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6.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
证误》:
“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繁荣
7.《元史》记载:
“至正十一年(1352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
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
“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
B.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
D.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
8.明清时期各地商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主要有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洞庭商等。
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
当时流传谚语“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
这反映出商帮()
A.形成地域生产的分工
B.具有巨大的贸易优势
C.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9.明朝湖州市菜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从材料中最能得出的结论是()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稻
30亩
90石
90两
桑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A.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
B.家庭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C.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比农业发达
10.仔细研读下表,表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直接造成()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
类别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传统耕织结构开始解体
C.中国经济命脉为列强所控制
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1.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
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
此厂已濒于停业。
”该公司应该是()
A.洋务企业
B.外商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2.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幵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
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13.“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房。
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
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
”根据以上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
A.1853年——1863年
B.1895年——1905年
C.1912年——1922年
D.1922年——1932年
14.据史书记载:
天津进口货物中,美国货占到70%,大量走私进口的美国货还不包括在内。
天津市场上出售的货物,美国货占到将近60%,天津的民族工业因此纷纷破产。
这种情况发生在()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B.抗日战争前期
C.抗日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1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公私合营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始于()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7.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8.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规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权应该主要归生产队。
上述变化反映出当时()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C.“大跃进”运动的扩大
D.对农村工作的务实调整
19.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A.
B.
C.
D.
20.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处的“借鉴”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
D.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
21.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发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22.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
“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可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23.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
“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24.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2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26.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新中国
C.民国
D.清朝
2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8.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车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1926
1460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二十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
“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西方的生活方式都到普遍认同
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30.某学者认为: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
记者:
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
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
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
“这是胡闹!
”
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
这个自农业合作社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粮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鲁中晨报》2004年8月
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
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
契约说: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
110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
(3)依据材料一、三,分析小岗村的改革模式使小岗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2.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2年美国人华地码想在上海设立纺织厂。
清政府除了通过外交途径阻止其设厂外,还通过逮捕惩办等方法迫使投资于公司的华商退股,终于使华地码的计划落了空。
日本人也想在上海开设织布公司,“经日本钦差与中国官、商议其事,卒不果行。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
材料二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
……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四见表2
表21952年与1957年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政府对近代工业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历史答案
1.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史书和地方史志详细记录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录,这与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环境是否恶劣,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抑商的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水利治理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其次是注意区别农业经营环境、重农抑商的思想、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等易混概念,据此即可正确分析判断各个选项。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
依据所学可知,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
A、B、D均带有主观色彩。
C属于第一手资料,最为可信。
所以应选C。
考点:
历史研究·
资料的运用·
历史遗存的运用
3.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反映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在汉代中国被冠以“丝国”的称号,B项正确。
秦朝中国尚未冠以“丝国”的称号,排除A。
唐宋位于汉朝之后,中国在汉代被冠以“丝国”的称号,排除C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关于中国纺织技术高超的信息“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运用所学知识可知在汉代中国被冠以“丝国”的称号。
4.A
【解析】诗一开始就用“夜市”二字领起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氛围。
“千灯照碧云”五字,用灯火辉煌,照彻天空来状写扬州夜市的热闹,带给人以遥远的回想。
次句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市内繁华热闹的场面。
末两句用今昔对比,描写出扬州不夜天的情状:
虽说现在不如以往太平时日了,但仍然整宿可以听到弦歌鼓吹的声音。
“千灯照碧云”五字,用灯火辉煌,照彻天空来状写城市中夜市的热闹,故选A;
诗歌地点并非农村,且材料并未提及“草市”,故B错误。
宋代的“市”突破时空的限制,排除C;
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
”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说明城市格局的变化,材料无从反映出ABC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商业·
唐朝的商业发展
6.A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
花为布,号吉贝布。
”主要反映了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
所以选A。
7.A
【解析】材料“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
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反映了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故排除D,选A;
白银材料没有提到,排除;
C说法不全面,排除。
8.D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了商帮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故D正确;
地域生产的分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帮的贸易优势,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故C项错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商帮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在各地建公所、会馆”、“广商富甲天下,钻天洞庭遍地徽”。
9.B
【解析】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耕织结合,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B正确;
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A;
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120匹,单凭收入数据不能反映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D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10.B
【解析】由图表中“1843——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的信息可知外国棉纺织品大量倾入中国,导致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逐渐走向衰败,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
图表中未涉及列强对中国棉纺织业命脉的控制,排除C;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晚于图表中的时间“1843——1858年”,故排除A;
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虽不断走向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深刻变化,排除D。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小李查的资料可知:
“私家经营”“与日本纸的竞争”二个关键词能看出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所以答案选B。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的特点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地方绅士代表封建势力,材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遭受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故D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说明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兴起
13.C
【解析】主要描述了两家的发展都由“发起来”到“完结”,这正符合一战期间及其战后列强放松侵略与卷土重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此可知,“发起来”的十年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C项正确;
A民族工业尚未诞生,排除;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排除;
D由于列强卷土重来,应该走向衰落,排除D。
14.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15.B
【解析】根据题干“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所谓的农业社会化就是指将农业私有化转变为农业集体化,故B正确。
1950-1952年土地改革把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A;
公私合营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排除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排除D。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16.C
【解析】土地改革的推进是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A;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C;
中共八大是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D。
17.B
【解析】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