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073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x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目录

1.工程概况2

2.编制依据2

3.编制目的3

4.适用范围3

5.施工工艺和方法4

5.1基础施工6

5.1.1基坑开挖6

5.1.2 基坑防护6

5.1.3 基底处理6

5.1.4 基底检验6

5.1.5基础混凝土浇筑7

5.1.6 基坑回填7

5.2钢筋施工7

5.2.1钢筋加工:

7

5.2.2钢筋绑扎安装8

5.3框架涵和盖板涵施工9

5.3.1框架涵模板施工9

5.3.2盖板涵模板施工9

5.4混凝土施工10

5.5圆管涵安装10

5.6防水措施11

5.6.1橡胶止水带与沉降缝11

5.7过渡段填筑12

5.8附属工程13

6、质量标准14

6.1盖板涵、圆管涵质量标准14

6.2框架涵质量标准14

6.3、混凝土养护15

6.4、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16

6.5、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6

7安全保证措施18

7.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18

7.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18

7.3.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措施19

7.4.行车安全技术措施19

7.5.起重安全技术措施19

 

涵洞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线路总体走向由南向北自甘新交界处的兰新铁路红柳河车站引出,跨红柳河后折向西北,经哈密市星星峡镇、双井子乡,自拟建额济纳至哈密铁路镜站南端通过,沿东天山边缘西行经伊吾县下马崖乡,终点至伊吾县淖毛湖矿区;线路全长428.06km,等级一级。

本标段涵洞共划分两个单位工程:

、DzK1+313~DK9+483.23;

、DK9+483.23~DK17+000管段内现到图纸共有箱涵24座。

管段位于山前戈壁,地形平缓,涵洞大多为跨越漫流滩而设,属季节性流水,旱季基本无水,施工条件较为有利。

2.编制依据

2.1红淖三铁路工程涵洞工程设计图;

2.2《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2.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4《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9】172号;

2.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2.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2.7《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验收标准》TB10424-2003。

3.编制目的

为确保涵洞工程施工质量,在实施该单位工程过程中,通过本方案,对涵洞工程施工这个单位工程进行监控,使该单位工程处于受控状态。

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新建红淖三铁路工程盖板涵、框架涵、圆管涵工程施工。

涵洞表

序号

中心里程

孔径

净高(m)

填土高(m)

斜交角度(度)

涵长(m)

流量(Q1%)m3∕s

1

DK006+711.0

2m圆管涵

2

2.78

10

20.12

地表水

2

DK007+575.0

1-2.0m箱形函

2.5

5.72

25

33.16

1.2

3

DK007+788.0

1-4m盖板函

5

5.88

15

30.24

4.5

4

DK008+015.0

2m圆管涵

2.5

6.29

35

39.26

1.6

5

DK009+850.0

1-2m箱形函

2.5

8.81

10

39.26

4.8

6

DK010+365.0

1-1.5m箱形函

2

5.72

15

30.2

1.8

7

DK010+638.0

1-4m盖板函

5

7.06

15

34.27

15.6

8

DK010+904.6

2m圆管涵

2

9.12

0

38.24

0.8

9

DK011+017.0

1-4m盖板函

5

2.27

15

29.24

18.5

10

DK011+620

1-4m箱形函

4.2

1.43

20

18.1

15

11

DK013+420.0

2m圆管涵

2

1.59

30

20.18

1.2

12

DK013+550.0

1-1.5m箱形函

2

2.59

10

20.18

1.5

13

DK013+650.0

2m圆管涵

2

2.28

-10

19.16

1.2

14

DK013+915.0

1-1.5m箱形函

1.5

1.13

0

13.1

2.5

15

DK014+076.0

2m圆管涵

1.5

0.92

0

13.08

1.5

16

DK014+900.0

1-1.5m箱形函

2.5

4.72

0

25.16

0.8

17

DK015+385.0

1-2m箱形函

2.5

8.58

30

43.28

2.8

18

DK016+103.0

2m圆管涵

2

5.42

0

27.14

0.6

19

DK016+333.0

1-5m盖板函

5

5.42

0

27.21

45.5

20

DK016+610.0

1-2m箱形函

2.5

6.02

10

31.16

2.5

21

DK016+718.0

1-3m箱形函

2.5

3.37

-15

26.16

3.2

5.施工工艺和方法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5.1基础施工

5.1.1基坑开挖

5.1.1.1基坑开挖前准备工作

(1)施工前,组织测量放样,复测中线、高程,准确放出基础位置,并在施工中及时复核。

按照设计图纸测量涵洞的位置、方向、长度、孔径以及出入口八字墙的位置和高程。

(2)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决定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和防、排水措施。

(3)石质地段基坑采用垂直开挖、土质基础放坡开挖。

基础基坑底部每侧加宽0.6m。

(4)弃土不得妨碍施工。

弃土堆坡脚距坑顶缘的距离不宜小于基坑的深度,且宜弃在下游指定地点,不得淤塞河道,影响泄洪。

(5)基底应避免超挖,松动部分应清除。

5.1.2 基坑防护

基坑深度超过1.5m的设置防护栏杆防护。

5.1.3 基底处理

岩层基底应清除岩面松碎石块、凿出新鲜岩面,表面应清洗干净。

5.1.4 基底检验

 基底应检验下列内容:

(1)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大小和基底高程。

(2)基底地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

(3)检查施工记录及有关试验资料。

基底高程容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质    ±50mm

石质    +50mm,-200mm

5.1.5基础混凝土浇筑

(1)盖板涵基础施工时应在墙身范围内应预留接茬石,片石不得采用风化岩.片石规格应大于30cm,埋入基础内15cm,露出基础不小于15cm,片石成梅花形布置。

所有新老混凝土都要进行凿毛处理,混凝土施工前应将浮尘冲洗干净,混凝土表面湿润。

(2)框架涵洞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与墙身接触面应拉毛处理

(3)基础采用跳节施工,翼墙基础与泄床分开施工。

每节基础之间设置3cm宽的沉降缝,沉降缝内填塞聚苯乙烯板。

5.1.6 基坑回填

(1)涵洞两侧基坑应分层回填砂砾石,出入口两侧基坑分层回填土,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

基坑回填至原地面平整后应用振动碾压机压至密实。

涵洞两侧基坑回填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5.2钢筋施工

5.2.1钢筋加工:

⑴钢筋进场后,检查进场所有钢筋的牌号、等级、规格、生产厂家是否与设计规定相符,钢筋外观是否受损,检验合格后才收料。

⑵进场钢筋经过验收后,集中进场堆放,挂标牌,注明钢筋品牌、进场时间、数量、检验人员、检验情况等。

⑶钢筋入库后,及时对钢筋按照试验规程要求,进行取样试验,并将试验检验结果填写在材料标识牌上。

⑷按照设计图纸与规范要求由钢筋施工员对钢筋进行配料,钢筋工按照钢筋配料单进行下料加工并分类堆放,钢筋下料前应将钢筋调直并清理污垢。

⑸受拉热压光圆钢筋的末端做成180°弯钩时,其弯曲直径dm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⑹受拉热压带肋钢筋的末端做成弯钩时,其弯曲直径dm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钢筋直径(HRB335)或3.5倍钢筋直径(HRB400),并在弯钩底部留一直线段,其长度不得小于3倍钢筋直径;

⑺受拉热压带肋钢筋的末端做成直钩时,其弯曲直径dm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钢筋直径(HRB335)或3.5倍钢筋直径(HRB400),并在弯钩底部留一直线段,其长度不得小于3倍钢筋直径(HRB335)或5倍钢筋直径(HRB400)。

5.2.2钢筋绑扎安装

⑴设置各类专业的钢筋绑扎台,根据图纸设计尺寸确定绑扎台的尺寸,按照施工图纸与钢筋配料单绑扎钢筋骨架。

⑵钢筋主筋接长施工应满足验收标准的要求;

⑶钢筋绑扎应自下而上绑扎底板筋、焊接支撑、面筋,箍筋、拉勾筋绑扎呈梅花形,钢筋绑扎间距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⑷在钢筋骨架底部与四周安放垫块,确保保护层。

5.3框架涵和盖板涵施工

5.3.1框架涵模板施工

框架涵分两次施工,第一次浇筑底板以及倒角上30cm处,在指定位置处安装PVC管,以便第二次浇筑框架时安设拉杆加固。

第二次浇筑框身及顶板。

底板模板安装采用大块钢模,模板外侧采用钢管扣件加固,涵身内采用钢管对撑,如框身壁厚大于30cm,采用拉杆与外侧模板对拉,防止模板浇筑时跑模。

支架拼装在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基础上摆放:

φ48钢管。

其上安装60cm长的可调顶托。

组架顺序依次为直杆、横杆、纵杆连接、安装剪刀撑、安装顶托、铺设方木。

模板间用螺栓连接,每隔1m,设置一道背带一道,背带采用两根[18槽钢制作,背带与内模之间通过拉杆连接。

顶部模板用拉杆进行对拉,以保证准确的结构尺寸。

采用φ30拉杆,尽量减少对拉杆数量,以免影响混凝土的防渗性。

5.3.2盖板涵模板施工

基础施工时即在墙身范围内预埋钢筋,或用冲击钻进行植筋以方便墙身模板的加固。

墙身模板采用大块钢模,模板间用螺栓连接,每隔1m,设置一道背带一道,背带采用两根[18槽钢制作,背带与内模之间通过拉杆连接。

拉杆设置墙身3m以下区域设置3道拉杆,顶部模板用拉杆进行对拉,左右两侧边墙支撑体系通过横杆、斜撑连接,以保证准确的结构尺寸。

采用φ30拉杆,尽量减少对拉杆数量,以免影响混凝土的防渗性。

盖板采用现浇的施工工艺.支架拼装在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基础上摆放φ48钢管。

其上安装60cm长的可调顶托。

组架顺序依次为直杆、横杆、纵杆连接、安装剪刀撑、安装顶托、铺设方木。

模板间用螺栓连接,模板在横向和竖向每隔80CM用双层钢管做横肋和竖肋,纵横肋通过元宝螺丝与脚手架顶托连接,并通过可调座和斜撑对模板进行加固。

5.4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采用运输车运至现场利用滑槽或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入模,采用人工摊平的方式,基础施工注意沉降缝的预留。

根据施工图设计,沉降缝在设计文件规定的位置,并要保持顺直和铅垂。

混凝土入模坍落度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控制,振捣采用ZN-50式振捣器为主,平板振动器为辅。

为减少支架模板下沉,避免支架产生横向作用力或模板部分受力集中,而产生翘曲,混凝土采取竖向分层对称浇筑,混凝土按配合比在拌和站统一拌制,用混凝土运输车运送,由吊车垂直运输。

浇注采用水平分层,纵向分段连续浇注方式。

浇注时下料要均匀连续,施工时随时注意检查模板、支架、钢筋位置和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采用插入式震动棒振捣。

振捣过程中,严禁震动棒触底模,以防模板漏浆。

下落高度大于2米加串筒施工。

箱顶面混凝土在终凝前须进行二次收光。

框架涵第一次浇筑底板及倒角以上30cm时,框身顶面边缘两侧各2cm宽的范围内,抹面处理,使混凝土接缝处于一条直线上,其余位置拉毛处理。

5.5圆管涵安装

圆管涵涵节采用预制厂集中预制,汽车运送至现场后,吊车安装。

管节两侧回填砂砾。

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管涵的接缝工序,其接缝宽度不应大于2cm,禁止加大接缝宽度来满足涵长要求,并用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填塞接缝的内外侧,以形成柔性密封层。

安装管节应注意按涵顶填土高度取用相应的管节,管节应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各管节顺流水坡度安装平顺,当管壁厚度不一致时应调整使内壁齐平,管节必须垫稳坐实,管道内不得遗留泥土等杂物。

5.6防水措施

5.6.1橡胶止水带与沉降缝

涵身涵节间沉降缝处设置橡胶止水带,出入口涵节与翼墙间不设,止水带的设置方式有中埋式和背贴式。

中埋式:

当涵身顶底板、边墙的厚度均大于30cm时采用中埋式,具体设置为止水带在涵节端部沿框架板厚中心线呈环形布置,当止水带与钢筋有干扰时,可适当移动钢筋,但不得截断涵节内钢筋。

对于有错台的框架箱涵沉降缝,止水带安装可以采取加台的方法处理,错台宽度为40~50cm为宜。

橡胶止水带安装位于两节涵节之间居中布置,安装时应固定牢靠,防止钢筋等锐利物体将止水带破坏,如止水带长度不够,应该将搭接接头设置在涵洞顶、底板方向,搭接长度50cm。

止水带浇筑之前清洗干净,保证与混凝土的连接。

背贴式:

涵身顶底板、边墙的厚度有其中之一小于等于30cm时采用背贴式,具体设置为止水带采用预压式,现浇框架之前在底板和基础之间预将止水带铺设固定于涵节端部框架下缘呈水平布置,浇筑混凝土即可,边墙和顶板止水带采用膨胀螺丝,钢板条固定于涵节端部框架外缘呈环形布置。

沉降缝采用3cm厚的聚苯乙烯板,要求沉降缝安装竖直。

涵洞内侧沉降缝内采用聚硫磺密封胶封闭,外侧采用M10砂浆封闭,中间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填塞,聚硫磺密封胶深度为2cm,砂浆塞缝深度当涵身顶底板、边墙厚度之一小于等于30cm,深度为12~14cm,当涵身、顶板厚度大于30cm,深度大于14cm。

沉降缝处涵节外侧铺设一层改性沥青弹性防水卷材,卷材采用喷灯软化,使卷材与涵节密贴,涵节其余部位均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要求均匀涂抹,涂抹之前检查混凝土结构面应保持平整干燥、无凹凸不平、蜂窝麻面、浮渣、浮灰和油污等现象。

涵洞顶板浇筑C4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后3cm,坡度2%。

防水层施工将严格按照设计图及《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要求进行。

原材料进场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对其进行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满足规定要求。

严禁在雨、雪天和五级风及其以上时施工,防水层隐蔽前,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未经验收合格不得隐蔽。

5.7过渡段填筑

 涵洞附近路堤过渡段填筑,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过渡段填筑施工,应在涵身结构混凝土或砌体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2) 过渡段填筑必须从涵洞两侧同时对称进行填筑,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水平分层进行施工,并应逐层碾压密实,保证过渡段的压实质量及过渡段与路堤结合部位的压实质量。

涵洞过渡段回填均采用A组渗水填料。

涵洞两侧紧靠边、翼墙部分和涵顶1.5m以内高度范围,宜采用轻型机械施工,并应防止施工机械冲撞、推压结构物,涵顶填筑厚度超过1.5m后,方可通行重型施工机械。

涵洞附近路基填石时,应严格按设计填料和要求施工,并保护涵洞防水层不遭破坏。

当涵洞轴线与路线斜交时,过渡段斜交正做,然后按要求设置过渡段,使A组填料与路堤填料间接触面与线路走向垂直,以减少单根轨枕下的横向刚度差异。

路涵斜交过渡段设置见下图:

5.8附属工程

涵洞沉降缝端面应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搭压影响沉降。

填缝材料应具有弹韧性、不透水性和耐久性,并应连续填塞密实。

盖板涵洞的沉降缝,应设在管节和盖板的接缝处,管节或盖板不得搭压管座基础或边墙的沉降缝。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安装橡胶止水带。

涵洞进出口的河床应符合设计要求,洞口铺砌工程与上下游河床、排水设施连接应平顺、稳固,铺砌施工应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424-2003)的有关规定。

帽石和端、翼墙应平直、无翘曲现象,并应棱角鲜明,表面整洁。

6、质量标准

6.1盖板涵、圆管涵质量标准

盖板涵各部位偏差应下表规定,混凝土和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涵身直顺,盖板平直,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

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

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

装配式涵洞装配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节

长度

0、-10

2

内外直径

±10

3

管壁厚度

+10,-5

4

钢筋混凝土盖板

长度

0、-10

5

宽度

0、-10

6

厚度

+10、-5

7

对角线差

5

6.2框架涵质量标准

框架涵各部位偏差,应符合框架涵各部位允许偏差表的规定,混凝土和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涵身直顺,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

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

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

框架涵各部位允许偏差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边翼墙、中墩距设计中心线位置

20

2

墙顶顶面高程

±15

3

孔径

±20

4

涵长

+100,-50

5

厚度

+10,-5

6

涵节接头错台

10

6.3、混凝土养护

本工程所处环境恶劣,大风较频繁、天气干燥,为确保涵洞的混凝土质量满足要求,混凝土的养护是质量控制重点。

涵洞的养护:

箱涵基础养护采取“养护剂+包裹保湿养护”的方法。

混凝土浇筑完成初凝后在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液养护,拆模时随拆模随即对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

覆盖棉毡,用水充分湿润棉毡及混凝土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包裹。

塑料薄膜接头处采用黄色胶带粘结严实,防止水分蒸发。

检查确认密封良好后,在四周及表面用砂土及戈壁土压实,防止养护过程中养护设施遭到破坏。

在方便检查的位置留置观察孔,定期检查养护效果,对存在失水现象的结构物在观察孔位置定期进行补水,保证混凝土表面在养护期间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涵身结构物养护:

采用脱模养护剂+滴灌节水保湿养生系统。

即在浇注前在模板表面涂刷脱模养护剂,拆模后采用滴灌节水保湿养生,并且带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3天。

所有高性能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延长养护时间。

6.4、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

(1)为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采用大块钢模,采用背带施工和φ30拉杆减少拉杆孔的数量。

(2)模板架设牢固,禁止跑模。

拆模时,注意混凝土强度及边角保护。

(3)加大混凝土拌和浇筑能力,防止产生分层浇筑的冷接缝。

(4)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6.5、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麻面的原因分析:

a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损,出现麻面。

b钢模板隔离剂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混凝土被粘损,形成麻面。

c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注时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板缝位置出现麻面。

d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其气泡未排除,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或由于没有配合人工插边,使水泥浆流不到靠近模板的地方。

e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不准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f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易密实。

g混凝土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或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h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形成蜂窝。

(2)预防措施:

a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

b钢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c混凝土浇注要分层、均匀,振捣要密实,不漏振不过振,配合人工插边。

d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e混凝土要拌合均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规定的时间。

f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要少于2m,超过上述高度时,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g混凝土的振捣分层捣固,振捣间距要适当,必须掌握好每一插振的振捣时间。

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7安全保证措施

7.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1)电工、焊工、起重机司机和各种机动车辆司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经考试合格发给操作证,方准独立操作。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禁止穿拖鞋或光脚。

在没有防护设施工高空施工,必须系安全带。

上下交叉作业有危险的出入口要有防护栅或其它隔离设施。

距地面3m以上作业要有防护栏杆、挡板或安全网。

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要定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严禁使用。

(3)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不得擅自拆动。

需要拆动的,要经工地负责人同意。

7.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1)现场临时用电线路全部架空,采用三相五线制。

(2)施工现场供电线路、电器设备的安装、维修保养及拆除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经有关部门培训并考试合格,持有效证件上岗的维修电工)进行。

(3)配电房内安全工具及防护措施、灭火器材必须齐全。

(4)对移动机具及照明的使用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用电机具实行一机一漏一保险,经常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

7.3.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措施

(1)机械和动力机的机座必须稳固。

转动的危险部位要安设防护装置。

工作前必须检查机械、仪表、工具等,确认完好方准使用。

(2)施工机械和电气设备不得带病运转和超负荷作业。

发现不正常情况应停机检查,不得在运转中修理。

(3)受压容器应有安全阀、压力表,并避免暴晒、碰撞;氧气瓶严防沾染油脂;乙炔发生器、液化石油气,必须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

7.4.行车安全技术措施

严格制止司机“三超”、“二无”行驶(超劳、超载、超速和无证、无令),严禁酒后开车、带病开车、开带病车。

强化安全管理,必须做到马达一响,架驶员集中思想。

在行车途中,要认真观察来往车辆、行人、自行车等动态

7.5.起重安全技术措施

(1)起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2)起重设备现场组装应有安装工艺,安装完毕后应由机械和安监部门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设备应经常检查,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定期检查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并做好记录。

(3)钢丝绳应按规定选用并保持完好,钢丝绳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规定要求。

(4)起重机作业前必须检查制动器、吊钩、钢丝绳和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严禁机械带病作业。

(5)起重作业中必须严格执行“九不吊”、“七禁止”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