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849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docx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

第十三章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地形图的应用概述

地形图是各种地物和地貌在图纸上的反映。

多用途地籍图的主要内容是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在地籍图上绘制等高线,它们都是进行地籍、地政管理和规划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因此,正确的识读和应用地形(籍)图,是每个土地管理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章主要以地形图为例介绍其应用,地籍图的应用与地形图基本相同。

一、地形图的应用方向

地形图的应用相当广泛,各种建设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离不开地形图。

综合起来有下列应用方向:

(1)各种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类道路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等)。

(2)各种社会调查(人口普查、土壤调查、交通调查等)。

(3)各种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农林牧管理等)。

(4)地理性应用(编制各种专题地图:

旅游、交通、综合等)。

(5)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江河堤防、市政设施建设等)。

(6)资源勘探、国土与环境的整治(矿产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保护与治理)。

(7)国防与军事(战争、国界划定与记录)。

(8)其他(科学考察等)。

二、地形图应用的技术手段

地形图应用的技术手段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关,还与工具有关。

1.目视技术

这是人们不借助任何工具,在视力比较和目测地形图的基础上,对人们要研究的现象进行评价,例如,地理方位的判断、确定汇水面积边界、判断道路走向等。

2.量算技术

借助于测量仪器和简单的计算工具(计算器),在地形图上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例如,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高差。

3.半自动化技术

借助于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从地形图上采集、加工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例如,现在的地形图的编绘、专题地图的制作等。

4.自动化技术

采用模式识别和智能化技术,使人们的研究工作自动化。

这是发展前景。

在实际应用地形图时,往往上述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三、地形(籍)图的识读

为了正确应用地形图,首先必须看懂地形图。

地形图上的地物和地貌不是直观的景物,而是用各种规定的线划和符号来表示,熟悉这些线划和符号,正确判断其间的相互关系和所表示的自然形态,是正确应用地形图的前提。

关于地形图的识读,请参阅测量学中的有关内容,此间不再复述。

第二节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一、求图上某点的坐标

如图13-1所示,图中m点坐标,可以根据地形图上坐标格网的坐标值来确定。

首先找出m点所在方格abcd的西南角a点坐标为:

Xa=3355.100kmYa=545.100km

过m点作方格边边的平行线,交方格边于e、f点。

根据地形图比例尺11000量得ae=87.5m,af=31.4m,则m点的坐标值为:

Xm=Xa+ae=3355100+87.5=3355187.5m

Ym=Ya+af=545100+31.4=545131.4m

为了提高坐标量测的精度,必须考虑图纸伸缩的影响,可按下式计算m点的坐标值,即

(13-1)

式中,ab,ae,ad,af均为图上长度;

为坐标方格边长(10cm);M为地形图比例尺分母。

图13-1求坐标、距离和方位图示

二、求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如图13-1所示,欲求图中m,n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可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

1.图解法

在图上直接量出m,n两点间的长度,然后乘以比例尺分母,就可得到mn的水平距离。

2.解析法

首先根据前面所述方法求出m、n两点的坐标Xm,Ym和Xn,Yn,然后按下式计算其水平距离:

(13-2)

三、求图上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如图13-1,欲求直线mn的坐标方位角,可采用如下方法:

1.图解法。

过m和n点分别作坐标纵线的平行线,然后用量角器量出

′和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13-3)

2.解析法。

先求出m和n点的坐标,再按下式计算出直线mn的坐标方位角:

(13-4)

四、在图上求点的高程

若所求点的位置恰好在某一等高线上,那么此点的高程就等于该等高线的高程,如图13-2中,A点高程为69m。

若所求点的位置不在等高线上,则可用内插法求其高程。

过B点作线段mn大致垂直于相邻两等高线,然后量出mn和mB的图上长度,则B点高程为:

(13-5)

式中:

h为等高距,Hm为m点高程。

在图13-2中,h=1m,Hm=67m,量得mn=12mm,mB=8mm,则

HB=67.0+

×1≈67.7(m)

当精度要求不高时,也可用目估法来确定点的高程。

图13-2求高程和坡度图示

五、在图上确定直线的坡度

直线两端点高差h与水平距离D之比称为直线的坡度i,即

i=

(13-6)

坡度i一般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

如图13-2,设在图上量得mn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为12m,mn的高差为1m,则mn的坡度:

imn=

=8.3%

因为mn位于相邻两等高线上,而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坡度可以认为是均匀的,因此,所求得的坡度应与实地坡度相符。

如果直线跨越几条等高线,而且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平距不等,则地面坡度不均匀,所求得的坡度是两点间的平均坡度。

六、按一定方向绘制断面图

在道路、管线工程设计中,为了合理地确定线路的坡度,以及进行填、挖方的概算,需要较详细地了解沿线路方向上的地面坡度。

为此,常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来绘制地面的断面图。

以图13-3为例,欲画出AB方向的断面图,方法如下:

1.在图纸上绘制直角坐标系

以横轴AB表示水平距离。

水平距离比例尺一般与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

以纵轴AH表示高程。

为了更明显地反映出地面的起伏情况,一般高程比例尺比水平距离比例尺大10~20倍。

然后,在纵轴上注明高程,并按等高距作与横轴平行的高程线。

高程起始值要选择恰当,使绘出的断面图位置适中。

2.设AB直线与地形图上各等高线的交点分别是1,2,3,…将各交点至A的距离截取到横轴上,定出各点在横轴上的位置。

3.自横轴上的1,2,…,B各点作垂线,与各点在地形图上的高程值相对应的高程线相交,其交点就是断面上的点。

4.把相邻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即为AB方向的断面图。

图13-3断面绘制图示图13-4选取最短线路图示

七、在图上按规定坡度选取最短路线

在道路或管线的设计中,往往要求选择一条不超过某一规定坡度的最短路线。

如图13-4,设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1000,等高距为1m,要求在A、B两点之间选择一条公路线路,使其最大坡度不超过8%。

首先按给定坡度计算路线通过相邻两等高线的最短距离d,由式(13-6)可得:

(m)=12.5mm

然后以A为圆心,d为半径作弧,交71m等高线于1点;再以1点为圆心,以d为半径作弧交72m等高线于2点,…依此类推,一直进行到B点为止。

将这些相邻点连接起来,便得到同坡度路线。

在选择路线时,如果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平距大于d,说明这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最大坡度小于规定坡度,这时就可以按等高线间最短距离定线(如图13-4中的45段、5B段)。

八、在地形图上确定汇水范围

在修建大坝、桥梁、涵洞和排水管道等工程时,都需要知道有多大面积的雨、雪水向这个河道或谷地里汇集,以便在工程设计中计算流量,这个汇水范围的面积亦称为汇水面积(或称集雨面积)。

由于雨水是沿山脊线(分水线)向两侧山坡分流,所以汇水范围的边界线必然是由山脊线及与其相连的山头,鞍部等地貌特征点和人工构筑物(如坝和桥)等线段围成。

如图13-5所示,欲在A处建造一个泄水涵洞。

AE为一山谷线,泄水涵洞的孔径大小应根据流经该处的水量决定,而水量又与山谷的汇水范围大小有关。

从图13-5中可以看出,由山脊线BC、CD、DE、EF、FG、GH及道路HB所围成的边界,就是这个山谷的汇水范围。

量算出该范围的面积即得汇水面积。

图13-5汇水面积图示

在确定汇水范围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边界线(除构筑物A外)应与山脊线一致,且与等高线垂直。

(2)边界线是经过一系列山头和鞍部的曲线,并与河谷的指定断面(如图中A处的直线)闭合。

根据汇水面积的大小,再结合气象水文资料,便可进一步确定流经A处的水量,从而对拟建此处的涵洞大小提供设计依据。

第三节土地测设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土地测设是将设计好的地块位置、形状、大小及高程在地面上标定出来的土地勘测工作。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土地测设的工作有:

规划选址、用地红线的确定、界址鉴定和恢复、土地分割、土地征用、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城市拆迁、土地开发等。

土地测设时,须首先计算出设计的地块边界相对于控制网的关系,即求出其间的角度、距离和点的高程,这些资料称为土地工程测设(放样)数据。

因此,土地工程测设的基本工作,就是测设已知的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

土地测设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已知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的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

一、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

根据给定的已知点,直线方向和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求出另一端点实地位置的测量工作就是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

测设已知距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做法如下:

1.一般方法

从已知点A开始,沿已给定的方向AB,按已知的长度值,用钢尺直接丈量定出B点(应目估使钢尺水平)。

为了校核,应往、返丈量两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2.精确方法

当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要结合现场情况,对所测设的距离进行尺长、温度、倾斜等项改正数。

若设计的水平距离为D,则在实地上应放出的距离D′为:

D′=D-△ld-△ly-△lh(13-7)

其中,

式中:

l′为钢尺的实际长度;l0为钢尺的名义长度;t为测设时的温度;t0为钢尺检测时的温度;h为线段两端点间的高差。

具体作业时,若D′小于一个尺段,则直接丈量出D′;若D′大于一个尺段,则用精密丈量的方法将整尺段丈量完毕。

设其水平长度为D整,则欲测设的长度D尚余

然后按式(14-1)计算出D余的丈量值D余′,在实地丈量D余′,从而完成D′的测设工作。

3.用光电测距仪测设水平距离

如图13-6所示,光电测距仪置于A点,在测设距离的方向上移动棱镜,选取C′点固定棱镜(C′点至A点的距离与D相近),测出斜距L及测距光路的竖角α,则距离DAC=Lcosα。

它与测设长D之差为△D=D-DAC,根据△D的正负号移动棱镜,使用△D小于测设要求的限差,并尽可能接近于零,则该点即为欲测设的C点。

△D也可以用钢尺直接丈量改正,得到欲测设的C点。

图13-6光电测距仪测设水平距离图示

二、已知水平角的测设

水平角的测设,是根据某一已知方向和已知水平角的数值,把该角的另一方向在地面上标定出来。

根据精度要求的不同,水平角测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现分述如下。

1.一般方法

当测设水平角的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盘左盘右分中法。

如图13-7所示,已知地面上OA方向,从OA向右测设水平角β,定出OB方向,步骤如下:

(1)在O点安置经纬仪,以盘左位置瞄准A点,并使度盘读数为某一整数值(如0°00′00〞)。

(2)松开水平制动螺旋,旋转照准部,使度盘读数增加β角值,在此方向上定出B′点。

(3)倒镜成盘右位置,以同样方法测设β角,定出B〞点,取B′、B〞的中点B,则∠AOB即为欲测设的角度。

图13-7分中法测设水平角图13-8垂线改正法测设水平角

2.精确方法

当测设水平角的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作垂线改正的方法,如图13-8所示。

步骤如下:

(1)先按一般方法测设出B′点。

(2)用测回法对∠AOB′观察若干个测回(测回数根据要求的精度而定),求其平均值,并计算出Δβ=β-β1。

(3)计算垂直改正值

(13-8)

(4)自B′点沿OB′的垂直方向量出距离BB′,定出B点,则∠AOB即为欲测设的角度。

量取改正距离时,如△β为正,则沿OB′的垂直方向向外量取;如△β为负,则沿垂直方向向内量取。

三、已知高程的测设

根据已知水准点,在地面上标定出某设计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设。

高程测设是施工测量中的一项基本工作,一般是在地面上打下木桩,使桩顶(或在桩侧面划一红线代替桩顶)高程等于点的设计高程。

此项工作,可根据施工场地附近的水准点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

现用实例说明方法。

例1:

如图13-9所示,水准点BM3的高程H3=150.680m。

要求测设A点,使其等于设计高程H设=151.500m。

其测设步骤如下:

图13-9简单高程测设

(1)在水准点BM3和木桩A之间安置水准仪,在BM3所立水准尺上,测得后视读数a为1.386m,则视线高程H1为:

H1=H3+a=150.680+1.386=152.066(m)。

(2)计算A点水准尺尺底恰好位于设计高程时的前视读数:

b=H1-H设=152.066-151.500=0.566(m)。

(3)在A点桩顶立尺,逐渐向下打桩,直至立在桩顶上水准尺的读数为0.566m,此时桩顶的高程即为设计高程。

也可将水准尺的A点木桩的侧面上下移动,直至尺上读数恰为0.566m时,紧靠尺底,在木桩上画一水平线或钉一小钉,其高程即为A点的设计高程(也称+0位置)。

当测设点与水准点的高差太大,必须用高程传递法将高程由高处传递至低处,或由低处传递至高处。

例2:

在深基槽内测设高程时,如水准尺的长度不够,则应在槽底先设置临时水准点,然后将地面点的高程传递至临时水准点,再测设出所需高程。

如图13-10所示,欲根据地面水准点A测定槽内水准点B的高程,可在槽边架设吊杆,杆顶吊一根零点向下的钢尺,尺的下端挂上重10kg的重锤,在地面和槽底各安置一台水准仪。

设地面的水准仪在A点的标尺上读数为a1,在钢尺上的读数为b1;槽底水准仪在钢尺上读数为a2,在B点所立尺上的读数为b2。

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为HA,则B点的高程为:

HB=HA+a1-b1+a2-b2。

(13-9)

然后改变钢尺悬挂位置,再次进行读数,以便检核。

图13-10深基槽内的高程测设图13-11高楼层面上的高程测设

例3:

在高的楼层面上测设高程时,可利用楼梯间向楼层上传递高程。

如图13-11所示。

将检定过的钢尺悬吊在楼梯处,零点一端朝下,挂5kg重锤,并放入油桶中,然后用水准仪逐层引测,则楼层B点的高程为:

HB=HA+a-b+c-d(13-10)

式中:

a、b、c、d——标尺读数。

为了检核,可采用改变悬吊钢尺位置后,再用上述方法进行读数,两次测得的高程较差不应超过3mm。

四、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常用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等。

至于选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控制网的形式、现场情况、测设对象的特点、测设精度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1.直角坐标法

此种方法主要用于建筑物或与建筑物有关的测设,如建筑施工中的定位测量、工程验线和竣工验收中的用地红线、界址、建筑红线的测设和检验等。

下面以建筑施工中的定位测量为例说明此种方法的原理。

图13-12直角坐标法点位测设

如图13-12所示,OY、OX为两条互相垂直的主轴线,建筑物的两个轴线AB、AC分别与OY、OX平行。

设计图中已给出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坐标,如A点的坐标(XA,YA)。

先在建筑方格网的O点上安置经纬仪,瞄准Y方向测设距离YA得E点,然后搬仪器至E点,仍瞄准Y方向,向左测设90°角,沿此方向测设距离XA,即得A点位置并沿此方向测设出C点,同法测设出B点和D点。

最后应检查建筑物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四角是否为90°,误差在限差内即可。

此方法计算简单,施测方便,精度较高,但要求场地平坦,有建筑方格网可用。

2.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根据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适用于测设距离较短,且便于量距的情况。

此种方法主要用于规划选址、征地、出让等工作中的红线或界址测设。

图13-13极坐标法点位测设

在图13-13中,AB是用地红线的两个端点,其坐标已由设计图中给出。

P1,P2,P3,P4,P5为已知控制点,则测设数据D1、β1、D2、β2可由坐标反算公式得出:

(13-11)

(13-12)

D1=

D2=

(13-13)

实地测设时,在P2点上安置经纬仪,先测设β1角,在P2A方向线上测设距离D1,即得A点。

将仪器搬至P4点,同法测出B点,最后丈量AB的距离,以资检核。

此法比较灵活,对用测距仪测设尤为适合。

3.角度交会法

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已知角度的方向交出点的平面位置,称为角度交会法。

当待测点较远或不可达到时,如桥墩定位、水坝定位等常用此法。

如图13-14所示,P1、P2、P3为控制点,A为待测设点,其设计坐标为已知。

算出交会角β1、β2和β3。

分别在两控制点P1、P2上测设角度β1、β2,两方向的交点即为A点位置。

为了检核,还应测设一个方向。

如在P3点测设角度β3,如不交于A点,则形成一个示误三角形,若示误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不超过限差时,则取示误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作为A点的最后位置,图13-15所示。

图13-14角度交会法测设图13-15示误三角形

4.距离交会法

根据两段已知距离交会出点的平面位置,称为距离交会。

在建筑物平坦,控制点离测设点不超过一整尺段的情况下宜用此法。

此法在施工中细部测设时经常采用。

如图13-16所示,根据控制点P1,P2,P3的坐标和待测设点A、B的设计坐标,用坐标反算公式求得距离D1,D2,D3,D4,分别从P1,P2,P3点用钢尺测设距离D1,D2,D3,D4。

D1和D2的交点即为A点位置,D3、D4的交点即为B点位置。

最后丈量AB长度,与设计长度比较作为检核。

图13-16距离交会法测设

第四节土方计算方法

一、断面法土方计算

在土方计算之前,应先将设计断面绘在横断面图上,计算出地面线与设计断面所包围的填方面积或挖方面积A(如图13-17所示),然后进行土方计算。

常用的计算土方的方法是平均断面法,即根据两相邻的设计断面填挖面积的平均值,乘以两断面的距离,就得到两相邻横断面之间的挖、填土方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

V=

(A1+A2)D(13-14)

式中A1、A2为相邻两横断面的挖方或填方面积,D为相邻两横断面之间的距离。

如果同一断面既有填方又有挖方,则应分别计算。

图13-17填/挖方面积

二、方格法土方计算

在各项工程建设中,除对建筑工程作合理的平面布置外,往往还要对原地形作必要的改造,以适于布置和修建各类建筑物,便于排除地面水,满足交通运输和地下管线敷设的要求,这种改造称为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是土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农用土地深度整理中,土地平整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进行土地平整时,首先要利用地形图,用方格法进行平整土地的土方计算。

根据不同的要求,可将土地平整为平面或倾斜面,现分述如下。

(一)平整为水平面的土方计算

1.平整为水平面,同时要求填、挖方平衡

如图13-18随时,设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

欲将方格范围内的地面平整为挖方与填方基本相等的水平场地,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在地形图上画出方格。

方格的边长取决于地形的复杂程度和土方的估算精度,一般为10m或20m。

现取方格边长为20m(图上为20mm)。

(2)用内插或目估法求出各方格点的高程,并注记于右上角。

(3)计算场地填/挖方平衡的设计高程。

先求出各方格四个顶点高程的平均值,然后将其相加,除以方格数,就得填/挖方基本平衡的设计高程。

也可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设计高程,即

(13-15)

式中:

为各方格四个顶点高程;

(角点的权值为1,边点的权值为2,拐点的权值为3,交点的权值为4)。

图13-18平整为水平面的土方计算图示

经计算,如图13-18所示的设计高程为37.82m。

(4)用内插法在地形图上描出高程为37.82m的等高线(图中用虚线表示)。

此线就是填方和挖方的分界线。

(5)计算各方格点的填/挖高度

填/挖高度=地面高程-设计高程(13-16)

正号表示挖方,负号表示填方。

填/挖高度填写在各方格点的右下角。

(6)计算填/挖方量

从图13-18看出,有的方格全为挖方或填方,有的方格既有填方又有挖方,因此要分别进行计算。

对于全为挖方或全为填方的方格(如方格1全为填方):

对于既有填方又有挖方的方格(如方格2):

填/挖区的面积

可在地形图上量取。

根据各方格填/挖方量,即可求得场地平整的总填/挖方量。

本例中,

,填/挖方总量基本平衡。

2.按设计高程平整为水平面

此种情况的土方计算更为简单。

比较上例,可省去设计高程的计算,其余步骤均与上例相同,在此不再复述。

(二)平整为倾斜面的土方计算

1.过地表面三点平整成倾斜面

如图13-19所示,要通过实地上A、B、C三点筑成一倾斜平面。

此三点的高程分别为152.3m、153.6m、150.4m。

这三点在图上的相应位置为a、b、c。

图13-19过地表面三点的倾斜面平整

为了确定填挖的界线,必须先在地形图上做出设计面的等高线。

由于设计面是倾斜的平面,所以设计面上的等高线应当是等距的平行线。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求出ab、bc、ac三线中任一线上设计等高线的位置。

例如,在bc线上用内插法得到高程为153m、152m和151m的点子d、e、f。

(2)在bc线内插出与a点同高程(152.3m)的点子k,并连接ak。

此线即为在设计平面上与等高线平行的直线。

(3)过d、e、f各点作与ak平行的直线,就得到设计平面上所要画的等高线。

这些等高线在图上是用虚线表示的。

(4)为得到设计平面上全部的等高线,可在bc的延长线上继续截取与de线段相等的线dg和fi,从而得到g与i点。

通过g、i两点作ak的平行线,即可得出设计平面上的另两条等高线。

(5)定出填方和挖方分界线。

找出设计平面上的等高线与原地面上同高程等高线的交点,将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填方和挖方分界线。

图13-19中画有斜线的面积表示应填土的地方,其余部分表示应挖土的地方。

(6)计算填/挖土石方量。

每处需要填土的高度或挖土的深度是根据实际地面高程与设计平面高程之差确定的。

如在某点的实际地面高程为151.2m,而该处设计平面的高程为150.6m,因此该点必须挖深0.6m。

计算出各方格点的填、挖高度以后,即可按平整为水平面的土方计算方法计算填/挖土(石)方量。

2.平整为给定坡度i的倾斜面

如图13-20所示,ABCD为60m×60m的地块,欲将其平整为向AD、BC方向倾斜-5%的场地,其土(石)方量可按以下步骤计算:

图13-20填方和挖方平衡时倾斜面平整

(1)按照平整为水平场地的同样步骤定出方格,并求出方格点高程及场地平均高程(图13-20中H平=33.4m)。

(2)计算场地平整后最高边线与最低边线高程:

HA=HB=H平+

×(D×∣i∣)=33.4+

×(60×5%)=34.9(m)

HC=HD=H平−

×(D×∣i∣)=33.4−

×(60×5%)=31.9(m)

(3)绘制设计倾斜面的等高线

①根据A、D点的高程内插出AD线上高程为32m、33m、34m、35m的设计等高线的点位。

②过整m数点位作AB(或DC)之平行线,即为倾斜面的设计等高线。

(图中虚线)

③设计等高线与原地形图上同名等高线的交点为零填/挖点,连接这些点,即为填/挖方分界线。

(4)计算各方格点的设计高程。

用内插法各方格点的设计高程,并注于方格顶点右下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