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课题
1、温度和温度计
课时
2
教学目标
(分层)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ABC)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ABC)
3、观察和研究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ABC)
4、识读温度计上的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和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AB)
5、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遵守这些规定(AB)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认识液体温度计的构造
难点:
识读温度计上的数字,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烧杯、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
二、比较水的冷热
三、观察温度计
四、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五、课外拓展
谈天气变化引入对温度的讨论
出示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
温度是用来表示什么的?
出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这四杯水冷热又有什么不同?
用手来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准确吗?
我们想知道物体准确的冷热程度怎么办?
出示温度计:
观察,可以分哪几部分?
!
、是什么温度计?
单位是什么?
2、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3、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
4、讲述摄氏温度的标识方法
比一比:
看谁的温度计升得快
哪个小朋友的温度计升得最高?
怎么比较?
你们的温度计读数是多少?
出示温度计模型,展示出不同位置的读数
检查识读的正确性
读出的温度应该怎样写出来?
怎样使用温度计才是正确的?
找一些不同的温度计进行观察和认识。
交流对温度的认识
用手指触摸,冷热有什么不同?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采用不同的顺序用手指触摸,感知四杯水的不同冷热
不准确
用测量工具
观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用手捂住温度计玻璃泡,观察液柱的变化
用数字比较
读出相应的温度
用自己的温度计模型让同伴识读温度
写出所读的温度
找出操作中的错误
板书: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管、刻度、液体、玻璃泡
温度的读写:
温度计的使用:
教案编写:
课题
2、测量水的温度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ABC)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ABC)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ABC)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ABC)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ABC)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正确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
间隔相同的时间进行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每组准备四杯不同温度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烫水)、四支温度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
二、测量水温的方法
三、测量水的温度
四、课外延伸
你们带来了哪些温度计?
出示一杯水:
这杯水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用哪种温度计来测量?
怎样做才是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
强调容易出错的问题
每组倒好四杯不同温度的水,现在我们来测量这四杯水的温度
相同的水温度一样吗?
为什么会不同?
有哪些原因?
过几分钟后,水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
怎么变化?
现在我们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把观测结果记录下来,就可以知道怎么变化了
水温变化说明什么?
如果再过10分钟,这些水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过一天呢?
如果把这些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水温会有什么变化?
展示自己的温度计
说明用途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说明原因
阅读课本45页“测量水温的方法”
小组内做,相互检查纠正。
分小组测量水的温度
填入书中的表中
交流测得的水温
讨论不同的原因
温度会降低
分小组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把结果填在表里
讨论、交流
温度上升说明:
温度下降说明:
课外做一做
板书:
测量水的温度
测量水温的方法: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热水的温度
烫水的温度
温度下降:
热量减少
温度上升:
热量增加
教案编写:
课题
3、水结冰了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ABC)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ABC)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ABC)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ABC)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ABC)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ABC)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
二、观察冰
三、水结成冰
四、课外拓展
把一杯水放进冰箱里,第二天水有什么变化?
现在让我们来好好观察一下冰吧
描述一下冰是什么样子的?
冰和水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水结成冰有哪些变化?
水是在什么温度时就会结成冰的?
怎么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到?
指导阅读教材49页
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强调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观察到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水结冰了吗?
是在什么温度下结冰的?
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观察到水结冰的小朋友请回家做这个实验,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水结冰了
拿出带来的冰进行观察
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
填写维恩图
形态变化
体积变化
提出所知道的猜测
阅读,了解实验方法
讨论注意的问题
分组实验
一边实验一边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出现冰时记下温度计的读数
温度降低
下次上课带冰块
板书:
水结冰了
一、观察冰
颜色:
形状:
形态:
二、比较水和冰
三、水结冰的温度:
0摄氏度
教案编写:
课题
4、冰融化了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直到全部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过程和方法
1、观测和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变化
2、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A:
在老师指导下进进行实验和观察
B:
弄清冰融化温度要升高,在从周围吸热。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观察冰在0摄氏度开始融化
难点:
把冰融化和热量联系起来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冰块、烧杯、温度计、记录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
二、观察冰的融化
二、加快冰的融化
四、延伸
液态的水降到0摄氏度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变成水?
出示冰块
“这是刚从冰箱里取出来冰,它的温度是多少?
”
在教室里放一段时间会有什么变化?
怎样观察温度的变化?
指导学生按均匀的间隔时间观察冰的温度变化
在这个过程观察到哪些现象?
冰是在什情况下融化成水的?
你有办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吗?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融化冰块的比赛
规则:
分发冰块,计时,
报告名次
分享:
你们用了哪些方法加快冰的融化?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在冰融化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能
提出猜想
测量冰块的温度
读出温度
讨论交流
对温度计连续进行观察
进行观察和记录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交流
(温度升高)
小组讨论方法
各小组用自己的方法使冰块尽快融化
各小组报告自己的方法
都是使冰的温度升高
板书:
冰融化了
一、观察冰的融化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温度
二、降温
水(液态)冰(固态)
升温
教案编写:
课题
5、水珠从哪里来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1、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A、观察到杯壁产生了小水珠
B、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推理和验证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小组:
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
装冰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三、延伸到课外
1、师: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2、师:
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关注:
学生推测的合理性
1、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师:
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师:
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师:
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设计意图:
认识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小水珠
关注:
对比试验的条件控制与分析
思考
讨论
说说类似的现象
尝试提出解释
学生讨论
形成共识:
做一组对比实验:
(出示:
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板书:
水珠从哪里来
一、水珠是冰化成的吗?
二、水珠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遇冷
水蒸气小水珠
教案编写:
课题
6、水和水蒸气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ABC)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ABC)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ABC)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ABC)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ABC)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AB)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小组: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水到哪里去了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三、空气中的水
四、拓展
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
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师:
这些水去哪了呢?
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
有什么发现吗?
师:
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4、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
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1、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师: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
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
可以怎么研究呢?
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师:
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3、教师巡视指导。
师:
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师:
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1、师:
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
那是怎么回事呢?
师:
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
你能证明一下吗?
教师投影演示。
师:
有什么发现吗?
师:
你能解释吗?
板书:
凝结
师:
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
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师:
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
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学生推测。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实验观察
看书、思考
用图画进行解释,展示
(预设:
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讨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讨论后汇报
方法:
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
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学生看书并讲解。
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板书:
水和水蒸气
流出去×
一、水到哪去了渗入碟子×
变成气跑到空气中(蒸发)√
二、加快蒸发:
加热
三、空气中的水
遇热
水水蒸气
遇冷
教案编写:
课题
7、水的三态变化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ABC)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ABC)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ABC)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AB)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AB)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ABC)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ABC)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AB)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小组: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
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水的各种形态
二、水的三态循环态
三、拓展
1、师:
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
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
(课件展示)
2、师:
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
1、小结:
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
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
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
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1、师:
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师生交流
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画
学生交流
板书:
水的三态变化
气态(水蒸气)
固态(冰)液态(水)
教案编写:
课题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ABC)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ABC)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ABC)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放大镜、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听听说说
二、想想画画
三、观察种子
四、做好准
作业布置
1、师:
小猫是谁生下来的?
小鸡是怎么来的呢?
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
(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师:
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师:
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师:
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师: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师: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1、师:
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师:
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师:
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师:
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
关注学生的汇报)
师:
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师:
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
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家庭作业:
准备凤仙花和豆子的种子。
生:
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思考
生:
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介绍作品
说说自己的想法?
观察植物的种子。
汇报自己的发现。
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
观察后汇报。
板书: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一、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生长变化
二、观察植物的种子
1、形状、颜色、大小不同
2、相同:
都有胚根和胚芽
三、播种的准备
1、备种
2、查阅资料
3、工具和材料
教案编写:
课题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课时
2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知识:
1、播种的方法是一般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ABC)
过程与方法:
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ABC)
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AB)
情感态度价值观:
(ABC)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AB)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学习播种方法
二、关注种子变化
三、记录生长日记
第二课时
一、实地指导播种
作业布置
1、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
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
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师:
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1、师:
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师:
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1、师:
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
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1、师:
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
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
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家庭作业:
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说出自己的想法。
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带上种子和花盆,按照播种方法把种子种在花盆里,
做好第一次记录
板书:
种植我们的植物
一、播种的方法
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观察生长情况
教案编写:
课题
3、我们先看到了根
课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ABC)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