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46932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

山东省荣成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综合测试试题

第Ⅰ卷(每题1.5分,共60分)

1、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2、.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

3、苏轼诗云:

“吴国晚蚕初断时,占城(现越南中部)早稻欲移秧”。

“江东贾客木棉裘,云散金山月满楼。

”此诗反映出我国北宋时

①南方丝织业和棉织业都有所发展②棉布已经成为商人体面的衣料

③已出现外来农作物品种④政府重视对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5.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

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6.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

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

”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B.中国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D.西方蒸汽机广泛运用于造船业

7.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9.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

“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10.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1896年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

1902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这反映出

A.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日益衰落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广泛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D.商人投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11.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均昌盛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B.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下列选项中,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图片反映的信息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当时中国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 D.近代经济形态逐步在中国出现

13、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诸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以上举措

A.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D.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14.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15.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私人银行不得兼营商业,不得罔积货物及代客买卖等。

该办法还规定一般银行须将其存款总额的2%作为准备金,转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的财力更加充实。

这一做法

A.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B.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是为了准备全面抗战的需要

16.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

1000公吨)。

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D.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17.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18.下面是上午印刷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1952年北京交易所停业,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正式开业。

这一变化

A.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意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D.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0.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66~1976

1978~1984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8~17.13

17.92~23.01

A.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195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

C.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21.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

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22.1957年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3.“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相对于皇帝倒了,剪辫是更具有观念意义的革命。

可见剪辫

A.使普通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B.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C.断绝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复辟之路D.意味着新思想开始冲击国人的生活

24.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数都放在电视机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

这可以反映出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

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

25.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26.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最大价值是

A.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大陆B.打破了美洲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C.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D.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27.《刚果真相》一书中写到:

“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

”材料主要揭示了(  )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B.西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D.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28.1602年经议会批准,在爪哇岛的万丹,荷兰各种私营贸易公司合并为一家大的垄断公司一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使各个资本家(公司的各单个股东)减少了由于经营殖民地事业可能发生的危险。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A.标志着荷兰出现了垄断组织B.使西欧兴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D.说明荷兰垄断了世界航海运输业

29.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0.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

“(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

”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

A.阻碍了英国城市化进程B.带来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C.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D.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

31.从1868年到1900年的32年间,英、美、德、法四国的钢产量从24万吨猛增到2355万吨。

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世界经济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

A.技术革命引发人口迁移B.火车和蒸汽机的发明

C.技术创新推动资本集中D.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

32.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

“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

……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使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33.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

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得到完善B.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C.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D.国家加强了对私人生产的干预

34.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自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

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

这反映出“大萧条”

A.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B.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

C.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D.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35.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36.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经济徘徊,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他看到的是2位数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超过20%的高利率,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政策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D.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37.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乙理论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崇尚的自由放任政策

C.甲理论在80年代复苏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乙理论70年代后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38、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心理动因发生改变,他们不愿意去经历市场的风险,申请社会救济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借口健康原因而不去上班。

这说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

A.加重政府财政负担B.增加工人就业机会

C.导致公民懒惰行为D.突破市场经济束缚

39.苹果公司(AppleInc.)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

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正得益于这类高新科技的推动。

以下关于这类经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被美国的一家杂志称为“新经济的胜利”B.它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推动下出现的

C.它使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D.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40.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联结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一商品市场一行政计划一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C.掀起农业集体化D.下放经营自主权

第Ⅱ卷(共3题,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4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

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

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

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提示:

举措+影响或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一些人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8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70年代,《昭文新报》在汉口创办。

内容多为轶闻趣事,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年维新运动中,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于东京。

为大型政论型月刊。

是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

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截止2005年我国已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有70多套广播节目实现卫星传输。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形成了“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新格局。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截止2008年中国网民达到2.98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积极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更新发展的主要物质因素。

(6分)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答卷纸

41.

(1)

(2)

姓名:

班级:

学号:

 

 

42.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2)

(3)

43、

(1)

(2)

 

第一次检测参考答案

CCABABBCDDDDADBDDCDDCBADBBDCBDDDCACACCBC

41.

(1)积极作用:

介绍了西方先进文明,丰富了国人的文化生活;传播了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6分)

(2)物质因素:

经济因素—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需求(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技术因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如电力、无线电、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的使用。

(4分)

42.

(1)时间1:

1963~1965年(1分)

原因1:

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分)

时间2:

1981~1985年(1分)

原因2:

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分)

(2)①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②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③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6分)

(3)举例:

①新政中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本家自主生产等;

②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③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6分)

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周部调整,有力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2分)

43、

(1)特点:

资金少;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以轻工业为主。(4分)

(2)背景: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3分)

作用:

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