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问答题.doc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问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问答题.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答: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4,教育心理学五要素。
答: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
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5、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
答:
(1)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6,学与教中五种因素与三种过程相互关系。
答: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7、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答:
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
桑代克 事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
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廖世承 (1924年),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9,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10,我国心理学家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答: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生理自我3岁形成。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11、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答:
少年期(学龄中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自我控制力不强,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12、简述童年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答:
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时期。
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1)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2)思维发展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3)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
(4)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评价道德行为。
13、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答: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于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1)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认知发展按几个不变的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2)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引进“运算”的概念。
(3)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
单维思维,自我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
能进行逻辑推理,守恒观念的形成,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15、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答: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6、简述人格的含义及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
人格(个性)通常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美国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
1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答: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答:
(1)生物遗传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社会学习因素。
19、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答: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意志。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少年期),再到心理自我(青年初期)的过程。
20,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构成及发展阶段,
答: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组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21,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答: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2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
答: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23,简述学生认知过程含义及认知方式差异。
答:
认知过程:
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
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
吉尔福德(美国)
24,智力含义及智力差异。
答: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来衡量;、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IQ超过140叫智力超常儿童,不到总人中的1%,低于70叫弱智儿童。
25、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