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6838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普通混凝土路面

桥涵工程

挖基坑土方

43.7

圆管涵钢筋

T

0.715

圆管涵C30混凝土

1.97

沙砾石垫层

3.78

7.5#浆砌卵石路基

285.32

5#浆砌块石跌水井

2.4

人工安装圆管涵混凝土

8

回填

30.7

沿途管线及安全设施

标志牌

防护工程

挡土墙挖基坑土方

362

挡土墙回填

178

C25混凝土挡土墙

1.2项目研究范围、目的及编制依据

1.2.1项目研究范围

我公司受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对“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进行实施方案的编制并提交实施方案报告,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提出分析、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节能减排、环境影响分析、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社会评价、风险分析以及社会效益评价等。

1.2.2项目研究目的

通过对“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调查分析,在对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对本项目建设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及实施方案的可能性提出综合性实施方案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2.3项目编制依据

1、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规定;

2、业主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1.3实施进度

2009年12月开始准备实施工作,至2010年8月竣工验收。

1.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概算为99.00万元,资金来源为什邡市灾后重建资金投入:

99.00万元。

1.5实施方案主要结论

本项目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什邡市洛水镇的具体情况,为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硬化工程的实施十分必要。

项目的实施能进一步推动洛水镇李冰村的发展和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工程建设条件具备,方案合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建议建设单位按照总体规划,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建成。

第二章项目建设提出背景和实施的必要性

2.1项目的提出

洛水镇李冰村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发展还不尽完善,其中有些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硬化。

灾后重建为洛水镇李冰村的道路硬化建设工程带来了契机,随着灾后重建恢复工作的全面展开,为全面提升什邡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

为洛水镇李冰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通过对该工程场所、状况的具体分析,有必要对洛水镇李冰村的1组100米、3组100米、4组444米,5组130米,6组160米、8组240米、9组260米、11组150米的道路进行硬化。

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2.1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通过该道路硬化工程的建设,能够完善当地的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增强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通过该道路的建设也能够进一步加快农村的发展,同时对农村社会环境的稳定、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2.2.2灾后重建的需要

什邡市是2008年“5.12大地震”重灾区之一,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

“5.12大地震”给什邡市村级道路硬化工程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充分暴露了这些地区抗灾能力十分脆弱,已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增加道路基础设施投入。

什邡市的灾后重建已经全面展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纳入了整体建设目标。

因此,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建设现代化的农村道路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道路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实施条件分析

3.1项目选址

拟建项目位于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地形较平坦,建设条件基本具备。

3.2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2.1项目自然条件

1、李冰村概况

李冰村位于什邡市洛水镇北郊,离场镇约3公里,系2006年由原洛水镇两河村及玉林村两村合并而成,因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人)陵园位于该村而得名。

该村地处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结合部,户籍人口约2100人,共分为14个生产小组(生产队),其中,5个生产队在龙门山脉上,另9个生产队位于平原地区。

该村村民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且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山上的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平原地区的村民则以种植木耳,大蒜等经济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2、气候

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水同季,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春季暖和而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炎热而多伏旱、洪涝,秋季温暖而多绵雨,冬季较暖和而雨、霜、雪较少。

3.2.2项目基础设施条件

2003年底李冰村采取多种形式,将饮用水管网重新改造,耗资16.5万元,缓解了饮用水供给矛盾。

2004年多方筹资16.8万元,硬化村道1250米。

已改造“U”型渠5000余米。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李冰村道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路面结构产生裂痕。

3.2.3项目工程地质条件

1、震区情况

地形地貌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6月11日批准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之规定,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峰动值加速度为0.15g。

2、地形地貌

测区以低点为主。

表现为条状,馒头状,其特别是山顶部多为耕土层,其下多砂卵石、砂岩

3、地质情况

沿线主要地质为粘性土、砂、卵为主;

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泥岩、砂岩:

埋深10.00-12.00m,为单斜构造层。

4、地层岩性

(1)杂填土(Q4ml):

褐黄色、杂色,稍湿,松散,含耕土、植物根、砂卵石、建筑垃圾

沿线主要地质为页岩和粉砂岩,部分为泥质岩,区域地层岩性属保罗紫红色泥岩和砂岩组成,其岩性较多为软质岩石,无滑坡、泥石流等比良地质现象。

生活垃圾混凝土。

(2)细砂(Q4al+pl):

褐黄色,稍湿-湿,稍密,含少量云母片,场区局部分布。

(3)中砂(Q4al+pl):

褐黄色,稍湿-湿,稍密,含少量云母片、粉细沙。

(4)粗砂(Q4al+pl):

褐黄色,稍湿-湿,稍密,含少量园砾、粉细沙。

(5)园砾(Q4al+pl):

褐黄色-杂色,稍湿-湿,稍密,园砾一般粒径10-30mm,含少量卵石,以粉细砂充填。

(6)稍密卵石(Q4al+pl):

杂色,稍湿-饱和水,稍密,卵石一般粒径约20-60mm,最大粒径约100mm,含量约60%,以中粗砂、园砾充填,含少量漂石头,场区较普通分布。

(7)中密卵石(Q4al+pl):

杂色,稍湿-饱和水,稍密,卵石一般粒径约30-80mm,最大粒径约120mm,含量约65%,主要以中粗砂、园砾充填,含少量漂石头,场区较普通分布。

3.2.4项目施工条件

1、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砂料、卵石、石料、上料等全部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2、主要外来材料的供应:

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木材、水泥等,均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3、施工电源:

本工程施工电源由什邡市电力部门供应。

因此,本工程的施工供电可靠,电量充足,能满足施工要求。

4、施工队伍及设备:

施工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有能力承担本工程施工的专业施工企业。

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由中标企业自行解决。

什邡市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本工程提供充足劳动力。

3.2.5社会环境与政策法律条件

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可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什邡市具有完备的建设施工法律及规范,本项目建设均符合相关规定,并得到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城镇居民的的大力支持。

 

第四章项目规模及内容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等灾后重建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洛水镇具体受灾情况对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贫困村道路硬化工程进行恢复重建。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5.1设计原则

1、符合四川省、什邡市灾后重建整体规划要求;

2、应符合国家、四川省有关法规、规范、规程的要求及规划、交通、卫生、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

3、方案设计要经济实用,简洁朴素,尽量做到功能的完善以及使用的充分合理;

5.2设计依据

1、《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379-203);

2、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关于印发<

四川省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指南>

的通知》交路农建涵[2006]239号;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02);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5.3设计标准

1、平面线半径:

一般不小于15m,特殊地段不小于10m;

2、纵坡:

最大纵坡不大于9%,山岭地段最大纵坡不大于11%;

3、路面结构类型:

水泥混泥土。

4、路拱横坡:

行车道采用1.5%,土路肩采用2.0%。

5、设计行车速度:

不大于20公里/小时。

6、路基宽度:

详见《设计一览表》。

7、路面宽度:

8、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9、超高方式:

绕弯道内侧旋转。

10、其他技术指标《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四川地方标准)》(DB51/T379—2003)标准执行。

5.4方案设计

5.4.1路线、路基、路面桥涵设计

1、本次施工图设计路线全长2.034公里。

2、尽量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平、纵面线形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大挖大填以防止水土流失。

平纵面线型上尽量保持原有道路的现状。

本次设计在征得业主的同意后考虑农村机耕道的现状及上级补助资金的情况对原有路基未作大面积的线型调整,只作了局部型、纵调型,并对弯道按要求进行超高、加宽处理。

3、对调型后的路基必须采用16t以上轮式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其压实度必须达到93%以上。

4、路面应设置超高、加宽值标准见下表:

公路超高及加宽

平曲线半径(m)

150-105

105-70

70-55

55-40

40-30

30-20

20-15

15-10

超高值(%)

9

加宽值(m)

0.4

0.5

0.6

0.7

0.9

1.1

1.25

2.5

设置超高加宽时应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不少于10米的缓和段(具体数字见《弯道加宽超高表》),行车道加宽超高均应在缓和段起点开始设置,并且在缓和段内渐变完成。

5、路线在平曲线和监曲线上停车视距不小于15米,会车视距不小于20米,单车道路应采用会车视距。

6、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情况,设置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边沟深度、宽度不得小于0.4米,截水沟、排水沟深度不得小于0.6米。

7、路面结构类型:

8cm级配碎石找平基层+19cm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

8、涵洞

根据原有地型可以增加涵洞或翻修接长涵洞。

为确保施工质量,所使用涵管必须采用按图纸要求配筋的公路专用管涵,不得使用下水管道。

在确定预制厂家后及时通知现场监理人员及实验人员对钢筋及混凝土标号进行检测,施工单位必须在大于φ0.5涵洞进口开挖沉砂井或者修建八字墙,尺寸见设计图。

对于小于等于φ0.5米的涵管,涵洞进口应设置防污栅栏,栅栏采用12mm钢筋点焊而成,油漆裹面,钢筋间距:

10x10cm。

5.4.2沿线安全防护设施及绿化

1、乡村机耕道应按其使用功能及作用设置指路牌和必要的适用的安全设施、防护设施、警告标志等。

2、公路边沟的两旁和边坡上应种植花草、乔木、以稳固路基、美化道路、保护环境。

3、土路肩宜采用种植草防护,防止雨水侵蚀路基。

5.4.3级配碎石基层(找平层)的施工

1、材料

碎石

(1)用作基层的级配碎石,其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颗粒组成见表:

级配碎石基层的颗粒组成范围

结构层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液限

(%)

塑性指数

37.5

26.5

19

9.5

4.75

2.36

0.075

基层(补强层)

100

90-100

73-88

46-69

29-54

17-37

8-20

0-7

<

28

小于6或9

(2)压碎值不大于40%

(3)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

2、施工步骤

(1)备料

确定未筛分碎石和石屑的掺配比或不同粒径碎石和石屑的掺配比例,各路断基层的宽度、厚度和预定的干压实密度,计算各段所需的为筛分碎石和石屑的数量或不同粒级碎石和石屑的数量,并计算每车了得堆放距离。

料场中筛分碎石的含水量应最佳含水量(约4%)大1%左右,以减少集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当为筛分碎石和石屑在料场按设计比例混合时,应同时洒水加湿,使混合料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约5%)1%左右,以减轻施工现场的拌和工作量和运输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2)运输和摊铺集料

运输集料时,要求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同。

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应由远到近将卸在下承层上。

卸料的距离应严格掌握或由专人负责,不得卸置成一条“埂”。

当预定级配碎石采用未筛分和石屑分别运到路段上再进行拌和,则石屑不应预先运送到路上,以免雨淋受潮。

运料时应注意:

为避免运到路上的集料因水分蒸发而变干,集料在下承层上的堆放时间不应过长,一般运送集料较摊铺集料提前数天。

在雨季施工时,宜当天运输、摊铺、压实,以免下雨时料堆下面积水。

应事先通过试验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

人工摊铺混合料时,松铺系数为1.40-1.50;

平地机摊铺混合料时,松铺系数为1.25-1.35.

摊铺机一般采用平地机(根据农村机耕道的特点可以采用人工配合小型装卸机摊铺),应将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力求平整,并且有规定的路拱。

路肩料应同时摊铺。

摊铺集料时应注意:

当采用不同粒级碎石和石屑时,应分层摊铺,大碎石铺在最下面,中碎石铺在大碎石上,小碎石铺在中碎石上,洒水使碎石湿润后,再摊铺石屑。

采用为筛分碎石和石屑时,应在为筛分碎石摊铺平整后,在其较潮湿的情况下,按设计比例向上运送石屑,用平地机并铺以人工将石屑均匀地摊铺在碎石层上。

也可用石屑撒布机将石屑均匀地撒在碎石层上。

混合料摊铺后,应检查其松铺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应进行增减料工作。

(3)拌和及整型

为保证配碎石的密实级配,拌和均匀是非常重要的。

应采用稳定土拌和机来拌和级配碎石,在无稳定土拌和机拌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小型装载机与多铧犁缺口圆盘耙相配进行拌和。

用稳定土拌和机拌和时,拌和深度应达到级配碎石层底,如发现有“夹层”,应在进行最后一遍拌和之前先用铧犁紧贴地面翻拌一遍。

一般应拌和两遍以上。

用小型装载机拌和的方法是,用小型装载机将铺好石屑和碎石料翻拌,使石屑均匀分布到碎石料中,拌和时第一遍由路中心开始,将碎石混合料向中间翻,第二遍应是相反,从两边开开始,将混合料向外翻。

拌和过程中用洒水车满足所需的水分。

装载机拌和作业长度,每段以300-500m为宜。

如级配碎石混合料在料场已经过混合,可视摊铺后混合料的具体情况(有无粗细颗粒离析),用装载机进行补充拌和。

拌和结束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应该均匀,并较最佳含水量大于1%左右,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4)碾压

整型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立即用16t以上轮式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碾压时应坚持“先轻厚重,先慢后快,先边后中”的原则,应重叠1/2抡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

碾压应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压实度要求:

基层96%)。

一般需碾压4-6遍。

应使表面无明显轮迹,并在路面两侧多压2-3遍。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掉头”和急刹车,禁止开放交通。

3、施工注意事项

(1)承包人应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路基上摊铺级配碎(砾)石混合料。

未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而在其上摊铺的材料,应由承包人自费清除。

(2)承包人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试验路段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进行混合料的施工。

(3)在任何情况下,拌和的混合料都应均匀,含水量适当,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4)级配碎石应在最佳含水量时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进行碾压,并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

(6)在已完成的基层(补强层)上下表要求进行取样试验,所有试验结果均应报监理工程师审批,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承包人自理。

(7)碎石层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按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的压适度,基层(补强层)达到96%以上。

级配碎石试验项目与频率

项目

频率

质量标准

级配

每2000m3一次

在规定范围内

均匀性

随时观察

无粗细料离析现象

压实度

每一段作业不超过2000m3,检查6次以上

级配集料基层和中间层98%,填隙碎石固体体积率85%

每1000m2一次,异常时随时试验

小于规定值

集料压碎值

据观察,异常时随时试验

不超过规定值

承载比

每3000m2一次,发现异常时随时增加试验

不小于规定值

含水量

最佳含水量-1%—+2%

级配碎(砾)基层质量检验标准

内容

基本要求

1、选用质量坚韧、无杂质、砂砾、石屑或砂,颗粒级配应符合要求

2、配料必须准确,塑料指数必须符合规定

3、混合料拌和均匀,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4、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洒水碾压至要求的密实度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基层

每200m四处

其他公路

压实度(%)

代表值

99

极值

83

平整度(mm)

15

3m直尺:

每200m二处×

10尺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

每20m四处

厚度

-12

每20mm每车道一点

-25

横坡(%)

±

水准仪:

每200m四段面

5.4.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概述:

结合机耕道实际情况,并考虑到水泥混凝土路面对技术的要求,建议采取小型机具施工法,其主要包含以下工序:

测量放样—安装模板—架设传力杆—拌合物的拌和与运输—摊铺与成型——表面修整——抗滑构造的施工——接缝施工——养生——灌缝。

现对其中重要工序、工艺等要求进行说明:

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合同、现行有关规范,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本项目的详细施工组织设计。

包括施工工艺、材料使用计划、劳动力组织安排、临时设施、现场组织管理计划、安全措施等。

其中材料供应、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能力必须和施工技术方案相适应。

同时施工前应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对现场人员进行认真的培训。

2、原材料的准备和性能要求

在施工前应对拟进场的诸如粗细集料、砂、水泥、水等重要材料进行抽样检测,所进场材料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凡试验检测不合格原材料均不得进场。

(1)粗集料

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洁净的矿山碎石、碎卵石,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对于机耕道公路且无抗冻要求的可使用Ⅲ级技术标准。

用做路面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下表关于粗集料级配范围的要求。

碎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6.5mm,矿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31.5mm

粗集料级配表

粒径

方筛孔尺寸(mm)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16.0

19.0

31.5

4.75-26.5

95-100

70-90

50-70

25-40

0-5

4.75-31.5

75-90

60-75

40-60

20-35

碎石、碎卵石技术指标表

技术指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碎石压碎指标(%)

10

20

卵石压碎指标(%)

12

14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