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762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最新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厦门市双十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

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

(1)示例1:

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

“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

(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

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 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

⑴示例1:

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

“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⑵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

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

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

(1)“小桃无主自开花”:

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

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

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

⑴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

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

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

⑴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

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 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

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

(1)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

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

(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

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

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

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

(1)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根据这两个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

因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最后三句话的意思是: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据此可知这几句话表达了词人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辨析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

(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

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

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

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