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2017年----2018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题
(120分钟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uó)瞬息(sùn)亘古(ɡèn)兴致勃勃(bó)
B.含蓄(xù)脑髓(suí)徘徊(huái)获益菲浅(fěi)
C.骊歌(lí)蝉蜕(tuì)收敛(liǎn)白驹过隙(xì)
D.沮丧(zǔ)沉淀(diàn)讪笑(shàn)付诸东流(zhū)
2.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惩罚操炼誓言雄健生意盅然
B.宛转糊涂泛烂祈祷群山万壑
C.崎岖屏障体魄戎机亦复如是
D.视察懊悔澎湃摇蓝摇摇晃晃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方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
C.《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D.高尔基,苏联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年》,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
4.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光荣骄傲战友B.制造报答提高寻求
C.角色语文经常兴趣D.非常偶尔清楚风景
5.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二、积累与运用(16分)
6.名著阅读(6分)
我也开始挣钱:
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
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
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
“谢谢你,好孩子!
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
咱们俩?
有什么了不起的?
”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的大鼻孔鼻尖上。
(1)上述材料中的“我”是文学名著《____》中的___。
(2分)
(2)选段表现出了“我”怎样的性格特征。
在苦难中,“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联系整部作品回答)?
(2分)
(3)选段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7.综合性学习(4分)
南冶中学六年级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
请列举出两项。
(2分)
示例:
主题班会
(2)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甲说: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
”乙说:
“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
”你接着说:
“母爱是,。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完成你的发言。
(2分)
8.诗文默写。
(6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西涧》)
(2)_____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
(3)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_______________。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____________;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9~12题。
(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节选)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伤仲永()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或以钱币乞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11.文章写的是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常人的故事,开头为什么要交代他的家庭出身(世隶耕)?
(2分)
1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16分)
远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
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
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
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
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
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
你一定验上了。
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
父亲声音很低地说:
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
我对母亲说:
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
母亲说:
儿子出门就是客。
娘对不住你。
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
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
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
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
我怎么咽得下?
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
母亲只好让步。
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
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
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
这是母亲的习惯。
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
比过了,就疯玩。
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
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
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
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
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
房里只有母亲。
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
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
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
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
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
娘老了。
我连忙说:
娘不老。
娘就笑笑。
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
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
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
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
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
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
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
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13.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
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60字左右)(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
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17~21题。
(16分)
荡里莲花
当马家荡千亩莲塘倏然跃入眼帘时,那一刻洋溢于心底的喜悦,只化作低低的倾诉:
原来你在这里!
莲塘的上面,天,蔚蓝的,像刚出水的芙蓉,清新怡人。
偶尔一两只小鸟,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扑腾着翅膀,随风而去。
我站立的地方,是一弯碧水萦绕的莲塘,莲塘很宽,水面上布满了荷叶,举目望去,绿浪一层一层地直向对岸压去,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画面,此时就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
莲叶似少女打着皱褶的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又似一柄柄张开的绿伞,在艳阳下欢快地舞蹈。
莲叶上的晨露,似顽皮的孩子在打着滚儿。
而点缀在这万顷碧涛之上的朵朵白莲花,便是这大片风景画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了。
这洁白如玉,大如团扇的莲花纤尘不染,大汤匙般的花瓣三片一层,一朵莲花一般由四层花瓣错落有致组合而成。
被花瓣层层包围的莲心羞答答不肯露面,流苏般的黄色花蕊众星捧月般将她呵护,这嫩黄的莲蓬等到花瓣凋零时,便会披上深绿色的外衣脱颖而出,吟唱属于她的主题曲等候前来收获的主人。
凑上前去,莲花的香气让我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尽消。
这清新中带着淡淡药香的气味,不张扬,不媚惑,让人遐想,令人沉静。
最妙的要数那些即将盛开的莲花了,一枝枝从绿伞之中挺身而出,像一支支花剑直指长空,对着这神秘的大地凝望。
这些花苞的表层如少女,娇面含春,呈现一派羞色。
微风过处,到处是芳香弥漫。
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
无数洁白粉红的花儿朵儿,在水面上漫卷开来,像晚霞,像云彩,像少女那一抹不经意飘起的红晕。
掐一茎莲叶,茎儿竟丝丝缕缕牵扯着不愿分开。
不由得联想起莲藕,不也是人们常说的藕断丝连吗?
莲真的恍若一位美丽多情的绝世佳人,是那么的重情重义。
轻嗅,莲叶和花茎都有着淡淡的香味,还有淡淡的甘甜。
莲茎笔直,中有通孔,将莲上下相连。
难怪莲叶、莲茎、莲藕的气味都那么的相似。
兴起,将硕大的莲叶挑一枝扣在头上,顿觉一片清凉,绿意弥漫眼底心间。
我在莲的身旁驻足留连,轻轻地靠近一朵刚探出头的花蕾,柔柔地告诉她: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我来看你了,你眼中的我,也是同样的美丽吗?
你不愿做肤浅的美人,植根于淤泥,却摒弃一切尘念,借清水滋养得一身净骨,头顶烈日骄阳傲然盛开。
你通身是宝,将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
莲心、莲房、莲须、莲叶、莲梗、莲花、莲藕、藕节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莲子和莲藕更是餐桌上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
凝望着眼前的莲花,那支一直喜爱的佛乐不由得又在耳边回响: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
”莲花与佛教,恰有不解之缘。
千年来,彼此相惜。
莲花是佛教精神宗旨的象征和圣花。
佛祖释迦牟尼是坐在莲花台上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是坐在莲台之上,且双手仰掌托着莲台,仿佛指引众生通往佛国净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也是一身素衣端坐于白莲之上,一手持净瓶,一手执白莲,以其纯洁的菩萨心肠,引导众生看淡烟柳繁华,到达简淡圆融之妙境。
佛教里讲究洁静,身洁、心洁,耳目不染尘埃。
莲花是洁净的化身,是佛的使者,她一身的纯洁,与佛的善心相得益彰,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歌颂的对象。
莲塘慢慢地静了,莲花的芳香,轻轻氤氲。
这时候,是该醉,还是该醒?
轻轻的离开吧,我打扰她已经太久了,也许今夜,我会梦见自己变成那朵洁白的莲花,在风里,在水里,释放生命的芳华。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02期,作者:
曹艳存,有删改)
17.全文思路明晰,是以____________作为行文顺序来写的。
(2分)
18.假如将下面的句子用作文章的题记,请用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
(2分)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做一朵莲花,只因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试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3分)
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末尾写到会梦见自己变成莲花,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2.主张,是对如何行动所持有的见解。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交友,如何消费,如何环保……你总会有自己的主张。
请以“我的________主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