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4812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docx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001

初中语文五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通假字识记

一、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A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B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C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D、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E、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F、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三)、A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B、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C、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四)、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二、之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

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其他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3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4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5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6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8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9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0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1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

13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5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

1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4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

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8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

1马之千里者。

《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2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

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2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其

(一)、“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3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二)、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的,指狼的。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

4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

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

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四、而

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4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十则》

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6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8聚室而谋曰。

《愚公移山》

9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

3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论语》

5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狼》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公输》

9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

10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康肃笑而遣之。

五、于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4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

5其一犬坐于前。

《狼》——在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

9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向

2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

4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如: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比、胜过

2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比、胜过

3皆以美于徐公。

——比

文言文通假字识记(请找出并解释)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一切乌有《山市》

7、裁如星点《山市》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口技》

15、止有剩骨《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望岳》

25、略无阙处《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9、才美不外见《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51、公输盘诎《公输》

52、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