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64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初一 地理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导入]:

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

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

“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

“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过渡]:

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

(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

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

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

(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

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

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

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

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

(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

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

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大约漂浮到今天所在的位置,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展示flash)。

[设疑]:

到底魏格纳艰辛的实地考察找到什么证据?

[讲解]:

(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2)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3)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先给出学生作笔记的时间,然后讲解)

(展示相关图片)我们现在站在地表,不能看到地层里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往下挖的话就会发现地层呈现层序性的变化,就像我们切开的蛋糕一样。

如果地层具有相似的层序变化,就说明他们可能在相似的环境之下形成的。

现在魏格纳就发现隔着大西洋的美洲和非洲大陆具有相似的地层分布,魏格纳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在巴西和非洲都找到同一种类的恐龙化石,而恐龙是没有飞越海洋的本领的,这就表明恐龙时代美洲、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个证据就是生物演化的相似性。

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当中的,鸵鸟则是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都没有远涉海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个大陆上,说明两大陆是曾经连在一起的。

[提问]:

那么,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哪些品质?

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

老师认为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家以后不妨多看看地球仪,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像魏格纳一样有惊人的发现!

三、板块构造学说

[过渡]:

魏格纳死了之后,大陆漂移假说就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地表形态变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直到6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深海测量技术的发展,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直到1968年,一批地质学家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之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地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提醒学生先作笔记)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逐一展示六大板块的名称,注意结合大洲讲解,提醒学生除太平洋板块外,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注意南极洲板块的形态。

[讲解]

(2)(3)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题(写在黑板上):

→←表示碰撞,←→表示张裂。

再引导学生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示意图上标示了很多这样的箭头,说明板块是处于不断的张裂与碰撞运动之中,而且箭头都是位于板块的边缘,内部都没有标示箭头,说明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这样的张裂与碰撞运动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过渡]:

那么,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洋经历以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展示图片):

    

(1)一开始大陆板块发生断裂(提醒学生观察箭头方向),形成狭长的裂谷,这就是海洋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在目前的地球上可以找到例子,如东非大裂谷(展示图片,对其位置作简单介绍);

    

(2)当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就形成狭长而年轻的海,如红海;

(3)当板块持续张裂,海就变成了洋,最初断裂的地方就成为大洋中脊,大西洋就处于这一阶段;

(4)但是板块会无限制地张裂吗?

(学生齐声回答),不会的,当它张裂到某一程度的时候,就会与旁边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提醒学生观察箭头的方向),而由于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大洋板块比大陆板块要重,所以在碰撞的过程当中,大洋板块就被大陆板块挤压到下面,它们之间就会形成海沟,如世界上最长的马里亚纳海沟;

(5)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持续进行,地震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如果现在这本书就是大陆板块(用书比拟),它受到挤压就会隆起,隆起后形成的就是山脉,但是板块是硬的,当隆起到一定程度时,板块承受不住挤压力就会断裂,岩浆上涌,这就是火山爆发了。

[练习]: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填空题。

1、地球表层可分为    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板块都是海洋,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    ,←→表示    。

3、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与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

【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海洋→陆地

2、陆地→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四、火山与地震

【教后反思】

关于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这个环节,我放手的程度不够结果导致学习学起来非常被动,缺乏了学习的主从性,小组讨论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没有我所预见的高潮部分。

课后我在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成就感呢,是不是放手放得不够,袁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下一节课在一班讲解时,就大胆的放手给了学生,我预期的孩子的表现全都带动起来了,但是等到下一个板块学说环节时,我却收不回来了,学生讨论的兴趣依然很浓,似乎课堂有点失控,学生讨论的问题开始脱离本节学习的轨道。

如何在放手时做到不放任,尤其是初一同学,学生自制力差,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

到底如何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琢磨。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