程资源

(1)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2)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3)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第四章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

一、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2、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

二、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1)语文教材的特点:

①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依据语文教学目标编写,是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凭借。

语文教学目标是表达学习者经过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状态,是语文教育者想要达成的意图的陈述;

语文教材则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凭借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

语文教学目标是预想的,是语文教学者所期望的,在语文教学目标达成之前并非真正的现实;

而教材则是客观存在,是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现实存在的实物。

语文教学目标表明为什么教;

语文教材则表明教什么。

②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具有交叉与重叠,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而选定的准备教给学生的所有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能力等的总和;

语文教材则是承载语文教学内容的媒体,它把语文教学内容用最规范的形式反映出来以适合于教学。

语文教材反映语文教学内容,但并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

其二,语文教学内容远比语文教材丰富而现实,并具有个性,而语文教材则仅仅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材料。

其三,语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依赖性与综合性的趋势,而语文教材的现代化则是语文教学内容现代化的物质保证。

2、语文教材的功能;

①能力历练功能;

②知识积累功能;

③育德功能;

④启智功能;

⑤审美功能;

3、语文教材的使用;

(以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为例)

第五章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

1、语文知识及其特点;

①一般意义上的语文知识:

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又十分模糊。

②教学意义上的语文知识:

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从庞大的语文知识中挑选出来并进行有机组合的知识系统。

2、语文知识的分类;

①学科学语文知识的分类:

ⅰ、语音、汉字及词汇知识;

ⅱ、语法、修辞及逻辑知识;

ⅲ、文学及文章知识;

②认知学语文知识的分类:

ⅰ、语文陈述性知识:

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它通过个体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就可以直接陈述出来,可以通过记忆获得,具有静态的性质。

ⅱ、语文程序性知识:

主要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个体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它的存在,具有动态的性质。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1、语文陈述性知识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概念;

②主要命题;

③命题网络;

④心理表象;

2、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利用人文特点,激发学习动机;

②合理呈现知识,方便学生感知;

③注重横向联系,促进学生理解;

④及时总结归纳,重视运用与保持;

⑤科学测评,重视综合效益;

⑥掌握分寸,建立联系的观点;

3、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

①讲述法;

②举例法;

③图示法;

④比较法;

三、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语文程序性知识及其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每一种语文陈述性知识都有一种与之相应的语文程序性知识存在。

①产生式:

“如果——那么”;

例如:

如果给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加上了语气,那么,这个词或者短语就变成了句子。

②产生式系统;

2、语文能力与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

①语文能力的实质;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②语文能力的结构:

“三维结构”——指由“内容——操作——产品”三个维度建立起的语文能力综合体。

其中,“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六个知识要素,其实质就是语文陈述性知识。

“操作”包括认知、理解、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等六个因素。

“产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要素。

内容、操作、产品三者相互交错作用,就得出了114种独特的语文能力因素。

“语文能力三维结构说”表明,语文能力结构中的各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把语文能力分成外显的听、说、读、写能力,仅仅是出于研究和教学的方便而已。

③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的生成;

第六章语文阅读教学的

设计与实施(上)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1、阅读的本质;

阅读是特殊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的社会活动。

2、阅读的基本类型;

①阅读的目的学分类:

消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

借鉴性阅读;

评价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

②阅读的方式方法学分类:

章句式阅读;

信息式阅读;

3、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最优化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学以致用原则;

设计与实施(下)

三、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阅读教学流程是指教师学生双向互动完成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阅读活动的动态过程,即阅读教学过程。

1、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阶段;

(2)师生共同研读阶段;

(3)应用与延伸阶段;

(4)总结与评价阶段;

2、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1)教前自学阶段;

(2)教读阶段;

(3)应用阶段;

3、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首先要考虑本节课的课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较多,主要有泛读课、精读课、赏读课、读写课和专题活动课等。

课型不同,单课时的流程设计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导入;

(2)示范;

(3)归纳。

(教例略)

四、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中学语文常用文体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1、分析思想内容;

记叙文的思想内容是含蓄的,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说明文的思想内容是清晰明确的;

议论文的思想内容是辩证的。

2、掌握结构特点;

记叙文常按一定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理、逻辑等)结构文章;

说明文阅读教学则应侧重通过分析其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来把握说明结构;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模式是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关键就是要分析论证过程。

3、体味表达艺术;

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以浅近、明了、准确为基本要求;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的特点。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常常融为一体在文章中。

(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

1、把握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四种类型。

2、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加强课内外的衔接与沟通;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1、明确阅读意义、目的和作用;

2、借鉴优秀传统;

3、强化实践性;

五、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阅读技能训练;

(一)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设计;

1、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一课(文)多次教学法;

②一课多篇教学法;

③单元比较教学法;

2、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讲授法;

②串讲法;

③评点法;

④变换重组法;

3、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研讨解惑法;

②复述法;

③讨论法;

④讨论评赏法;

4、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①指导学生自读的基本原则;

②指导学生自读的方法:

感知自读法;

理解自读法;

质疑自读法;

评论自读法。

(二)语文阅读技能训练;

1、朗读训练;

2、默读训练;

3、速读训练;

4、精读训练;

5、略读训练;

6、语感训练;

第七章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作文教学中的“断层”;

2、“作文”与“写作”的滥用;

3、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

4、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

二、作文教学的目标和体系;

1、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1)显性目标:

指比较具体、直观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作文的专门能力和良好习惯,即审题(或拟题)能力、选材能力、立意能力、谋篇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等。

(2)隐性目标:

指比较抽象、间接的目标。

作文教学的隐性目标从属于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整体目标,即要通过作文教学,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3、作文教学的体系;

(1)文体写作训练体系;

①统编综合型语文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

②分科型语文实验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

③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作文教学体系;

(2)作文能力训练体系;

①作文三级训练体系;

②分格作文教学体系;

③语言思维训练作文教学体系;

④快速作文教学体系;

三、作文教学的设计;

1、制定作文计划;

2、展示作文要求;

3、开展作文指导;

4、进行作文评价;

四、作文能力;

1、作文能力的构成;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作文的一般能力和作文的专门能力。

(1)作文的一般能力;

主要包括观察力或称感受力、思维力、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作文的专门能力;

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

2、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1)从模仿到创造的原则;

(2)勤于思考总结,勤于练笔的原则;

(3)先放后收的原则;

(4)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结合的原则;

3、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1)单项训练;

例如:

积累材料训练;

审题拟题(立意)训练;

构思选材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修改润色训练;

作文速度训练等。

(2)综合训练;

①记叙文训练;

②议论文训练;

③说明文训练;

④应用文体训练;

第八章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论;

1、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综合性学习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到学习方式都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